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影响下古城研究的几点认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影响下古城研究的几点认识.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黄河影响下古城研究的几点认识 吴朋飞【摘 要】黄泛平原的古城研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针对当前的研究现状并结合治学体会,提出今后应树立“犬黄河”和系统的研究视野,对应“城墙内的城市”学术命题和加强微观考察等三方面的工作,更好地推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The ancient city under the effect of the Yellow River has received the widespread concern in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Consider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
2、nd personal academic pursuits,the paper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systemic research vision of the Space-time Yellow River,should response the viewpoint about Chinese Walled Cities and strengthen the microscopic study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intensive study on this field.【期刊名称】三门峡职
3、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1)004【总页数】4 页(P6-9)【关键词】黄河;古城;黄泛平原;历史地理【作 者】吴朋飞【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 475001【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F590.3 黄河是条特殊的河流,它以其善淤、善决、善徙的个性,塑造了黄河下游平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黄河对中下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游的侵蚀、侧蚀、下切和下游的堆积。下游的堆积,主要表现在黄河河床的增高和淤塞、湖泊的淤平、城池的湮没、丘陵的沉沦、平原地势的高起、土壤的变化等。1近年来,还有研究开始关注对当地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影响。2(P221-247)
4、黄河下游平原广泛分布的古代城市(有些已延续至今),在黄河堆积作用下形成独特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城市作为文明的集中体现、有城墙包围且相对安全的人类活动场所,其成长的历史常为文献资料所记载或为考古发掘所证实;二是这些城市中,有些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些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且留存有一些特殊景观,如“水城”风貌、“城叠城”等,在城市形象宣传、旅游招商以及城市总体规划诸方面逐渐被重视和利用。纵观当前的学术研究史,黄河影响下的古城研究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主要有历史学、历史地理 学1、水 利学3、地理学4(P84)5(P59)、建筑 学6、景 观生态学78
5、、城市规划9、艺术设计、遗产保护等。近年来,根据这些黄泛古城的某种特质进行专题性质的研究,如针对古城“水域”景观这一特殊现象,俞孔坚、陈曦、许继清、吴宏岐10、张庆11等都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开展研究;针对“城叠城”、“城下城”,有开封、商丘、徐州12、丰县等,有些已被打造成为城市旅游开发的品牌。对此,诸多研究要么基于宏观或中观视野,要么基于某种类型的研究,然就整个历史时期黄河影响下的城市而言,缺乏系统的梳理与深入的分析,尤其微观层面的实证考察力度不够,亟需展开相关的基础性研究。文章结合课题组的研究实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以飨读者。一、树立“大黄河”和系统的观点 我们不能以现代的地理区
6、域,来关注黄河影响下的古城研究,应树立“大黄河”的观念,将学术视野放到整个黄河演变历史中,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那些曾经在黄河特殊环境下生长的城市。纵论历史时期的泛区,今日华北平原的绝大部分都未能幸免。可按黄河河道变迁的特征,分为北流期、东流期和南流期,对这些黄泛古城进行系统梳理。这样,今海河流域的诸多城市就会很自然地纳入我们的学术视野,它们在其成长的早期受黄河影响,有些城市城址发生了迁徙,或淹没、或采取多种适应性手段而得以延续下来,在黄河南流之后,又在新的环境下生长,才逐渐演变形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城市格局。虽然时代较为久远,城市面貌可能全非,但这也是黄泛古城研究中重要的一环。受黄河南流期(112
7、8-1855)影响的古城,一些特殊的景观(如“水域”)今依稀可见,正是当前学界研究的重头戏。另外,1855年黄河改道后所形成的今河道,其附近城市众多,也深受黄河的影响,也应纳入研究的范畴。尽管建国后 60 余年来黄河未发生重大的河道变迁,但对流域城市的影响也极为深刻,兰州、银川、济南等省会城市直接滨水,还有太原、郑州、开封等大中小城市直接引取黄河水,对城市形态和布局的影响也很大。如此,以“古今贯通”的学术视野,才能真正体现黄河影响下古城的全貌。韩昭庆据沈怡黄河问题讨论集,整理出“历代黄河决溢地点统计表”,黄河流域共有 112 个城市在历史上曾出现黄河决、溢灾害13(P37-38),笔者发现此统
8、计还有不少漏落,如柘城县就未列入其中,实际数目当远远超过此数,且黄河下游平原的城市又占据绝大多数。依此,将黄河影响下的城市,按照早期城市分布、城址迁徙、城址固定但修筑护城堤防系统等类型进行归纳整理,找出其中的共性,如城址一迁或数迁、“水域”景观、“城叠城”等。“城叠城”这一类型的城市,在黄泛区应该极为常见,需要更多的发现和整理,它们只是城市在特殊环境下逐渐适应的生命价值体现。还要注意区域差异,如古城的“水域”景观研究,只是其中一个小的亚类型,黄河下游实际上还存在诸多非“水域”景观的古城。此外,可能还有一些其它的特质,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总结。在系统梳理、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就应具体到某一个城市,按照
9、城市生命周期的规律,进行长时段、多视角、多学科的综合考察。二、对应“城墙内的城市”这一学术命题 我国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的认识,较多的成果是在预设的框架设计下进行的,成一农将之概括为“陌生的中国古代城市”14(P1-34)。著名的“城墙内的城市”这一观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主要城市大都围绕城墙,对此章生道、陈正祥等有很好的阐述。45鲁西奇对此有总结:“目前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一些总概性的描述和典型城市的个案研究,前者以观察资料为基础,后者则主要集中在一些历史上的重要城市(特别是都城)的研究上。事实上,虽然中国城市史和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一直较受学术界
10、关注,但有关城市形态与结构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对于一般府州县的细致考察更基本上尚未展开。研究的薄弱也是使我们对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的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的重要原因。”15(P281-282)因此,他与学生对汉水流域、江西、川渝等地明清城市的空间形态和结构进行了细致考察。作为黄河影响下的城市,在长期与黄河的共存中,产生出特殊的城市形态,由远及近地形成了由“河堤护城堤护城河城墙”等景观组合的立体化城市防洪系统,有些城市还出现水域面积广阔的“城湖”景观。护城堤,章生道将之看作为“淮河和黄河下游沿岸许多城市郊区的地物标志特征”4(89)。在城墙之外的这一圈障水防洪堤防设施,是否和城墙一样起到界定“城
11、墙内城市”的作用,绝大部分的城市人口、城区是否都包括在城墙之内,城墙与护城堤之间的区域是如何利用的,有待进一步考察。黄河影响下众多城市形态的组团类型和模式,与章生道“复式城市”的“五种类型”是否一致,有无特殊的类型,也有待验证。总之,作为特殊环境下生成的独特城市形态,需要通过大量细致的实证性研究来揭示这类城市独特的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区域差异等,为我们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结构的认识提供一些更为形象、具体的个案。三、加强微观考察的必要性 黄泛平原古城三大主要防洪治涝的适应性景观遗产为:居高、修筑城墙护城堤、保留建设蓄水坑塘6,立足宏观视角,在原理上给人以启发和认识。陈曦秉承这一
12、研究理念,对商丘地区的府、州、县共 9 个古城进行了具体研究;许继清从古城生成环境、演进机制、实证研究(仅商丘)等进行了宏观研究,张庆的研究则针对商丘个案;吴宏岐利用历史地理学的专业背景对“水域”古城进行了解读。从原理上科学解释古城“水域”景观的认识是正确、可行的,但针对具体问题时,这些研究有些地方显得太粗,需要更为细致的深入研究。此处略举商丘和开封两个城市“城湖”研究的例子,以说明加强微观考察的必要性。商丘古城坑塘水系问题,俞孔坚、陈曦、许继清16、张庆等学者投入很大的精力进行过研究,都注意到护城堤城墙城湖系统,陈曦还绘制了城湖水系的衍演过程示意图(见下图)。按照示意图,容易理解城湖的形成原
13、理,但是具体的形成时间和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呢?前人研究给出的答案都是模糊的。明弘治十五年(1502)商丘旧城圮于黄河水患后,第二年开始在城北高地另筑新城,中间经过不断的修补和完善,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共经过 56 年时间才将新的商丘城修缮完毕,初步奠定了今天商丘古城城市基本格局。17城墙系统如此复杂,那么城湖水系的演变则更为复杂,今所见到的商丘古城城湖水系是长期演变的结果,明万历、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曾对古城周围的河湖水系进行过多次人工疏浚,笔者在系统梳理商丘城市史资料时,对此问题有研究,已撰写出商丘水系变迁的过程研究一文,基本上给出了城湖的形成时间和大致的演变过程。另外,可再举开封“
14、城湖”研究的例子。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开封 13km2 的旧城区内湖泊星罗棋布,水域广阔。较大的湖泊有龙亭湖(即潘、杨湖)、杨家西湖、包公湖、铁塔湖、西北湖等,诸多大片湖泊水面达1.69km2,占旧城区面积的 11.2%。如此宽大的湖域对开封城区水域景观的塑造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正在实施的“五湖”贯通工程,就是计划将城区较大的五个湖泊连接起来,形成开敞的景观空间,打造宜居休闲的城市居住环境。对城内湖泊的由来,李长傅、单远慕、邓亦兵、刘春迎等学者,开封风物大观等论著中均有所涉及,因非专论,对龙亭湖、包公湖的形成时间和过程存在分歧或语焉不详,故而对湖泊形成时间、成湖机
15、理以及成湖后的盈缩情况等,都值得进一步探究。笔者在清代开封城湖泊的形成与演变一文中,仔细梳理了清代开封湖泊资料,绘制出湖泊形成过程示意图,并对不同时期湖泊的盈缩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同治九年(1870)是龙亭湖、包公湖稳定湖形的关键年份。18“如果联系开封、商丘、淮阳三县市成一个三角形,在这个三角形中的地区,也就是现在黄河以南平原上遭受洪水泛滥较为频繁的一个地区”1(170)。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特别强调的“开商淮”这一特殊的三角区域,是我们课题组重点关注的区域之一,目前已对商丘、杞县19、开封、宁陵、柘城、虞城、睢县等古城进行了细致考察。2012 年获批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
16、目“黄河变迁与开封城市兴衰的互动关系研究”,即是基于黄河影响下开封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而设计论证的。试图从长时间尺度、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点审视开封城市发展的过程,将黄河泛滥、水环境变化与开封的兴衰历史有机结合进行系统综合研究,是探讨地理环境变化对城市和区域发展进程影响的一个理想平台。通过深入研究,归纳总结出开封城市发展与黄河变迁互动演化模式,可为黄河流域的同类型城市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过程研究是学术的生命,课题组始终坚信这种研究理念。今后仍会结合“城墙内城市”、“水域”景观等热点领域,继续对黄河下游平原的各行政等级城市进行形态与空间结构的具体微观考察,以形成对黄河影响特殊环境下城
17、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知识建构。黄河影响下的古代城市,是在与洪水、沙灾的长期斗争与适应过程中成长和延续的,是特殊环境下真实的人地关系,包含着古人应对洪涝灾害的生存经验,对当前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有着莫大的借鉴意义。黄河影响下的古城研究,实际上就是要回答今天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如何从历史演替而来的?通常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区域城市的起源问题,黄河影响前的城市建置和城址、黄河影响下的城市如何适应与生存,黄河远去背景下的城市发展与现代化更新等。惟有这样,才能在当前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发掘和利用好历史遗存(水域景观、城叠城),更好地塑造城市形象特色、保护文化景观遗产,打造适宜人居城市环境。在当下学术浮躁的环境下
18、,希望更多的学界同仁能够加入研究队伍,多来关注黄河影响下的古城研究,脚踏实地的做些具体的实证性工作,对深入认识和丰富我国古代城市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参考文献:1史念海.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治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2韩昭庆.荒漠水系三角洲中国环境史的区域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3郑连第.古代城市水利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85.4章生道著.叶光庭译.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G/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5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1.6吴庆洲.中国古城防洪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9、7俞孔坚,张蕾.黄泛平原古城镇洪涝经验及其适应性景观J.城市规划学刊,2007(5).8陈曦.河南商丘地区古城洪涝适应性景观研究D.北京大学,2008.9许继清.黄泛平原“水域古城”的生成与演进D.东南大学,2009.10吴宏岐,张志迎.黄泛平原古城镇水域景观历史地理成因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1).11张庆.黄河影响下的商丘古城空间格局探微D.郑州大学,2010.12赵明奇.徐州城叠城的特点和成因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2).13韩昭庆.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黄河长期夺淮期间淮北平原湖泊、水系的变迁河背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4成一农.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5鲁西奇.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M.北京:中华书局,2011.16许继清,张庆.商丘古城坑塘水系探微J.山西建筑,2010(24).17吴朋飞.商丘古城发展研究兼析明代商丘城市的历史地理问题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2).18吴朋飞.清代开封城内湖泊的形成与演变C/汉唐长安与东方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9李娟.1128-1855 年黄河南泛对杞县城市形态的影响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