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册期末期终总复习文言文诗歌课内课外阅读提升拓展练习有答案.pdf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册期末期终总复习文言文诗歌课内课外阅读提升拓展练习有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册期末期终总复习文言文诗歌课内课外阅读提升拓展练习有答案.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期末复习专项训练 文言文课内外阅读 提升一 课内阅读提升 (一)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结合对古文的理解,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换成合适的字词。(填序号)A.溺 B.故 C.堙 D.少女 夏天我们在水边玩,要注意安全,防被水淹没事件发生。()炎帝的小女儿叫女娃。()晶晶生病了,因此今日不能做学校的领操员。()乌鸦叼来许多石块,填塞在瓶子里。()2.故事的主人公是_。精卫填海的原因是_,精卫填海的过程是_。(引用原文的话)3.翻译画“”的句子。4.下面几则故事中,与“精卫填海”的精神相似的是()A.八仙过海 B.愚公移山
2、C.嫦娥奔月 D.女娲造人 5.读了这篇神话,你想对精卫说些什么?(二)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1)诸儿竞走取之 _(2)人问之 _(3)取之,信然 _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作用。A.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B.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 C.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 3.翻译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A.信服 B.征服 C.服从 5.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
3、折枝”,此时,他会想些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6.王戎与诸小儿想比有过人之处,下面不属于他的过人之处的是()。A.仔细观察 B.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C.会对脑筋 D.先人后己,懂得谦让 提升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燧人钻木取火来源:学|科|网 Z|X|X|K 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类鹗(xio),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su)人。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识:_ 至:_ 息:_ 感:_ 2.“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su)人。”翻译成白话文。来源:学科网 3.短文中的圣人从哪里受到启发,发
4、明了钻木取火?从文中用“”出来。4.你能解释一下“钻木取火”的道理吗?5.人类从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中受到肩发,从而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数不胜数。试着举个例子吧。(二)文彦博树洞取球 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1.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1)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A.一群儿子 B.一群孩子 C.一个叫群儿的孩子(2)彦博以盆取水。()A.所以 B.于是 C.用来源:学科网 ZXXK 2.“群儿谋取之”中的“之”指的是_。3.球掉进树洞之后,群儿和文彦博分别是怎样做的?(用原文回答)(1)群儿:_(2)文彦博:_ 4
5、.你认为文彦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5.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参考答案 一、(一)1.A D B C 2.女娃 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4.B 5.示例:精卫,你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应该向你学习。【参考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二)1.(1)代词,代指李子 (2)代词,代指王戎 (3)代词,代指李子 来源:学,科,网Z,X,X,K 2.B 3.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4.A 5.
6、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来源:Zxxk.Com 6.D【参考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二、(一)1.知道 到 休息 感悟 2.圣人受到启发,感悟到钻木取火的道理,就试着用小树枝来钻火,终于引发火花,燃起火种,人们把这位圣人称为“燧人”。3.有鸟类鹗(xio),啄树则灿然火出。4.钻木取火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产生的。木材比较粗糙,摩擦时会产生热量,而且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所以
7、就会生出火来。5.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从而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受到壶中的蒸气顶开盖子的启发,发明了蒸气机。鲁班受到锯齿状树叶划伤皮肤的启发,发明了锯。【参考译文】传说中有一个国家叫遂明国,那里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春夏秋冬,什么叫白日昼夜。国里有棵名叫遂木的火树,屈盘起来,占地面积有一万顷地那么大。后来,有一个圣人,漫游到了日月所照以外的远方,来到此国,在这棵大树下休息。忽然看见许多象鸮样的鸟,在大树的枝叶间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发出。于是,圣人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所以就试用小树枝来钻火,果然钻出火来。于是后人就称他为燧人。(二)1.(1)B (2)C 2.球 3.(
8、1)群儿谋取之。(2)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4.文彦博是一个遇事能积极动脑思考,十分聪明的孩子。5.文彦博小时候,和一群孩子玩球。忽然,球掉进了树洞里。孩子们一起想办法,想把球取出来,但是树洞很深,够不到。文彦博取来一盆水,倒进树洞里,球就浮了上来。【参考译文】宋代人文彦博,年幼时与一群孩子打球玩,球滚入圆洞中,不能拿出。文彦博用水灌入洞中,球就浮了上来。四年级期末专项训练诗歌课内阅读提升(一)提升一 鹿寨 唐 王维 空山不 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1.鹿柴中的“柴”应该读()。A.zi B.ci C.zhi D.chi 2.“但闻人语响”中的“闻”意思是()A.用鼻子闻味
9、 B.用耳朵听见 C.用眼睛看见 3.理解古诗,对的画“”,错的画“”。(1)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寂寞凄凉的悲苦感觉。()(2)“返景入深林”是指回到深林再次观赏风景。()(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运用反衬手法,以动衬静,用人语响表现山中的空寂。()(4)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提升二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1.把诗歌补充完整。2.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来源:学科网 ZXXK 3.本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A.秋天傍晚 B.春天早晨 C.冬天黄昏
10、 4.第三、四句写了新月初升时的景色,作者把 比作 ,把 比作 ,表达了作者 之情。5.怎样理解“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句诗?()A.天上的云彩颜色各异,倒映在江面上江水的颜色就有所不同,一半是青绿色,一半是红色。B.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射的部分呈现的是青绿色,而被夕阳照射的部分变成红色。提升三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解释下列词(1)题:(2)只缘:(3)不识:2.题西林壁的作者是 代诗人 ,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除了题西林壁,他还写了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 、不同的角度,处在 、不同位置观看 的感觉。3.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11、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4.题西林壁前两句写 ,后两句写 ,这首诗借写庐山的自然景象,还告诉我们 。5.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来源:学.科.网Z.X.X.K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提升四 比较阅读 雪梅来源:学科网 宋卢钺 梅雪_未肯降,骚人阁笔_。梅须 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二)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释:凌寒:冒着严寒。遥:远远地。知:知道。为(
12、w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1.读雪梅完成下面练习。(1)把雪梅这首诗补充完整。(2)在诗人笔下,“_”这一句表明了梅雪争春,谁也不肯相让。而诗人也无法评判,这是因为二者各有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_,雪没有梅_。2.读梅花,完成下面练习。(1)“_”一词点明了梅花生长的地点,“_”一词说明了当时的天气情况。(2)诗人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_。3.比较这两首诗,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都赞颂了梅花的洁白与清香。B.卢钺写道“梅雪争春”,王安石写道“独自开”,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源:Zxxk.Com C.梅花 歌颂了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
13、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D.雪梅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要谦虚礼让,和睦相处。来源:学。科。网参考答案 一、1.C 2.B 3.(1)(2)(3)(4)二、1.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2.唐 白居易 3.A 4.露水 珍珠 月亮 弓 对大自然的喜爱 5.B 三、1.(1)题写 (2)只因为 (3)看不清 2.宋 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 横 侧 远 近 高 低 庐山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景 明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5.C 四、1.争春 费评章 梅雪争春未肯降 白 香 2.墙角 凌寒 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3.D 四年级期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 小学语文 四年级 上册 期末 期终 复习 文言文 诗歌 课外阅读 提升 拓展 练习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