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剧教育传承研究探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剧教育传承研究探賾.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赣剧教育传承研究探賾 摘要:首先,目前关于“赣剧”的研究基本属于本体研究和文献研究的范畴;对赣剧省级传人的口述访问甚是稀少。其次,对赣剧教育传承的研究进行综合评述,对赣剧教育传承研究应关注的领域,赣剧教育传承研究的结构和框架,赣剧教育传承研究的重难点等方面展开论述。复次,提出赣剧教育传承需重点关注采用生产性方式围绕“赣剧唱腔”和“赣剧名家”展开研究;将赣剧研究的成果推广到中小学课堂。最后,对赣剧名家的演唱录音和录像进行数字化整理和研究,探索赣剧唱腔的数字化方式和“生产性”保护路径。关键词:赣剧;综合述评;教育传承;非遗传人;数字化 赣剧是我国戏曲剧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广为
2、流传的戏曲剧种。赣剧具有五百年历史,其唱腔以高腔为主、弹腔为辅。赣剧高腔包括弋阳腔和青阳腔两腔,弋阳腔起源于江西弋阳,系元杂剧与南戏声腔融合发展而成;青阳腔是弋阳腔发展的主要派系,源于安徽省青阳县,明万历以前流入赣北一带。至目前,弋阳和青阳两腔都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主要围绕对赣剧教育传承的研究进行综合评述,并对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赣剧教育传承研究的思路与目标,赣剧教育传承研究应关注的领域,赣剧教育传承研究的结构和总体框架,赣剧教育传承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六方面展开论述。一、关于赣剧、赣剧唱腔、赣剧传人等方面的文献述评(一)关于“赣剧”的研究基本属于本体研究和文献研究的范畴。目前关于
3、赣剧的研究,绝大部分采用“博物馆式”的研究方法,而非“生产性方式保护”1的研究方法,并集中在赣剧本体、剧目改革及其保护和传承几方面,代表性人物有程红毓、陈建军、陶贞安。程红毓主要是从赣剧引入高校艺术教育体系的思考来展开研究的,陈建军和陶贞安主要是从赣剧的改革和移植方面来展开研究的。关于“赣剧”的文献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查询到论文239 篇,其中学术期刊论文 154 篇;会议与报刊文章 16 篇;特色期刊 26 篇;学位论文 13 篇。代表文献如下:安洁茹的赣剧新作中的传统与创新,石磊的论赣剧口述史的江西高职院校传统音乐教育中的价值,程虹毓的赣剧在高校公共教育课程中的实践研究,康式昭的“青衣”回归
4、戏曲舞台 杂议陈俐和赣剧。学位论文中有一篇是关于赣剧的保护与传承,如:上海音乐学院唐雯的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途径与分析以南昌大学赣剧文化艺术中心为例;一篇是从美学的角度对昆曲、粤剧、赣剧进行美学思考,如南昌大学赵媚媚的汤显祖“临川四梦”当代戏曲改编的美学思考;有两篇是对赣剧的音乐、音韵进行研究,如南昌大学熊瑜的赣剧音韵研究(2010.10);报刊文章主要是对赣剧在当代新发展及赣剧名家的访谈,如:江西日报文章传统赣剧新发声赣剧声声甲子“美秀娇甜”还复来(2013.08)。(二)关于“赣剧唱腔”的文献主要是围绕赣剧高腔的音乐源流分析和比较,曲牌结构,板式结构等方面展开的。代表性人物是
5、星海音乐学院的王沥沥,其代表性研究成果有4 篇,如:赣剧两路高腔的音乐源流分析;赣剧两路高腔不同音乐特点的比较分析等。其他关于“赣剧唱腔”的文献如:廖文珺的赣剧西皮类唱腔板式结构探析。(三)对赣剧的三位省级传人陈俐、万松泉、杨凤英进行口述史专访还尚未开展。国内用口述史的方法对传统戏曲唱腔的传人进行口述研究已,在“评剧”和“昆曲”领域已开展相应研究,如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王莉对评剧表演艺术家罗慧琴的相关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刘静对昆曲的相关研究。以关键词“赣剧名家”、“赣剧名家陈俐”、“赣剧传人万松泉、杨凤英”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均为零篇;以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口述史”两个关键词同时与
6、“赣剧名家”进行检索,检索结果为零篇。(四)关于“口述史采集”的研究文献,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口述史采集、口述史整理的方法和实践来谈如何开展口述史研究的。而与“赣剧唱腔”和“赣剧名家”直接正相关的文献为零,与传统音乐、戏曲相关的文献也基本都是介绍口述史和传统音乐、戏曲之间的关系。(五)关于“戏曲数字化建设”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戏曲数字化传承与保护,戏曲数字化创新和传播、戏曲资料数字化实践三方面。以关键词“戏曲数字化建设”在中国知网查询到文献 42 篇,其中学术论文 34 篇,报刊 3 篇,学位论文 1篇,其他成果 4 篇。其中代表性的成果如:传统戏曲数字化发展机遇与展望;戏曲乐谱数字化的实践“当代戏曲
7、唱腔乐谱数据库”的构建与思考;数字化技术视域下中国戏曲传承发展研究;地方戏曲数字化保护与新媒体传播。二、关于赣剧教育传承研究内容的综述与评价(一)现有研究内容综述 国内与赣剧教育传承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关于“赣剧”和“赣剧唱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赣剧本体研究,赣剧传承现状和赣剧唱腔的高腔音乐分析三方面,其基本是采用本体分析研究和文献研究的方法,这都属于“博物馆式”的研究方式,而非“生产性”的研究方式;二是在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领域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远远早于艺术学领域,尤其是传统戏曲和传统音乐领域;三是对传统戏曲的口述史采集和数字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其中对赣剧唱腔全
8、面系统的口述史采集整理更是凤毛麟角。(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1.现有对赣剧唱腔的研究基本属于“博物馆式”的研究,大部分都停留在对赣剧本体,赣剧传承现状,赣剧剧目改革和赣剧唱腔的高腔音乐分析四个方面。运用口述史的方法对传统戏曲唱腔进行采集整理和研究远滞后于历史学、社会学和民族学领域,赣剧作为我国戏曲的代表性剧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典型的地域特点,尤其是赣剧唱腔。2.以“生产性”方式对赣剧进行口述史采集整理,并进行数字化建设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在评剧、昆曲等剧种已开展较多的研究,如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王莉对评剧表演艺术家罗慧琴的相关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刘静对昆曲的相关研究。3
9、.赣剧在历经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中涌现出许多名家,潘凤霞和童庆礽就是建国后的杰出代表,陈俐、万松泉、杨凤英是当代赣剧的代表性传人。目前对“赣剧唱腔”和“赣剧名家”进行专门的口述采集整理和数字化研究还很少。三、赣剧教育传承研究的思路与目标(一)赣剧教育传承研究的思路 第一阶段,以调查、访谈的形式对赣剧教育传承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其调查和访谈对象可以围绕江西省赣剧院,江西省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南昌大学赣剧文化艺术中心进行展开,对负责人进行访谈,并形成访谈报告。第二阶段,分别对江西赣剧名家陈俐,赣剧省级传人万松泉、杨凤英等进行口述史专访,思考在当今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对赣剧的数字化建设和
10、“生产性”保护的目标,以达到教育传承的目的。第三阶段,对赣剧表演名家的演唱录音和录像进行采集整理和研究,并形成赣剧唱腔口述史采集整理较丰富和完善的录音录像成果。第四阶段,以前期取得的成果为依托,梳理赣剧教育传承的历史,探索出赣剧唱腔的数字化方式和“生产性”教育传承路径。(二)赣剧教育传承研究的目标 赣剧教育传承的研究目标主要有三:一是对赣剧的省级以上传人进行口述史专访,如陈俐、万松泉、杨凤英等。访谈的内容重点应包括赣剧教育传承的问题,赣剧数字化建设的问题,赣剧如何进中小学课堂的问题;二是对赣剧表演名家的演唱录音和录像进行搜集、分类、整理和研究,尤其是第一代和第二代赣剧表演艺术家的表演的经典赣剧
11、作品唱段,如潘凤霞、童庆礽、宗彩琴等老一辈艺术家演唱的牡丹亭邯郸记等。三是探索赣剧唱腔数字化方式和“生产性”教育传承路径,要充分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云技术,VR 和 AR 技术,使赣剧名家经典唱段实现数字化,再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推广到江西省内的中小学生及中小学音乐课堂,目前国家正在实施教育“双减”政策,这更有利于对赣剧的名家经典进行推广,以期实现赣剧的“生产性”教育传承2。四、赣剧教育传承研究应关注的领域(一)采用生产性方式围绕“赣剧唱腔”和“赣剧名家”展开研究 赣剧作为我国戏曲代表性剧种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对赣剧唱腔的研究基本属于“博物馆式”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对赣
12、剧本体,赣剧传承现状和赣剧唱腔的高腔音乐分析三方面,因而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赣剧唱腔”和“赣剧名家”展开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二)对赣剧唱腔进行口述采集整理和数字化研究 采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赣剧唱腔进行采集整理,并进行数字化研究,滞后于评剧、昆曲等剧种,因此对赣剧唱腔进行口述采集整理和数字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可以扩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范围。3 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领域起到较好的示范效应。运用口述史的方法对三位赣剧传人进行口述史专访,对采集整理的口述史资料进行数字化建设和研究,可以在赣剧唱腔的数字化和“生产性”保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达到对赣剧唱腔“
13、生产性”保护的目标。(三)将赣剧研究的成果推广到中小学课堂 后续将与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将赣剧唱腔口述史采集整理和数字化建设的研究成果推广到部分中小学和高校的音乐课堂,从学校教学层面就去唤醒和植入保护赣剧唱腔的意识,从高校层面去推动传承和保护好赣剧唱腔。与教育主管部门联系,将赣剧唱腔口述史采集整理和数字化研究的成果运用到部分中小学和高校的音乐课堂,从学校教学层面去保护赣剧。将赣剧唱腔口述史采集整理的研究成果推广到中小学课堂,可以培育中小学生对赣剧的认知和传承意识,并丰富学校的艺术课堂。(四)对江西省内优秀的非遗项目传人进行口述访问,建设数据库 将赣剧唱腔口述史采集整理研究的模式扩展到江西省其他优
14、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兴国山歌,赣南采茶,九江山歌,永修丫丫戏等。重点对除赣剧以外的其他代表性的江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人进行口述史专访,重点对非遗项目传人进行口述访问,进行演唱演奏的录音和录像,并作系统的口述史采集整理和数字化建设研究,建立非遗数据库。五、赣剧教育传承研究的结构和框架(一)赣剧教育传承研究的结构 通过口述史的方法对赣剧的省级以上传人进行访谈,对其演唱的重点剧目唱腔的录音、录像进行口述史采集整理和研究,如江西的陈俐、万松泉、杨凤英等,同时去探索赣剧唱腔数字化方式和路径,以达到对赣剧唱腔生产性保护的目的。针对目前关于“赣剧”和“赣剧唱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历史文献的梳理
15、和对唱腔本体、戏曲名家的个案研究现状,如果能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从数字化的视域,研究如何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度和广度来认识赣剧唱腔的传承和“生产性”保护问题,会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研究可以从赣剧的省级传人陈俐、万松泉、杨凤英等为切入点,分别对他们进行口述史专访,梳理赣剧唱腔传承的历史和现状,采集和整理赣剧经典剧目的演唱录音和录像,探索赣剧唱腔数字化建设和保护的可行性路径。赣剧的教育传承研究至少包含五个关键内容:赣剧赣剧名家赣剧唱腔口述史采集整理数字化建设。六、赣剧教育传承研究的重难点(一)赣剧教育传承研究的重点 1.对赣剧的重要非遗传人进行口述访问 2015 年 12 月 4 日,江西省
16、文化厅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传人,江西省著名赣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陈俐与江西省赣剧院的万松泉、杨凤英三人成为赣剧的省级传人(江西省仅 3 位),陈俐是新中国成立后赣剧的第二代传人,潘凤霞、童庆礽、宗彩琴等为第一代传人。对赣剧的省级传人进行赣剧教育传承的口述访问是探索赣剧教育传承的重要窗口,可以通过传人数十年的宝贵经验,给我们探索赣剧教育传承以启示。2.对赣剧名家的演唱录音和录像进行数字化整理和研究 江西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赣剧表演艺术家,尤其是近代以来,涌现出潘凤霞、童庆礽等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赣剧表演艺术家,对他们的演唱录音和录像进行搜集、整理,并进行数
17、字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这是开展赣剧教育传承的基础和前提,因为赣剧表演是赣剧教育传承的重要路径,而什么样的赣剧表演值得传承、适合传承、需要传承,这是我们当下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我想这些著名的赣剧表演艺术家的演唱录音和音像档案是我们学习的首要宝贵资料,因而建设优秀赣剧表演艺术家的演唱录音录像数据库,对赣剧表演艺术家的演唱录音和音像档案进行分类和编目,并整理成索引目录供大家检索和查询,这具有重要的价值,是赣剧教育传承的重要基础。而“当代戏曲唱腔乐谱数据库”中的乐谱索引库已于 2019 年年初基本完成,数字乐谱库正在制作。软件计划于 2020 年 11 月前完成。4(二)赣剧教育传承研究的难点
18、1.探索赣剧唱腔的数字化方式和“生产性”保护路径 关于赣剧教育的传承问题,对赣剧唱腔进行数字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要运用好当下的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如采用 VR 与 AR 技术对赣剧唱腔进行虚拟现实模拟和增强现实模拟,实现赣剧唱腔的标准化,这样更利于学习、推广和利用;利用自媒体、融媒体、抖音、腾讯视频等对赣剧的经典剧目唱段进行宣传和推广;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我省中小学课堂的赣剧教育传承情况进行监测和统计等。这些都手段和方法都是探索赣剧“生产性”保护路径的重要内容。结语 赣剧作为我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关于赣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对
19、戏曲本体,戏曲名家个案研究的现象,如果能从口述史的视角来挖掘赣剧的代表性传人,并研究如何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度和广度来认识赣剧教育传承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赣剧传人进行口述专访,同时梳理赣剧教育传承的历史,从口述史的角度探索赣剧教育传承的可行性路径,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赣剧教育传承方式,对于赣剧的活态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赣剧教育传承研究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对赣剧教育传承研究的思路与目标,赣剧教育传承研究应关注的领域,赣剧教育传承研究的结构和总体框架,赣剧教育传承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提出建议和实施策略,有助于赣剧的活态传承和保护。参考文献:1陈晓娟.戏曲
20、乐谱数字化的实践“当代戏曲唱腔乐谱数据库”的构建与思考J.中国戏剧,2020(09):94-96.2纪明明.数字化技术视阈下中国戏曲传承发展研究J.四川戏剧,2019(11):16-20.3陈健.地方戏曲的数字化保护与新媒体传播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39(07):133-135.引文注释:1 1生产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这一概念,是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程中应运而生的,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部分具有生产性质的项目特点而提出来的一种保护方式,也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最直接和现实的途径。目前它主要针对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中的药物炮制技艺和
21、部分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的保护。载自何博.生产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再生N.贵州政协报,2015-06-04(B02).2生产性教育传承: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龙佑铭通过提案提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践证明,这一方式对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非遗项目的保护是十分有益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又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变为社会资源优势,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载自何博.生产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再生N.贵州政协报,2015-06-04(B02).3王小明.口述史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的新视角J.西北民族研究,2012(03):99-104.4陈晓娟.戏曲乐谱数字化的实践“当代戏曲唱腔乐谱数据库”的构建与思考J.中国戏剧,2020(09):94-96.作者简介:龙朝明,生于 1984 年 7 月,江西永新人,副教授,文学硕士,江西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主要关注领域:音乐史学、音乐教育学。基金资助:本文为 2018 江西省教育规划基金项目赣剧教育传承的口述历史研究以赣剧表演名家陈俐为例研究成果,编号:19YB24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