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教学设计.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 个字只识不写。体会“仰望”“远眺”“凝视”三个词的差别,探究作者用词的准确。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情感目标:通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方式,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以及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重点、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2、歌中有一句词:牵着你的手,分别在黄鹤楼。知道是谁牵谁的手在黄鹤楼分别的吗?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就有了答案。出示古
2、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齐读 3、诗源于情,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2、检查生字词读音。3、一类字指导。三、精读课文(一)第一自然段 1、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烟花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相机理清:人物、时间、地点及事情。2、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其实我们刚才说的主要内容在一个自然段中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那你知道什么叫“饯行”吗?联系生活,说说“饯
3、行”的意思。(饯:设酒食送行。饯行:为远行的人摆酒宴。)3、那是在什么时候“饯行”呀?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雨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暮春三月去看一看。从同学们的赞叹声中我已经感受到了暮春三月的美,你还会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生谈)4、诗中是用哪个词来表现这么美的景色呢?(烟花三月)脑中浮现着这美好的画面,再来读这两句诗。(二)第二自然段 1、见过黄鹤楼吗?出示图片,对应的哪句话?用一个词形容 就在这俯临长江、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答案 交流探讨:2、师:谁已经找到了?(板书:依依惜别)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
4、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3、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而是藏在心底,这个“藏”字用的太好了,他们是怎么藏的?(生谈)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那我能不能将“仰望、远眺”位置互换?(不能,“仰望”向上看,“远眺”:远远地看。角度不同。)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的情谊。谁愿意来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指读。齐读。4、这真是此时无声,此时无泪,这忍不住的离愁别绪都融进了这两句诗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三)第三自然段 过渡: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
5、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要求:1、读一读这个自然段。用“”划出李白说的话,用“”划出孟浩然说的话。2、李白的话中,一共用了几个“您”?除此以外,还用了哪些称呼?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孟浩然的话中引用了谁的诗句?他想向李白表达什么意思?交流探讨:哪个小组愿意先来交流有关李白的内容?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敬仰和依依惜别)(1)李白短短的三句话中,竟用了六个“您”字,足以看出他是何等的敬仰孟浩然。(2)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
6、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3)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4)指导朗读 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哪个小组来接着交流有关孟浩然的内容?(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说:天底下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即使他远在天边,也像是靠在一起的邻居。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引读(2)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3)孟浩然不但忍住
7、离愁还宽慰李白,真不愧是兄长,是老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李白。(指名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都融进了这两句诗,再读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4)这段话用了什么描写?(对话。表达方法)(四)第四自然段 1、引读课文 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2、这时的李白有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伫立”可以换成“站立”吗?为什么?
8、“凝视”可以换成“看”吗?为什么?3、李白心里在想什么?(李白的不舍)带着感情读课文。4、这样的深情厚意,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五)看着这一江春水,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五)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这种诗中有文,文中有诗的课文,我们就称它为文包诗。你还知道哪些送别的古诗?(六)布置作业 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
9、送别这样的文包诗,特别注意学习文中用人物对话表达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写作方法,好吗?黄鹤楼送别说课【教材解读】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教学三维目标】3、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 个字只
10、识不写。体会“仰望”“远眺”“凝视”三个词的差别,探究作者用词的准确。4、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情感目标:通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方式,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以及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设计理念】作者凭借语言表情达意;读者凭借语言倾听作者心声。阅读教学需凭借文本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深处,以获得深刻的语言体验及情感体验。根据“文包诗”这类课文特点,教学中我力图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学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努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受朋友之间
11、的深情厚谊,感受中华古诗文的魅力。【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课前为同学们播放了一首应景的歌曲烟花三月,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再回味中再现离别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第一段中,我为同学们展示了一些烟花三月的扬州美景,并让学生说一说积累的词语,从而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代入送别的场景中。2、抓重点词语,读中悟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体悟句意中去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我在教学上注重了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比如第二段的仰望、远眺、藏体会友人的依依惜别,第三段的对话描写中的您、兄长、老师等体会诗人的敬仰与不舍以及孟浩然的品质,第四段中伫立、凝视两个词又通过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3、文包诗,文中领悟诗词意境。在本次教学中我并没有采用诗文对照、解释意思的方法,我感觉比起理解诗句意思,能体会诗的意境更为重要。因此我以文本为主,在每段的情感升华部分引读诗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味诗中依依惜别之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