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记五古代文化常识.pdf
《识记五古代文化常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识记五古代文化常识.pdf(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识记五 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而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因此,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下面从七个方面对古代文化常识加以介绍。A姓名和称谓(一)人称姓名 1直称姓名(1)用于自称。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3)用于做介绍,为人作传。例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传)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1)称字。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例如:
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左忠毅公逸事)(3)称谥号。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3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例如: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梅花岭记)(2)称爵名。例如: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4称籍贯 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5几项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二)谦称、敬称、贱
3、称 1谦称(1)王侯自称。例如: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自称。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3)一般人自称。例如:愚以为营中之事。(出师表)(4)女子自称。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2敬称(1)称君王。例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2)称庙号。例如: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3)称师。例如: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4)称朋友、尊长。例如: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3上称下或平辈之间称呼 例如: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誓
4、不相隔卿。(孔雀东南飞)4贱称 例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5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1)加“从”表示叔伯关系。例如: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谢安传)(2)加“太”表示长一辈。例如: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3)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例如: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指已故的母亲。(三)名、字、号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 20 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 15 岁许嫁举行笄(j)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
5、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韩愈,字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对方时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是两个字的,也可以是三个字以上的。例如
6、: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柳宗元被称为“柳河东”。(四)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1)表扬性的 经纬天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明德有功曰昭 圣善周闻曰宣 行义说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果虑果远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智曰献 温柔好
7、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例如: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i)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2)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好内远礼曰炀 例如: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谏厉王弭谤)(3)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逢难曰愍 2庙号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皇帝一般都称谥号,如汉武帝。唐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3年号 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
8、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五)年龄称谓 1襁褓“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
9、的被子和带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 指 23 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3齿龀 又称为龆龀,指儿童换牙。4总角、垂髫 指幼年儿童。“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红楼梦)5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6笄(j)指女子十五岁。笄,女子成年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女子十有五年,而笄。”7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8而立之年 三十岁。论语:“三十而立。”9
10、不惑之年 四十岁。论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10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岁。例如:“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11花甲、平头甲子 六十岁。天干地支顺次组合用于纪年,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子或花甲。唐诗纪事:“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12耆(q)六十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13古稀 七十岁。“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对联所写年龄为141 岁)14耋(di)七十至八十岁。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15耄(m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16期(j)颐 一百
11、岁。(六)作品命名 1以“地名”命名(1)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2)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3)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以“书室名”命名(1)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室名。(2)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饮冰室”是其书室名。(3)惜抱轩全集。作者姚鼐,“惜抱轩”是其书室名。3以“谥号”命名 王文公文集。作者王安石,谥“文”。4以“号”命名(1)诚斋集。作者杨万里,别号诚斋。(2)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5以“字”命名(1)李太白集。作者李白,字太白。(2)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
12、6以“官职”命名(1)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尚书右丞。(2)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员外郎。7以“年号”命名 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B.官职和科举(一)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权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
13、,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宰相)。清代有军机处,亲王、大学士、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六部,是指“吏部,管文官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
14、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时,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二)科举 1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度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b),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例如:(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2)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2隋
15、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隋以后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下表)。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 内容 项目 院试 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 考场 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京城和各省城贡院(省城)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主考人 各省学政 中央政府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参加者 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中者名称 生员(秀才)举人 贡士 进士 日期 三年之内两次 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杏榜 会试同年四月,金榜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 第二名 二至十名为亚元 榜眼 第三名 探花 3学校与教师 古代学
16、校有“庠”“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例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例如: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助教等。例如: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C地理常识 古代地理知识,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城市村镇名、山川关隘名等。(一)地区名 1江表 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如: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2江东 指长江以东的地区。例如:亮兄瑾也,避乱江东。(赤壁之战)3关中 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17、。例如: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4山东 指崤山以东的地区。例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5河北、河南 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6中国 指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二)政区名 1九州 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凉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2八州、八荒 泛指中国。例如:序八州而朝同列。(
18、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3郡 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例如: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4国 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例如: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5 道 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例如: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阎典史传)6路 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事区的性质。例如: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省 本是官署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
19、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8县 地方基层行政区域。例如: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海瑞传)(三)山川关隘名 1江 指长江。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2河 指黄河。例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3崤 指崤山。例如:崤有二陵焉。(崤之战)4函 指函谷关。例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5岱 指泰山。例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6五岳 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7四岳 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8四渎 指长江、
20、黄河、淮河、济水。9大泽 指云梦(今湖北省长江南北,本为两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后来淤为陆地,今洪湖等是其遗迹)、洞庭、彭蠡(今鄱阳湖)、具区(又名震泽,今太湖)。10五湖 近代一般以洞庭、鄱阳、太湖、巢湖、洪泽为五湖。11有古称、别称的地名(1)南京 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例如:金陵降,君臣出走。(阎典史传)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梅花岭记)(2)杭州 又称临安、钱塘、武林等,例如:余读东京梦华录 武林旧事。(柳敬亭传)(3)福州 又称三山。例如: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指南录后序)(4)镇江 又称京口。例如: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指
21、南录后序)(5)开封 又称东京。例如:余读东京梦华录 武林旧事。(柳敬亭传)12三都、两都、三辅(1)三都 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2)两都 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3)三辅 汉武帝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13畿 古代王都所在地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D宗法和礼俗(一)宗法 1宗法 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按嫡庶、血统形成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
22、等事物的家法。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2嫡子 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3宗子 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要继承始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4庶子 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5众子 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嫡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妻(妾)所生的庶子。6六亲 泛指亲属。但具体说法不一:按
23、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7三党 指父党、母党、妻党,亦称父族、母族、妻族。8考妣 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如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9昭穆 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后由宗庙的次序,又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10丧服 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
24、“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11七庙 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如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12太庙 天子的祖庙。如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13三纲 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14五常(1)指“
25、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五伦”中君臣关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伦”。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2)指“五教”。是五种封建伦理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3)指仁、义、礼、智、信。15七出 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淫逸、不事舅姑(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反动礼教。16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识记 五古 文化 常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