《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演示文稿(1)三、写景抒情类诗歌常见考题及问答格式。古代诗歌的写景手法(4346)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 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 意象叠加)。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 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 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蜀道难一文中,先使用
2、各种手法渲染蜀道险峻,而后通过人的感受侧面烘托其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鹤楼所作。梅花:梅花落,曲牌名。迁客,西汉贾谊因指 责时政而遭权贵谗毁,被贬为长沙太傅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牧 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 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 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温庭筠晨起动征铎,
3、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 烘托气氛,创造意境 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 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 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余杭四月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朱樱:樱桃的一种.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
4、,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问: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 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 分)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色彩渲染)名词列锦,白描等表现手法;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 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 闲适之情;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 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 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有人认为“含”“卧”二字最有表现力,请说说它 表达效果。答案参考:含”“卧”二字,不仅刻画了芍药、
5、蔷薇经雨后的娇弱 态,传出了他们的愁绪,就连诗人的惜花之情,也都包孕其中了。四、对比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王维的山水诗有独特的表现手法,试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四、双关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问:尾句所用修辞手法?2005 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问: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答:(1)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
6、(碧云天,黄叶 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2)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3)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提问方式: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问变体:1.这首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再现诗歌画面 2、概括意境特点 3、剖析作 者情感 第一步,考生应用描写性的语言把诗歌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尽量优美生动,切忌直接翻译。第一步,考生应用描写性的语言把诗歌展现
7、的画面描绘出来,尽量优美生动,切忌直接翻译。第二步,描绘画面后,用一句简洁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或清新明丽,或恬 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孤寂清冷,或绚丽多彩,或生机勃勃,或萧瑟苍凉 第三步,根据这首诗歌的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大部分的写景抒情诗是以乐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 鸯”),或哀景写哀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 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但还有一类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如杜甫绝句 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景的描写,透露出羁旅异乡而思归的感伤。这类诗单抓景物特征意境氛围特征是很难把握住作 者
8、情感的,但诗题、诗中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个别透露 作者情感的字词、背景等还是能够给我们一些提示的。上 面那首我们可以抓三、四两句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再比 如李华的 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 啼”,我们可以通过抓“自”“空”两字,体味出春山一 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第二种类型:(如何写景,写景方法)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 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2、看写景的顺序(时间和空间):如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外 而内,由点到面等等,还可以用上俯下视、仰望远眺、近观等词语。3、看描
9、景的角度(形色动静):如视觉(绘声绘色)、听觉(摹声)、嗅觉、触觉等,诗人会调动各种感官来写景。三是修辞(比喻、比拟、夸张 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 四是其他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 烘托 引用典故 象征 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侧面描写 比兴手法)当然在答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从中选两三点这首诗歌写景最主要的方法作答即可。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要结合诗中的词句来分析。答题时注意把握诗人的情感或塑造的形象的特征,结合具体的词句,抓住主要的方面作答。总之,掌握了诗歌题干设置类型和解题思路,考生就能心中有数,沉着应战,在诗歌鉴赏题上拿到理想的分数。其他类型的诗歌也可按照 此法进行总结。【分
10、析景物的方法】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 分析。如高、低、俯、仰的变化;绘形、绘声、绘色。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即把握写景的 层次。如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如虚实结合(“晓 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 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 的运用。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槛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
11、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 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 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 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虚”与“实”,具体点说就是无 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 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
12、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 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 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设问(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 鸟”是听觉的描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对
13、比 渲染 引用典故象征 铺陈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 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 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 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 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 对事物的感受。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 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 的“鸟宿池
14、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 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 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 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 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 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 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 境。第二联写物,“明月
15、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 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 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 衬,具艺术感染力。(五)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 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 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 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 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
16、两句描绘了秋山 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 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 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 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 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五)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 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 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 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 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六)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
17、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如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 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就从听觉和 视觉上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与险。月夕陆游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于景。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的声音似是下雪的声音,两联 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 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七)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
18、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 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 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 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八)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
19、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例 10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 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 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 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 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 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 的感情。此外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歌中传统的比兴手法,也值得注意。(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 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群山有情为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