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人类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存在和变化发展的“活化石”,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世人诉说着人类自身的成长历程。它在文化保护中的重要地位也逐渐受到各国人民的重视。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文化载体,尤其是它“无形”的状态特征,为人们对它的宣传和保护带来了种种困难,传统的方法也显现出各种弊端。本文将虚拟现实技术的优越特点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力求达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
2、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现着先人所创造的辉煌。近年来,国际上掀起了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特别是韩国江陵端午节申遗的成功让国人反思到:为什么我们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节被韩国捷足先登了?为什么国内罕见的文物却陈列在国外博物馆内?甚至有德国人说,要看中国的浮雕到德国来;有日本人说,要看苗族服饰到日本来。不可否认,中国文化遗产的所有权正在流失,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被他国抢注,我们必须利用现代化保护手段,使文化主权得到应有的保护。虚拟现实技术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与可能,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改变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保护难度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 1989 年以来至少做了五次修改。中国由国务院颁布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这样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和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其范围包括:第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第二,传统表演艺术;第三,风俗活动、礼仪、节庆;第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第五,传统手工艺技能;第六,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起步较晚,近年来才逐渐有了保护意识,无论是立法上,还是
4、实际保护措施都不完善,出现了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民间艺术濒临灭绝的境地。因此,需要把人们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意识给唤回来,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却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人类文化信息的动态载体,体现着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它依托于人这个特殊的载体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手工技艺为表现手段,采用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因为传承中强调人的主动性,因此传承人的个人因素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例如,云南哈尼族能诵唱数万行史诗的民间艺人的去世,带走了这个民族辉煌灿烂的篇章;江苏无锡的民间艺人
5、瞎子阿炳,要不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央音乐学院在搜寻民间音乐时为其作品进行录音而保存下来,我们再也听不到那经典的二泉映月。其次是保护方法的局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术保护方法单一,主要是通过图片、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保存,而且没有具体完整的保护方案。当政治变故、战争、自然灾害等发生时,这些资料难以保存,一旦丢失很难恢复。如,伊拉克一带是古巴比伦的发源地,是古代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接连不断的战争使大量的人类文明文化沦落在废墟之中,这不仅是本国甚至是整个人类的损失,也是因为缺少一套具有全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交互体系。再次是地域限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
6、是脱离不了特定的民族文化,是本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体现。目前,大部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都在农村,甚至在没有开发的大山深处,一方面,由于外来文化影响较少保存比较完整;另一方面,保守的传承方式不利于本身的创新发展。如景德镇的瓷文化,由于自古以来的传承技艺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对外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限制性,对内又墨守成规,致使世界著名的瓷都地位在国内出现质疑,甚至深圳永丰源集团在法兰克国际消费品展博览会上,打出了告诉世界上最好的陶瓷在中国深圳的口号。另外,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也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人对国家进步的标志出现了理解偏差,认为越多的高楼大厦,高架桥等钢筋混凝
7、土建筑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体现,国内许多大城市都争先恐后地拆迁重建,致使许多珍贵的古建筑被破坏,而体现一个城市内涵的往往是那些被人们遗忘的民俗风情、地域特色的文化。由于传统保护方法主要是通过国家立法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强迫性保护,较为条例化,缺少对民众不同的文化层次进行相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没有从文化的不可再生性的高度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出现脱节,这说明了在我们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一段文化历史的活化石,它们构成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地形。二、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
8、用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又称灵境技术,最早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是以多感性、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为基本特征的计算机高级人机界面。它综合利用了计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和多传感器技术,模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功能,使人能够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并能够通过语言、手势等自然的方式与之进行实时交互,创建了一种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而这一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虚拟情境的再现提供了技术保证。虚拟现实技术的优越性主要取决于本身的特点:多感性是指用户在计算机虚拟的三维世界里如同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同时享
9、有视觉、触觉、动觉、力觉甚至嗅觉与味觉;沉浸感是指用户作为虚拟环境中主角的真实感程度,在虚拟世界里听到的声音、摸上去的手感、闻起来的气味以及拿起来的重量都有一种与现实世界完全一致的感觉;互动性主要指用户通过声音、手势等发出命令需求,虚拟环境会做出相应的信息反馈;构想性是指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再现真实环境而且可以构想不存在甚至不可能发生的环境。由于本身的优越特点,虚拟现实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工业、建筑、教育、娱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让民众最能感受虚拟现实技术给人类所带来的震撼的最成功的例子可谓是 2010 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从世博园功能设计、工程规划、大型活动方案审改、客流量统计、安
10、全保障以及展览展示等方方面面都运用了大量的虚拟现实技术等科技手段,成功地汇集了世界各地的生活理念和文化遗产,让全世界见证了科技与文化的结合是如何的水乳交融,使古老的文明在今天的科技帮助下焕发了新的风采。虚拟现实技术的效果形成是由多种技术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技术性较强等原因本文主要在环境建模技术、立体声合成和立体显示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进行应用分析,希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将我们的生活与更多先进技术的发展同步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技术:(一)环境建模技术 充满真实感的三维虚拟环境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其建立的目的就是获取实际环境的三维数据,根据实际需要
11、利用获取的三维环境数据建立相关的虚拟环境。虚拟场景的构造主要为三维视觉建模,包括基于图形的绘制技术和基于图像的绘制技术。基于图形的绘制技术是虚拟环境场景中的三维立体模型传统实现方法主要采用的手段,它一是利用相关三维模型软件进行模型建立,如 3D max,Rhion.Proe.Maya 等或通过手绘软件将草图转为三维模型;二是从相关 3D 模型数据库和网站购买模型。模型的建立基本实现了三维虚拟环境的建立,但本身存在许多缺点,三维软件本身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建立的模型在细节处理上不能达到与实际事物的完全相符。为了营造更好的逼真效果,建立的模型要进行灯光、材质的相关处理,材料库里的图片很难找到特别合适
12、的,如果在软件里自己进行渲染就会大大增加模型的空间容量,而虚拟环境中的每个角落都是这样建立的,当环境稍微复杂一些,就会占去电脑大量空间,严重影响电脑运行速度。在体验虚拟环境时由于电脑传输数据存在时间差,其动作就会反应迟钝,用户根本体验不到那种随心所欲的真实感。基于图像的绘制技术主要是通过拍摄实际事物进行图片采集,是完全由真实图片构成的一个虚拟环境,能够使用户真实沉浸其中。由于相机拍摄的图片没有三维几何信息,没有光照函数等数据信息,因而很难实现理想效果。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由 Apple 公司推出基于静态图像是的虚拟现实技术(Quiek Time VR)系统,它是一个基于柱面全景图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虚拟现实 技术 物质文化 遗产 保护 中的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