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pdf
《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LT 态,但在各种理论的分化之中出现各种多元综合的理论趋势将是确定无疑的。因此,针对当前社会学理论四分五裂的状况,许多西方社会学者认为理论家们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促进各个可以利用的理论传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在各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之间牵线搭桥,以实现理论的比较、综合与发展。这种多元理论综合不同于以往理论综合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流派的理论观点糅合在一起,而是在不同理论全面整合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其特征不仅表现在对不同理论观点的全面吸收与概念创新上,而且在方法论与研究范式层面也努力实现系统整合。尤其在主流社会学与非主流社会学、微观视
2、角与宏观视角、行动理论与结构理论的综合上表现出了突出的特征。例如,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Neo-Functionalism)、卢曼的“一般社会系统理论”(General Theory of Social Systems)、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Strncturation Theory)、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ction)、布迪厄的“结构主义实践理论”(Strncturalist Theory of Praxis)、科林斯的“普遍化解释模型”(Generalized Explanatory Models)、瑞泽尔的元理论化(Meta-
3、Theorizing)主张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新系统理论(the New System Theory)都表现出了对一种理论综合的追求。这些理论的一个共同特性就是企图超越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传统中的二元对立。尽管其最终的效果如何还有待社会学家们的认同和检验,但至少表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已由以往专注于冲突、分裂的危机意识正逐步转变为注重综合、整合的稳定意识,这种意识的树立无疑预示了一个新的理论时代的到来。二、不同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多元综合也为不同理论方法之间的对话提供了契 机。这种多理论方法之间的对话在上一代曾经被默顿(R.K.Merton)视为“并不是持有各种
4、理论的社会学家之间相互赞同的融合,而是潜藏着深层的危机”,但在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中,这些对话不仅强调理论多样性的作用,而且认识到并不断推动各种不同理论之间的联结与互动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同一个目标。3 在传统的社会学看来,以实证主义社会学为特色的主流社会学,由于其较为成熟的理论、范式和相对稳定的方法技术与经验研究,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已开发的社会学”(developed sociolosy),而以人文主义社会学和批判主义社会学为主的一些反实证主义社会学却由于其相对空洞的框架或范式而被称为“低度开发的社会学”(underdeveloped sociology)。4不仅如此,实证主义社会学与非实证主
5、义社会学之间也缺乏应有的交流和合作。尽管从社会学理论发展史来看,一些人文主义或批判主义的社会学家(如韦伯、马克思、舒茨等),其理论思想中也含有实证的元素,但多半是属于一种学术的非自觉意识和行为,而不是有意识在促进实证主义社会学与人文主义社会学或批判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对话。实际上,实证主义社会学与非实证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并没有本质上的矛盾,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研究方法的倾向性是基于不同的出发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两种方法论完全不可融合。从整个学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人们越来越期望有一种多元化的研究方法论出现,以摒弃原有的二元对立局面。因此,到当代社会学时期以后,实证主义社会学与非实证主义社会学对立的局面开始发
6、生变化,随着大量非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涌现,实证主义社会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争吵和相互批判以后,开始愈来愈重视与各种其他理论流派之间的对话,其中包括实证主义社会学本身之间和实证主义社会学与非实证主义社会学之间的对话。例 如,埃利亚斯(N.Elias)的“构型社会学”或“过程社会学”就是将微观层次的个人行为与宏观层次的国家联结起来进行分析的典范。尽管不同的理论家对理论对话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当代许多理论家认为理论对话往往是通向理论终点的途径,在一些理论家那里,理论之间的对话是达致其他目标的一种手段,比如,理论工具的建构、广泛或局部的理论综合、理论的重构等等。但除了这些工具性的应用之外,对话本身也已经
7、被看作一项重要的工作。列文(D.N.Levine)就认为,理论与方法的对话是拯救社会学理论进一步分化的一剂良方,当代理论家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这种“对话的精神”,特别是通过考察多种形式的社会知识来建立一个共同的概念体系,使得社会科学家们可以就他们的分歧之处进行建设性的对话,这样,可供他们选择的范围也会更加宽广。5以这种对话为基础,列文还展开了对齐美尔和帕森斯两人思想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研究。安东尼奥(R.J.Antonio)、格拉斯曼(R.Glassman)、维里(N.Wiley)等人在马克思和韦伯之间展开对话的工作也体现了这一主张。6 三、各种思潮在经历重构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理论“转向”2
8、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理论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多元综合和跨学科研究的趋势,不仅有关社会理论的著作在数量上急剧增长,而且许多以前被遗忘或者容易忽视的问题都被纳入到了社会理论的考察范围,从身体、语言、欲望、情感、消费、同性恋到观念、旅游、历史、空间、文化、全球社会,几乎很难有什么问题可以逃过社会理论无所不在的目光。一些以前在传统社会学理论领域中被长期忽视或者很少涉及的研究领域,也在经历一系列的理论重构之后发生了重大“转向”,其中富有重要影响力的如后现代转向、女性主义转向、文化转向、空间转向、身体转向、历史学转向、语言学转向等等,都对传统社会学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冲击。这些理论转向的产生在很大
9、程度上都依赖于非实 证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和影响。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一系列转向,其动力来源与其说是理论内部建构的紧张,还不如说是社会现实的挑战。7非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从许多容易被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所忽视的现象和行为领域出发,不仅弥补了传统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开启了一种新的理论关注形式。比如,社会学理论的文化转向,并不是说在传统的主流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缺乏对“文化现象”的社会学关注,而是对当代各种社会现象开始注入一种“文化视野”的关注形式,使得传统的文化社会学从“The Sociology of Culture”转向了“Cultural Sociology”。当然,当代西方社会学理
10、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也潜藏着许多危机,虽然社会学理论在数量上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但许多社会思潮更像是一种“理论的通货膨胀”,还没有让人细细品味就已经迈入了“世纪末状态”,理论的更替似乎比理论的创新来得更快。尽管这种末世论(eschatology)的论调多少带有悲观主义的色彩,但的确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当代社会学理论所表现出来的短暂性特征,主流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要想再像以前那样获得持久稳定的霸权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四、对古典理论的重新阐释与批判性拓展 最近几年涌现出的许多社会学研究日益渗透到了对古典理论的重新诠释之中,并出版了许多著作,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几乎涉及到了所有主要的古典理论家,包
11、括孔德、斯宾塞、马克思、涂尔干、韦伯、齐美尔、米德等。这些著作中也有的是力图使那些古典社会学理论获得新生,以批判地拓展原来的理论视野。概括起来看,其中所采取的手段大致包括以下五种:一是理论重建。即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吸取其他理论的益处,重新构建原来的理论,使之更加完善。如亚历山大(J.Alexander)的新功能主义和多向度社会学(multidimensional sociology)、菲因(C.Fine)的新符号互动论、库克(K.Cook)的新交换理论等等。二是理论扩展。即扩展原有理论的传统界限,向新的领域发展。如文化社会学出现了从阐释学解释向社会学调查转变的动向,民族学方法论也突破了仅仅分
12、析日常生活的对话和互动的局限,将其领域扩大到分析社会制度、结构与个人的关系等主流社会学理论所关心的问题上。三是理论联结。即寻求某种途径将微观与宏观、主观与客观等不同层次、领域的现象联结起来。如科尔曼(J.Coleman)的理性选择理论就提出了以微观层次为基础建立起微观与宏观、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理论途径,而亚历山大(J.Alexander)则主张以宏观层次为出发点来寻求微观与宏观的联结。埃利亚斯(N.Elias)的“构型社会学”或“过程社会学”也是将微观层次的个人行为与宏观层次的国家联结起来进行分析的典范。四是理论合并(theoretical consolidation)。例如,特纳和鲍兹(D.
13、Boyns)认为通过将社会现实的微观、宏观与中观层面连接到一个更宏大的分析框架内来实现专业理论的合并是可能的。换句话说,特纳和鲍兹看起来是在暗示这样的观点,即通过采用广泛的概念框架将全异的理论合并于一体,以期产生新的理论。8 五是理论整合。即试图以超越“重建”、“扩展”、“联结”、“合并”的辩证综合方式,来创立一种新的社会学理论语言,以整合了的理论来认识或 重新解释曾被忽略、歪曲了的多维而完整的社会现实。如瑞泽尔(C.Ritzer)的社会学元理论化(sociological metatheorizing)对社会学多重范式的整合以及女性主义社会学、后现代社会学等所作的辩证整合等等。9 还有的研究
14、涉及到稍晚一些理论家,如帕森斯、曼海姆、默顿、加芬克尔等人的著作,以及早期的女性思想家的著作、非洲裔学者的著作,以及其他被忽视的理论家(如 Norbert Elias)的著作。在重新阐释古典社会学理论的热潮中,西方社会学理论挖掘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资源,不仅进一步充实了社会学理论的基础和思想渊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极大地丰富了今天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西方社会学界对古典理论的重视,其目的不是要对社会学史作出新的理论贡献,而是为了更好地建构新的理论。10可以说,当代西方非主流社会学理论跳出了当下情景的限制,扩展了理论研究的可能性,同时也揭示出了理论研究中的一些历史教训。五、理论
15、本身及其建构方法的反思性不断得到强化 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在人工建构的社会环境日益扩大并取代自然环境的过程中,登上历史舞台并有所发展的。从社会学诞生之时起,社会学就是一门具有反思性特征的学科,这种反思性主要体现在:(1)只要社会环境仍处在自然阶段,这门学科就无法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它只能作为一种与社会运行无关的附带现象存在。只是当人工建构的社会环境出现之时,社会学作为辅助此种建构的学科,开始与社会运行日益相关。(2)对所有社会理论加以内容广泛的特殊限制。它不仅要求社会理论符合为一般性理论提出的两个标准(内在一致性以及符合现实),还有第三个标准:理论必须能够解释建构社会理论的行动。11 自 2
16、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反思性”(reflexivity)在社会学理论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几乎到了人人必谈之的地步。“反思性”作为一种话语在学术领域中的兴起,是由它所暗含的认识论的后现代转向决定的,即质疑启蒙运动所确立的理性主义认识论的确定性信仰和各种二元论信仰。12可以说,反思性成了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一个焦点议题,也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反思性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学理论本身的反思,它涉及对社会学理论作为一种“工作”自身的逻辑方法的考虑,其中包含着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批评,并彻底从中摆脱出来;二是要求所有理论方法必须有助于揭示实践活动的反思性属性,同时要求研究
17、者必须采用非个人的方法论。反思性的目的就是扩大社会学知识的范围,以增强它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靠性。在社会学理论知识的生产与学习上,社会学者一方面必须要有意识地去发掘知识形成的历时性的系谱(genealogy),而不是对社会学理论做零碎的、“去脉络化”(decontextualisation)的假借、引用、跟随,抑或反之高呼以“本土化”对“西方化”的教条主义批判;另一方面社会学必须反思每一种理论的前提条件和各种限制性因素,比如过去我们往往在没有弄清楚一些社会学理论形成的前提性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的情况下,就大胆地运用社会学理论来指导社会实践了。因此,唯有强调社会学理论的反思性,通过社会学理论的反思性
18、与自我批判来展现出其隐藏的自我利益,我们才有可能真的触碰到更深一层的社会学涵义,才有让社会学“生根”、“发芽”的可能。在当代社会学理论家中,伯格(B.Berger)、加芬克尔(H.Garfinkel)、奥尼尔(John ONeill)、布迪厄(P.Bourdieu)、吉登斯(A.Giddens)、贝克(U.Beck)、鲍曼(Z.Bauman)等人都十分重视社会学理论的反思性问题。13 六、在关注当下社会状态的同时不断突出理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社会学理论作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学术反思,其本身就应该像社会现实一样,是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并存的。无论是何种取向的社会学理论研究,本质上讲都是对人类社会
19、实践的一种反映,都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一种解释和说明。只是由于其各自选择的角度不同,在寻求对社会现实更为恰当、更为全面解释的时候,常常顾此失彼、以偏概全,从而降低了理论自身的应用性和解释力。这无疑是与现存社会学理论之间的不可通约性有关。既然理论建构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在于为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提供一套合理化的解释,古典社会学理论家为他们那个时代提供了许多解释,那么,当代社会学理论家们也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任务,即必须对当下的社会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作出合理化的解释。而在当代社会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中,“全球化”无疑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社会现象。因此,当代许多社会学理论家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了对全球化的极大关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 西方 社会学 理论 基本特征 及其 发展趋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