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整体阅读的技巧(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pdf
《诗歌整体阅读的技巧(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整体阅读的技巧(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15 第 01 讲 诗歌整体的技巧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宋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注。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注“表独立”: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切云”,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二句,既写出江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又点明夜间登临时的风露与春寒的感觉。B上片后七句,写月光照彻之景,写江面浩渺、微波荡漾之景,最后写高驻金
2、山奇景。C下片前三句,词人借仙女陪伴自己之所想,向读者袒露自己的心胸。D下片后七句,写自己澄明洁净之感、幽远清晰之见及登仙而去之想。2陈应行评价张孝祥词“真非烟火食人辞语”,请结合本词证明这一观点。【答案及解析】1C 2写景上,以镜子比喻月,借助借镜观景的奇妙想象表现出江山的雄丽、月色的皎洁;虚实结合,通过想象,借助星、月、江、山创造出一种雄奇、缥缈的意境。人物形象上,借助卓然独立、登仙而去的美好画面表现出自己潇洒出尘的飘然之感。浪漫主义手法,运用想象,塑造海山仙山、神仙邀请我去邀游那缥缈虚幻的世界。【分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C.“借仙女陪伴自己之所想”是错误的。这是作者在描写
3、自己的形象。2/15 故选 C。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非烟火食人辞语”语出陈应行于湖先生雅词序,陈应行在于湖先生雅词序中说:张孝祥“所作长短句凡数百篇,读之泠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予虽不及识荆,然其潇洒出尘之姿,自然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犹可以想见也。”所谓“非烟火食人辞语”,大体都指这一类词作,艺术构思,独具一格,潇散出尘、飘然欲仙。本体是要求学生分析本词艺术构思独具一格,潇散出尘、飘然欲仙特点的。本词上阕的后七句,写深谷中的鱼龙凄戚长鸣久久不绝,倒映在水面上的星辰也随着微波摇动,海面上水雾弥漫黑夜漫长。远远望去,月光下那紫金山上的建筑犹如银阙晶宫,而这些都是借镜观
4、赏到的,“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镜子比喻月,表现出江山的雄丽、月色的皎洁。上阕 所写的鱼龙悲啸、星辰摇动、紫金山都是借镜观星、月、江、山等实景想象表现出来的,所以又运用虚实结合和联想想象的手法。下阕 写到自己以飞霞为玉佩,头戴高冠,遗世独立俯视这人间大地,并且群仙邀我与他们同游,乘着那鸾鸟驾驶由凤羽为车盖的马车,挥挥手扬长而去,所以从人物形象上,借助卓然独立、登仙而去的美好画面表现出自己潇洒出尘的飘然之感。下阕 写到回首处的三座仙山,群仙笑着邀我和他们同游,乘着那鸾鸟驾驶由凤羽为车盖的马车扬长而去,这些虚幻的世界是作者运用想象塑造出来的,体想出浪漫主义手法。具体作答时,
5、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词中相关内容,分条作答即可。二、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注)谢眺诗句有“澄江静如练”的诗句。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王安石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故国,指的就是金陵,即现在的南京。3/15 B上片写登临季节,所见优美景色:澄江似练,夕阳翠峰,酒旗招展,白鹭翔舞。C下片感叹六朝竞逐奢
6、靡、相继灭亡,然后陈说空谈兴亡荣辱是有所作为的表现。D“后庭遗曲”化用的是唐朝杜牧的泊秦淮,杜牧之后就认为其是亡国之音。4鉴赏这首词上片“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答案及解析】3C 4“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意为,流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群峰簇拥着堆聚有致。“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比作“白练”,生动地体现出长江蜿蜒澄澈的特点;“澄江似练”化用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构图上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
7、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分析】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并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然后陈说空谈兴亡荣辱是有所作为的表现”错。“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意为自古多少人在此处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抒发了词人对前代吊古、怀古的不满之情。故选 C。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鉴赏诗歌的炼句时,可从内容,结构,艺术技巧以及思想感情等角度入手。从诗歌内容上来看,这两句意为流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群峰簇拥着堆聚有致。从结构上来看,“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从艺术技巧上来看,句中使用了比
8、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比作“白练”,生动地体现出长江蜿蜒澄澈的特点;同时,根据注释内容“谢眺诗句有澄江静如练的诗句”可知,“澄江似练”脱化于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化用后,在诗中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对仗工整,在构图上也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4/15 选篇理由: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烟”“画”“绕”“卷”等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杭州的美好景致。柳永词注重炼字,炼字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而本词也是精于炼字的典范,将之与望海潮(东南形胜)对比阅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体会“
9、字”的表达效果及作者抒发的情感。少年游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注)前期:往日的约定或志向。狎兴:狂放游乐的兴致。萧索:零散,稀少。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由秋日中的长安古道起笔,低沉伤感,为全词蒙上了一层愁绪。B“夕阳”三句写词人眼前的景象,描绘出一幅空阔寥落的茫茫秋野之景。C“归云”乃作者自喻,“一去无踪迹”表现其归隐的洒脱和胸襟的豁达。D“不似少年时”含有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眼下处境的失意之情。6“高柳乱蝉嘶”一句中“乱”字用得极妙,请结合全词,分析其
10、妙在何处。【答案及解析】5C 6“蝉嘶”之前加一“乱”字,形象地表现了蝉声的纷乱。这纷乱的蝉嘶,加上日暮、寒风、茫茫荒野,以及易令人产生离愁别绪的“柳”,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蝉声的“乱”更引出词人内心的纷扰烦乱。“前期”的渺茫、昔日欢乐的不可复得等愁绪令词人难以安适【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语言、技巧的能力。C.“归隐的洒脱和胸襟的豁达”错。词人一生落魄,如行云般飘浮不定,应是迷茫和痛苦的,而不是“洒脱”和“豁达”的。故选 C。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乱”字,有“纷乱”的意思。“蝉嘶”之前加一“乱”字,不仅表现了蝉声的缭乱众多,也表现了词人心绪的纷杂缭乱。“高柳
11、乱蝉嘶”一句,体现出一种时序变换的哀感。“高柳”是蝉所在之地,又以“高”字表现了“柳”之萧疏。因为柳叶已经凋零,所以柳树显得高瘦,加上日暮、寒风、茫茫荒野,以及易令人产生离愁别绪的“柳”,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因此,“乱”不仅是蝉声乱,也是人的心绪和离愁之乱,昔日欢乐的不可复得,令词人难以安适。5/15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 亮(宋)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
12、宁问强对!(注)前三句用新亭对泣故事,“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淝水之战,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围棋,看书毕,缄默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一个问句,传达出复杂情感。B“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写出了镇江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理形势,说明镇江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作为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凭借。C“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作者希望以长江为天险,把广大的中原地
13、区作为收复的目标,根本就不把异族统治者放在眼里。D“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化用了祖逖统兵北伐的典故。在词人看来,南宋统治者应该像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8刘熙载曾在艺概中将陈亮与辛弃疾相提并论:“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请简析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相似之处。【答案及解析】7C 8词的风格上:词风相同,两首词都是豪放词风。辛词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豪放之气扑面而来,读来让人热血沸腾。陈词的“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以山川的刚强写出了内心的豪气;表现手法上:两首词都多处用典。辛词用了孙权、刘裕等人的典故来表情达意。陈词用了
14、祖狄、6/15 谢安等人的典故来抒发情感;思想情感上: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愿望及爱国之情相同。同时,对南宋偏安一隅的苟且偷生的不满之情也极为相似。【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鉴赏诗歌的能力。C.“作者希望以长江为天险,把广大的中原地区作为收复的目标,根本就不把异族统治者放在眼里”错误。这三句诗意为,统治者自以为把长江作为天险,可以长保偏安,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呢?这是作者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故选 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对比阅读题,此类题型旨在把课内外知识进行衔接,很好地进行知
15、识迁移,所以解题时,要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出发,参照题干中的诗词,进行比对分析。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其词的主要风格亦是满含豪放与雄壮之风,同时,辛弃疾还是一位令人尊敬爱国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并对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极度失望等情感态度成为他的词作的主旋律,还有,惯于用典也是辛词的一大特色。辛弃疾身上有非常鲜明的“标签”,这些都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充分体现,因此,也是对比分析时的切入点。参照陈词一一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陈词的“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以山川的刚强写出了内心的豪气,同辛词一样有着豪放的风格;在用典上,陈词用了祖狄、谢安等人的典故来抒发情感,与辛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16、在思想情感上:两首词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愿望及爱国之情相同。同时,对南宋偏安一隅的苟且偷生的不满之情也极为相似。因此,在比对时,可从诗歌的整体风格、诗歌的表现技巧与思想感情三个角度入手,把两首词放在一起一一进行分析。五、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敞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7/15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北阙:指帝宫。青阳:指春天。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歌 整体 阅读 技巧 2023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讲练测 新教材 新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