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世纪文学对当代文学史的建构.pdf
《论新世纪文学对当代文学史的建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新世纪文学对当代文学史的建构.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新世纪文学”对当代文学史的建构 郁勤【摘 要】近些年来,在学术界一度争议较多的文学批评概念“新世纪文学”,渐为部分当代文学史所吸纳,但仍有一些当代文学史否定该概念的合法性.那些将“新世纪文学”概念入史的探索或许还存有许多不足,但在某种程度上向我们提供了新的历史分期的叙述,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文学史的新的可能性.【期刊名称】天中学刊【年(卷),期】2018(033)004【总页数】7 页(P122-128)【关键词】当代文学史;“新世纪文学”;当代性;概念;合法性【作 者】郁勤【作者单位】五邑大学文学院,广东江门 529020【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I206.6 进入新世纪,中国当代
2、学术界掀起了编撰“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新一轮浪潮。20002014 年,新编、新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就已达十多部,其中提及“新世纪文学”概念的编著不少于 6 种。近十几年间,学界新编或新版发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入选的“新世纪文学”主要有中国现代文学史1中国当代文学新编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4。另外曹万生主编中国现代汉语史和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概论对“新世纪文学”虽未直接吸纳,但以其他形式对“新世纪文学”概念的入史给予了肯定。这几种新当代文学史注重推动“新世纪文学”概念的入史,主要是因为“一个时期文学经典的秩序,最终需要在文学教育和文学史撰写中加以体现和固化,以实现其合法性,并在教育
3、过程中普及和推广”589。这些新的文学史,立足于学界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20 世纪文学史”等文学史观基础之上,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建构提出了诸多新观念、新材料、新方法、新理论。进入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文学领域也产生了新的理念、形态、场域,但这一切都尚在发展、变动中,如何将处于波动状态下的“新世纪文学”纳入文学史则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文学史写作,背后总有一些他要超越、批评或纠正的文学史的影子存在。”637学界对这些新的文学史已多有评议,而笔者以为这些新当代文学史最让人耳目一新、耐人深思的莫过于“新世纪文学”的入史。刚发生十数年的“新世纪文学”尚处于变
4、革、探索、发展的阶段,但“新世纪文学”迅即就被反映到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编撰之中,这无疑体现了学界对“新世纪文学”的敏感和重视。因为文学史历来在中国文学、文化的建构中具有非凡的重要性和价值意义。“在中国,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历史和文学具有一种分明的等级关系。历史是最重要的,文学相对而言是次一等的东西。文学如果要提高它的位置的话,必须跟历史产生关联”617。同样,“新世纪文学”概念及其体系下的文学形态要想获得学界的接纳和认同,也面临着规范化、经典化、历史化的命运。当代文学史如何建构“新世纪文学”及其意义、问题何在,笔者拟通过对几部新编撰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考察去探寻一二。这些新编撰中国当代文学史将文
5、学批评中存在争议的“新世纪文学”概念吸纳为一个文学史的概念。它们一方面力图突显新世纪文学之“新”,同时又注意到“新世纪文学”与其他文学时段的关联,凸显“新世纪文学”动态发展中所产生的当代性、新文学性、媒介性。下面笔者拟通过对当下将“新世纪文学”入史的4 部文学史的比较、分析,以图探悉文学史家们在面对新概念、新术语、新理念时所产生的差异、问题及缘由。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下面简称朱版)影响巨大、使用面广,它“作为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初版全国先后有近三百所高校的相关专业师生使用”1后记。该部文学史教材历经多版、多次印刷,由其屡
6、获奖项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身份足见其影响,为论及“新世纪文学”的教材里传播面最广者。该著的第三十八章为“新世纪文学”,共 6 小节,分别是“新世纪文学概述”“传统写作的延伸”“莫言毕飞宇”“打工文学底层写作与通俗文学”“80后文学:韩寒、郭敬明等”“网络小说”。该著注重将“人的文学”理念贯穿始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世纪文学”进行了建构:第一,注重以“人的文学”文学史观来建构“新世纪文学”,注意时代文学发展与现代文学传统的关系。该著认为,“新世纪文学”的“新”质和内涵体现为:“在商业化、市场化的主导下,中国文学在获得了更多自由空间的同时,文学自身的观念、表现形态、创作实践与批评等也发生了较
7、大变化从人的观念来说,新世纪文学贯穿着多种人的观念,既有 20 世纪社会人的观念的延续,又有经济、市场环境中新的人的观念的凸显。前者在传统型写作的文学中表现明显,后者在新媒体文学和80 后文学中尤为突出。”1该部文学史肯定了 20 世纪文学中“人的文学”传统对“新世纪文学”中不同形态文学的渗透和影响,认为“新世纪”语境下的新媒体文学和“80 后”文学凸显了“新的人的观念”;对“新世纪”语境下的传统型写作和新媒体、“80 后”文学的叙述、评价中贯穿其坚守的“人的文学”理念,呈现了鲜明的精英启蒙立场。该著认为“传统型写作是继承性比较大的部分,包括精英文学、主流文学、传统通俗文学等新世纪传统型写作为
8、两个特征:一是回归现实的叙事精神,二是专注于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这些作品接续了80 年代中期以来被某种程度地悬置起来的现实主义传统,使得新世纪文学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更接近当下中国的世道人心和世态人情”1247,新媒体文学、“80 后”文学创作中更多地体现了“新的人的观念”:“80 后的青春写作具有两个突出的事实,一是娱乐性出场,二是商业化写作大都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注重文字优美,描写青年人的奇幻感觉,风格上的浪漫主义,不求正确但求惊人的青春话语。”1249 对新媒体文学,该著认为其成绩和问题主要集中于网络小说方面,认为新媒体文学产生于新型文化生态环境之中,新媒体对新世纪文学的强烈影响前
9、所未有。新世纪文学在商业化、市场化的环境下,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活力,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弊病。第二,对“新世纪文学”现象和史料筛选的标准仍为“人性的历史的审美的组合排列”716。该种标准在“打工文学、底层写作与通俗文学”这一节的史料处理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打工文学”作为一种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就存在的文学现象,长期被文学史忽略。当下多数新编、新版的文学史在处理“打工文学”时或少谈、不谈,或将之统归于“底层写作”之中,主要通过批评其“文学性”的匮乏而认为其不足以独立入史。但该著坚持“人性的历史的审美的”入史标准,认为“打工文学”中蕴含了“强烈的现实精神和人文关怀”,是一种与底层写
10、作、通俗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学现象,认同“打工文学”的底层意识中“已具备了新人文精神的因素,有了超越一般人道主义同情和平等意识呼吁的新质”831。因此,在该节中编者对“打工文学”中的小说有较多评述,认为郭建勋、王十月等“打工作家”的小说“用文字为被历史湮没的一代打工者树起了生命大碑”1265,同时也存在着忧心忡忡的问题:“在后现代消费语境中,在打工文学的书写主体逐渐从打工者本身向非打工群体的精英作家群转变,书写打工题材成为当代作家的写作策略时,农民工的形象和底层意识从实体性向想象性转变的陷阱。”1265 高玉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面简称高版)中的新世纪文学章节,并未采取加引号的形式,也
11、未叙述新世纪文学概念的来龙去脉。在高版中,新世纪文学的概念是一个不证自明、毋庸置疑的命题。高版中的新世纪文学章节主要采取文化社会学的方法,以“场域”为中心展开对新世纪文学入史的建构。该著立足于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场域”,着重分析了新世纪文学“文学场”的生成机制、过程、关系和意义。以图表性“场域”模型的展示为圆心,从 4 个方面对新世纪文学的内涵特质、形式衍变做了富有新意的探究,分别是“新世纪文学的发生和文学场的划分”“主流文学的创作转向”“消费文学的文学景观”以及“独立文学的艺术潜流”。编者认为新世纪的文学场“受政治场、经济场的控制和支配,分为三个文学亚场:主流文学、消费文学和独
12、立文学”3251。新世纪语境下产生了新世纪文学场、新文学制度、新媒介传播、新消费文化、新写作个体,从而影响了新世纪文学的美学风貌和成就得失。高玉对“新世纪文学”概念的解读更为深入、系统,对“新世纪文学”的理论特性提出了更新颖犀利、个性色彩浓郁的阐释,史料运用更加多元、新鲜,既有理性的叙述,又有鲜明的立场、评判。在对主流文学的分析中以刘震云、余华、韩东和残雪 4 位作家的创作为例,提出“新世纪主流文学场域的游戏规则发生了较大变化,作家们的写作策略相应作出调整,形成了重影视而轻文学的媒介策略、重众数而轻个人的叙述立场策略、重小说而轻诗歌的文体策略、重思想内容而轻艺术形式的表达策略”3253。在对消
13、费文学的文学景观透析中,围绕“韩寒现象”“郭敬明现象”分析了80 后、90 后及网络类型文学的特质、趋势和弊病。在“独立文学的艺术潜流”一节中选取了王小波、“文学自由坛”、陈卫、“黑蓝”文学等其他文学史鲜有提及的现象、作品及社团,以此来呈现新世纪文学特有的新质:“黑蓝等独立文学场域的存在,创造了独立文学的价值标杆,为未来文学机制的变革提供了一种参照,为新世纪文学呈现了一段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历史。”3307 孟繁华、程光炜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第二版)中“新世纪文学”一章共由 7 个小节构成,分别为“评价的分歧”“整体性的破碎”“重新发现的乡村”“被复兴的传统”“中篇小说”“新人民性文学”“文学
14、批评”。该著个体色彩比较突出,体例编排、叙述评析上有浓郁的学院风范。该著在将“新世纪文学”入史的过程中仍注重启蒙理性,“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和作品的分析,指出了新世纪文学的当下性、不确定性和介入性等特点”9。著者提出“新世纪文学”创作和批评的重要特性来自“当代性”“指文学的总体状况改变了时间的总体化逻辑,以一种不确定性和非逻辑化的方式发展运行。许多文学因素以突如其来的方式改变了现代性时间总体化的预设,使本来就扑朔迷离的文学现状变得更加复杂。而恰恰是这种复杂的整体性构成了当下文学状况的丰富性和当代性特征”9。从“当代性”出发,孟繁华分析了“新世纪文学”的其他特性、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消解了学界
15、对“新世纪文学”入史的质疑。该著在对“新世纪文学”史的建构中仍体现了鲜明的精英启蒙意识,注重对“新世纪文学”的现场注入主观精神、主体体验,注意将著者的研究渗透进文学史的表述,从而建构起具有显著个人风范的孟氏、程氏版“新世纪文学”阶段史。孟繁华是“新世纪文学”概念的主倡者,也是底层叙事的引导者和建构者。他提出了“新人民性和新人民性文学的概念”9。在“新人民性文学”一节中,他认为新世纪文学“对底层生活的关注、对普通人甚至弱势群体生活的书写,已经构成了新世纪文学的新人民性”4369。该著没有出现有关“打工文学”作家作品的具体评析,更没有将“打工文学”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学现象来考察,取消了“打工文学
16、”的独立性、自足性、特殊性,而是以“底层写作”来命名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涌现的“底层文学”,将“打工文学”揉碎整合、肢解隐藏到“底层写作”的层面加以阐释,通过确立“新人民性”的概念间接地表达了对“打工文学”的态度:“新人民性,是指文学不仅应该表达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同时也要真实地表达或反映底层人民存在的问题。在揭示底层生活真相的同时,也要展开理性的社会批判。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民主,是新人民性文学的最高正义。在实现社会批判的同时,也要无情地批判底层民众的民族劣根性和道德上的底层的陷落。因此,新人民性文学是一个与现代启蒙主义思潮有关的概念。”4370“新人民性文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世纪 文学 当代 文学史 建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