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教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教案.pdf(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材分析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本单元课文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排的。选编的 4 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腊八粥描绘的是民俗风情。作者沈从文先生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古诗三首分别描写了我国古代的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反映了中华民
2、族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藏戏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紧扣本单元专题,“习作”安排了描写民俗民风等内容,“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板块。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 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 传统美德。3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4朗读、背诵古诗三首和长歌行。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
3、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3朗读、背诵古诗三首和长歌行。难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准确、表达生动、谋篇布局精巧的特点,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四、课时安排 北京的春节 2 课时 腊八粥 2 课时 古诗三首 2 课时 藏戏 1 课时 习作:家乡的风俗 2 课时 语文园地 2 课时 课题 课文一北京的春天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 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体味民俗。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感
4、受法、探究法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批注 教学内容 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过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说说你的感受。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间互读检查。2请 13 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
5、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时间 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4.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月初旬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结束(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儿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2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汇报。(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
6、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有声有光地玩耍。)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用来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二十三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除夕以前,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正 第二课时 教学批注 教学内容 再读
7、课文,体悟情感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教学过程 月十五,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说说自己的体会。(充足、丰盛。)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初一逛庙会,元宵节逛灯会。体会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态。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2认真读
8、第 8 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3 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彻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的本课词语。2收集各地春节习俗。六、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教学过程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到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
9、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 12 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象,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从而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2作者
10、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是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3对比写法。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和帮助。(斯妤的除夕重点描写了一家人在腊月二十九“做年菜”和“吃团圆饭”两个场景,而课文对于 教学过程 这两处场景描写较为简略。这启示我们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文章内容,详略得当,突出主题。)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团圆、
11、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3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五、扳手设计 北京的春节 独特的民俗文化:腊月初八(熬腊八粥等)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吃糖)除夕(做年菜、贴对联、守岁等)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正月十五(赏灯、吃元宵)正月十九(残灯末庙)节日气氛: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教学反思 课题 课文二腊八粥 【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对腊八粥的细腻描写,感受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体会八儿一
12、家的其乐融融。【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2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3 体会作者语言的妙处和表达的技巧,学会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腊八节悠久的传统和历史,感悟我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教学重点 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2了解腊八节悠久的传统和历史,感悟我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感受法、探究法等。教学准备
13、 教师:课件。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节的相关民俗。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批注 教学内容 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几天,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偅 i 2同学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自由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二、听读录音,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序号,圈画出读不准音的字词。2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请学生边听边正音,同时结合课后的习题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主要讲了
14、一件什么事?可以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试着用 教学过程 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3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教师板书:本文围绕主人公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课文分为爱粥、等粥、喝粥三部分,其中等粥是通过描写八儿盼粥、想粥、猜粥、看粥等情节来体现的。)三、细读文本,学习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主要写了腊八粥的制作材料、方法和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2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原料在锅里煮的状态?(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作铺垫。)3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表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学生小组
15、讨论,教师适时点拨)(1)运用排比句式,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2)调动人的视觉、嗅觉来展现腊八粥的香甜可口,突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合拢、叹气样儿”写出了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写出了粥的诱人香味,“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写出了人们吃粥时酣畅淋漓的情景。)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新词。2仿照课文第 1 自然段,写一种你最爱的食物。五、板书设计 爱粥 腊八粥爱粥等粥(盼想猜看)喝粥 喝
16、粥 第二课时 教学批注 教学内容 再读课文,体悟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字,说出带有生字的成语。2回顾课文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请一位学生回答)3 第218自然段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板书:盼、想、猜、看)4一碗碗美味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垂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一员,面对这一锅甜甜的、腻腻的腊八粥,他会有哪些表现呢?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沈从文先生写的腊八粥这篇课文。二、细读文本,学习第二部分(一)研读“盼粥”部分 1默读第 28 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说说你从中
17、体会到了什么。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1)行为、表情展现人物心理。“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神态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一词表明八儿进出灶房的次数很多,刻画出了八儿怎样的形象?(板书:嘴馋)“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2)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 45 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并思考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的反问句?(八儿对腊八粥 教学过程 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3八儿
18、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二)研读“想粥”部分 1分角色朗读第 911 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2“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3再分角色朗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4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三)研读“猜粥”部分 1男生齐读第 13 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2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
19、的关键词画下来。(栗子稀烂到认不清楚,饭豆浑身肿胀,花生仁儿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四倍。板书:美妙)3那么锅里熬煮的腊八粥会和八儿的猜想一样吗?让我们学习“看粥”这一部分,一起来验证吧!(四)研读“看粥”部分 1教师读第 14 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 15 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相关词语。3找出关键词和第 13 自然段的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教学过程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
20、心理变化。三、回读赏评,学习第三部分 1吃了一枚大枣的八儿,总算暂时堵住了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第二部分,谈谈自己读之后的感受。2齐读第 19 自然段,思考:腊八粥的味道到底如何呢?作者是怎样表现八儿喝粥的情况的?(从“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一句可以看出大家都吃得十分饱,寥寥数语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作者没有直接写喝粥的场面,而是通过八儿“靠”“斜立”的动作描写和八儿“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的肚子,突出了八儿吃得多、吃得尽兴、吃得心满意足。)四、拓展阅读,总结升华 1阅读沈从文的腊八粥全文,出示阅读提纲,指名读。2沈从文先生的言辞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
21、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虽然没有将“爱”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一家人之间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五、教师小结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随时可以吃腊八粥时,味道也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的那样诱人了。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香甜的文字,把我们带入那浓郁的民俗文化之中,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六、布置作业 1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查到之后和同学们一起分享。2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写一篇读后感。七、板书设计 腊八粥 盼想猜看(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
22、)(惊异)教学反思 课题 课文三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借助插图和注释,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句所描绘的节日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借助诵读和赏析,体会叠词的精妙运用。3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理解诗句的内涵。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节日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文化内涵。教学方法 借助插图和注释法、朗读感受法
23、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的资料。课时安排 1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批注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寒食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寒食,首先介绍一下作者。(多媒体出示)2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古诗。(多媒体播放录音,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把学生带入意境。)3解释题目。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 105 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从这一天起家家禁火,三天不生火做饭,只吃现成的食物,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
24、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画出来,然后借助工具书认识它们。2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三、学习寒食(一)品词赏句,理解诗意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1)指名读。(2)处处“飞花”说明了什么?写出了寒食节时长安城怎样的景象?(3)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无处不”一词,感受全长安城沉浸在浓郁的春意之中的盛况。处处“飞花”不但写出了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表现出寒食节的暮春景象。(4)写了“飞花”,诗人为什么写“御柳”呢?(从侧面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5)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提醒学生注意停 教学过程 顿和重音,读出诗的韵味。)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1)指名读。(
25、2)“轻烟散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总结:生动描绘出一幅皇宫中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的轻烟,告诉了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马嘚嘚的马蹄声,让人犹如身临其境。(4)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城的百姓,看到这情景你会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理解作者借此现象表达的不满和嘲讽。)(5)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6)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二)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1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飞花、御柳、轻烟等。)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舞杨花柳絮是什么样子的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第一 单元 整体 教学 设计 表格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