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寿成师碑刻学.pdf
《黄寿成师碑刻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寿成师碑刻学.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黄寿成师碑刻学补录 碑石 碑及其形制 相传先秦已有碑,但是与其后的石刻之“碑”有别。立石碑刻文字始于东汉,汉末以后遂通行而居石刻文字之首列。碑的形制如右图,有“碑阳”刻正文,“碑阴”和两“碑侧”或空白,或刻正文外有关文字。碑阳正文上多有“碑额”,亦曰“碑头”,汉碑碑额处有圆孔“碑穿”,魏晋时期有的碑也有“碑穿”。汉碑多立于土上,唐以后还有“碑座”,亦曰“碑趺”。墓碑部分 郑固碑:全称汉郎中郑固碑。额篆书“汉故郎中郑君之碑”二行八字。隶书。15 行,行 29 字。东汉延熹元年(158 年)四月立,在山东济宁博物馆。原石埋入土中一段,上部仅存 254 字。孔宙碑:又称泰山都尉孔宙碑。隶书,碑
2、阳 15 行,行 28 字,碑阴上题五字篆书,下三列各 21 行。碑额篆书阴文“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十字。碑高 302 厘米,宽 107 厘米。东汉延熹七年(164 年)立,此碑原在山东曲阜孔庙,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孔谦碑:也称孔德让碑,孔谦碣,隶书,晕首,有穿,无额题。东汉永兴二年(154 年)立。孔褒碑:无立碑年月,隶书,14 行,满行 30 字。隶书额题“汉故豫州从事孔君之碑”。孔彪碑:碑阳 18 行,行 45 字。隶书,晕首,有穿,篆书额题“汉故博陵太守孔府君碑”。东汉建宁四年(171 年)立。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隶书。碑阳 23 行,行 36 字。末行有朱登题名
3、。碑阴漫漶甚,只辨二列题名。额阳文隶书“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二行十字。碑高 240 厘米,宽 110 厘米。建宁元年(168 年)九月立,原在山东汶上县,清雍正八年(1730 年)汶水泛决,碑陷,后邑人重立,今在山东泰安岱庙。鲁峻碑:此碑全称汉司隶校尉忠惠公鲁君碑。隶书。碑阳 17 行,行 32字;碑阴 2 列,每列 21 行。额隶书“汉司隶校尉忠惠父鲁君碑”。碑高 283 厘米,宽 115 厘米。碑阳 17 行,行 32 字。东汉熹平三年(173 年)四月立,在济宁市。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篆书,10 行,满行存 15 字。现存碑石高139 厘米,宽 73 厘米,有穿在五六行之间、正当
4、碑中。东汉永元四年(92 年)立。碑石已残,每行末一字及碑额均已损佚,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袁敞碑:全称汉司空袁敞碑,刻于元初四年(117 年)。1923 年春出土于洛阳。今藏辽宁省博物馆。曹真碑:又称上军大将军曹真残碑,隶书,碑阳 20 行,行 17 字至 10 字不等,碑阴二列各三十行。今存于故宫博物院。2 王基碑:全称东武侯王基碑。隶书,曹魏元帝景元二年(261 年)四月立。清乾隆初年,河南洛阳城北十五里处农民掘地得之,后移至洛阳城明德中学中,嵌于壁间。原石今藏于洛阳关林。孙夫人碑:全称 任城太守孙夫人碑。隶书。20 行,行 37 字。碑刻隶书“晋任城太守羊公夫人孙氏碑”。碑高 250 厘
5、米,宽 97 厘米,有穿。西晋泰始八年(272年)立,碑原在山东新泰县新甫山下,清乾隆 58 年为江凤彝访得,碑石今在泰安岱庙。晋碑存世甚少,而妇女立碑者尤少,故颇珍贵。贾使君碑:又名贾思伯碑,全称兖州刺史贾思伯碑,楷书,24 行,行43 字;碑额亦楷书,“魏兖州贾使君之碑”。3 行 8 字。碑高 215 厘米、宽 84 厘米。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519 年)刻立。石在山东兖州府学,屡经湮没,宋元时重出,字已残泐过甚,文亦不能通读。原石藏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郑文公碑:北魏正书摩崖刻石,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分上、下两碑。下碑在莱州市云峰山之最下端。下碑高约 340 厘米,宽约 46
6、5 厘米。碑文 31 行,行 29 字,共计 1243 字。上下碑内容大致相同。高贞碑:楷书,24 行,行 46 字,碑额篆书阳文 12 字。全称“龙骧将军营州刺史懿候高贞碑”。碑高 170 厘米,宽 90 厘米。北魏正光四年(522 年)立。雍正乾隆年间出土。该碑是北魏刻中相当于典型的模式,结体端严方正。碑原在德州,现在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碑石特别的好。温彦博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亦称虞恭公碑。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楷书,36 行,行 77 字。碑额阳文篆书“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虞恭公温公碑铭”十六字。碑高 342 厘米,宽 111 厘米。现存陕西昭陵博物馆。孔颖达碑:
7、又名孔祭酒碑,于志宁撰文,书写者不详,楷书,35 行,行76 字。碑额有阳文篆书“大唐故国子祭酒曲阜宪公孔公之碑铭”十六字。碑高347 厘米,宽 108 厘米。贞观 22 年立。现存昭陵博物馆。李靖碑:全称大唐故尚书右仆射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司徒并州都督卫景武公之碑并序,亦称卫景武公碑。许敬宗撰,王知敬书。楷书,39 行,行 82 字。碑高 247 厘米,宽 128 厘米。碑阴刻宋元祐四年游师雄等题名 13 行,行 20 字。显庆三年五月刻立。现存于陕西昭陵博物馆。根法师碑:魏碑,全称马鸣寺根法师碑。正书,22 行,每行 30 字。碑高145 厘米,宽 81 厘米;额高 31 厘米,宽 3
8、0 厘米。原在山东乐安县境内大王桥,现已迁至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道因法师碑:全称大唐故翻经大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文并序,额题“故大德因法师碑”7 字。李俨撰,欧阳通书。楷书,34 行,行 73 字。碑高 312厘米,宽 103 厘米。唐高宗龙朔三年(663 年)刻立,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信行禅师碑:唐李贞撰文,薛稷书。楷书。神龙二年(706 年)八月立,原碑早佚。拓本罕睹,仅有清何绍基旧藏剪裱本,碑文已不全,1800 余字,后传入日本。不空和尚碑:全称唐大兴善寺故大德大辩正广智三藏和尚碑铭并序。楷书,徐浩书。23 行,行 48 字。碑高 365 厘米,宽 104 厘米。建中二年立,碑原在长安
9、大兴善寺,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玄秘塔碑:全称大达法师玄秘塔碑。楷书。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28 行,行 54 字。碑高 445 厘米,宽 132 厘米。唐会昌三年(841 年)十二月立于长安。现藏西安碑林。3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楷书,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字。34 行,行 66 字。碑高 395 厘米,宽 104 厘米。天宝 11 载(752 年)四月立于长安城千福寺。现藏西安碑林。圭峰碑:全称唐故圭峰定慧师传法碑,亦称定慧禅师碑。楷书。裴休撰并序,柳公权篆额。36 行,行 65 字。额篆书九字。碑高 208 厘米,宽 93 厘米。唐大中九年
10、(855 年)立。现存陕西户县草堂寺。孟法师碑:全称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楷书,岑文本撰文。褚遂良书丹,万文诏镌刻。立于唐贞观 16 年(642 年)。碑石佚次,仅有清代李宗翰藏唐拓本传世。魏法师碑:全称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楷书,33 行,满行 75 字,共2310 字。碑阴列“门人男女弟子及舍施擅越等人”共644 名。碑高 213 厘米,宽 87 厘米。唐凤仪二年(677 年)立,现藏江苏镇江焦山。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碑。碑文计 13 行,每行 30 字。碑尾有题名 13 行,每行 4 字,额 15 字。高 183 厘米,宽 68 厘米。碑首为半圆形,整碑呈长方形
11、。立于东晋义熙元年。清乾隆 43 年(1778 年)出土于曲靖扬旗田村,现存于云南曲靖一中爨轩内爨碑亭。爨龙颜碑:刘宋的著名碑刻。爨道庆撰文,正书,碑阳文凡 24 行,行 45 字;碑阴文三列。碑额题:“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碑高 338 厘米,上端宽 135 厘米,额高 83 厘米。大明二年(458 年)立,原石在云南陆良。阙特勤碑:碑阳为隶书,唐玄宗御制御书,14 行,行 36 字。碑文为汉字楷书,碑额镌刻“故阙特勤之碑”。突厥文部分则由其外甥也里特勤撰写。现立于蒙古国鄂尔浑河旧河道及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毗伽可汗碑:正文 80 行,分汉文和突厥文两部分。汉文由唐
12、史官李融书写。突厥文部分则由其外甥也里特勤撰写。立于开元 23 年(735 年),现立于蒙古国鄂尔浑河旧河道及和硕柴达木湖附近。功德碑部分 述圣颂:达奚珣撰序,吕向撰颂并书。隶书,19 行,满行 37 字。碑高 231厘米,宽 81 厘米。唐开元十三年(725 年)立,碑以断裂,碑阴有唐告华岳文,卢朝彻谒岳庙问及裴堪,郑全济等题名。原在华阴西岳庙。1948 年移入西安碑林。述圣记碑:楷书,碑文是武则天以颂扬的口吻为唐高宗树碑立传。中宗李显所书,共 8000 余字,碑高 750 厘米,宽 186 厘米,由七块巨石组成。碑仍在乾陵。中兴颂:全称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楷书,元结撰文。颜真卿书,21行
13、,行 21 字。碑高 313 厘米,宽 384 厘米。唐大历六年六月刻于湖南祁阳语溪崖壁上。曹全碑:此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隶书,碑阳 20行,行 45 字,碑阴题名五列。碑高 253 厘米,宽 123 厘米。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陕西郃阳(今合阳)莘里村出土,曾存郃阳孔庙,明末断裂,今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隶书,16 行,满行 42 字。碑阴三列,上二列 19 行,下列 3 行。碑高 315 厘米,宽 106 厘米。东汉中平三年 4(186 年)立,明初在山东东平县出土,现存山东泰安岱庙。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
14、碑。楷书,碑阳共 26 行,行 46字。碑额楷书三行共十二字。碑高153 厘米,宽 87 厘米。立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 年)。原石藏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裴岑碑:全称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隶书。6 行,行 10 字。汉永和二年(137 年)八月立,原石在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现藏新疆博物馆。姜行本记功碑:楷书,18 行,满行 47 字。碑高 108 厘米,宽 60 厘米。刻于唐贞观十四年(640 年)。为瓜州司马参军河内司马太真所立。原位于巴里坤县松树塘附近。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将军查郎阿在修天山道时,将碑运至天山顶部的天山庙中,现藏于新疆博物馆。陇东王感孝颂:北齐王武平元
15、年(570 年)。额题“陇东王感孝颂”,为篆书两行,颂文为隶书。申嗣邕撰文,梁恭之书。文后刻有开元23 年(735 年)杨杰题记。陇东王是当时担任齐州刺史的胡长仁。石刻字迹工整,笔势开张。吊比干碑:全称孝文皇帝吊比干墓文。正书,北魏太和十八年(494 年)刻立。原碑早已不存,宋元祐五年(1090 年)重刻。碑高 256 厘米,宽 136 厘米。存于河南卫辉城北 7.5 公里比干墓祠。兖公颂:由曲阜县令张之宏撰文,包文该书,正书。22 行,行 49 字。有额,隶书 12 字。唐天宝元年(742 年)立,现藏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好太王碑:东晋时期高句丽第 19 代王谈德(374413)的记功碑。由
16、一块巨大的天然角砾凝灰岩石柱略加修琢而成,碑体呈方柱型,高 639 厘米,底宽在134197 厘米之间,四面环刻碑文。现存吉林省集安市。寺观祠庙碑部分 晖福寺碑:北魏正书碑刻。24 行,行 44 字。篆额为阳文“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9 字。北魏太和十二年(488 年)七月刻。碑高 294 厘米,宽 90 厘米。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南石窟寺碑:北魏永和三年(510 年)刻石,正书,23 行,行 38 字。碑高 225厘米,宽 103 厘米,碑额阳文隶书。碑刻字迹目前已多模糊不清。民国初在甘肃省泾阳县王家沟出土,现藏泾川县文化馆。龙华寺碑:隋刻石,楷书,27 行,行 30 字,碑高 145 厘米,
17、宽 106 厘米。碑额篆刻“奉为高祖文皇帝敬造龙华碑”十二字,1927 年出土于山东省博兴县。龙藏寺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张公礼撰文,楷书,30 行,行 50 字,凡 1500 余字。碑通高 315 厘米,宽 90 厘米。刻于隋代开皇六年(586 年),现存河北正定县隆兴寺大悲阁东南侧。启法寺碑:楷书,周彪撰文,丁道护书丹,李宝刻字,隋仁寿二年(602 年)立。(注:清李宗瀚“临川四宝”为启法寺碑、孔子庙堂碑、孟法师碑、善才寺碑。)昭仁寺碑:楷书,朱子奢撰文,无书人姓名,历来传为虞世南书,40 行,行84 字。碑额篆书“大唐豳州昭仁寺之碑”九字。碑高393 厘米,宽 150
18、厘米。此碑为唐太宗纪念战死将士而建。前人考证为贞观四年(630)刻。石仍完好,在陕西长武县昭仁寺。等慈寺碑:全称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唐颜师古撰,无书人姓名,楷书。32 行,行 65 字。额阳文篆书九字。高 346 厘米,宽 153 厘米。碑记唐太宗破王世充、窦建德,乃于战处建寺为阵亡将士荐福。无立碑年月,一般认为是贞观年 5 间所立,在河南汜水县(今河南荥阳)。清初重出河南汜水,原碑已毁。雁塔圣教序:亦称雁塔三藏圣教序记、慈恩寺圣教序,褚遂良书,楷书,共 21 行,行 42 字。永徽四年(653 年)立,现存于西安慈恩寺。此碑分两部分:前部分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
19、往返经历 17 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后部分述三藏圣教序记由唐高宗撰文。集王书三藏圣教序记:又称集王羲之圣教序,唐太宗作序,李治做记,行书,30 行,行 85 字。碑上的字是弘福寺僧怀仁集王羲之行书,刻成序,记文以及玄奘所译心经。碑高 396 厘米,宽 114 厘米。立于咸享三年(672 年),现藏于西安碑林。同州圣教序:亦称同州三藏圣教序记。唐太宗作序,李治作记,褚遂良书,楷书,高 350 厘米,宽 113 厘米。龙朔三年(663 年)立,原在陕西大荔县,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王行满圣教序:世称“河南圣教”,楷书,王行满书丹,28 行,行 56 字。碑高 244 厘米,宽 104
20、 厘米。显庆二年(657 年)立。初立于河南偃师招提寺,现藏于偃师商城博物馆。回元观钟楼铭:楷书,41 行,行 20 字。令狐楚撰,柳公权书,碑高 60 厘米,宽 124 厘米。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白鹤观碑:全称大唐潞州长子县白鹤观之碑,楷书,螭首龟趺,通高 435厘米,宽 128 厘米。唐垂拱二年(686 年)长子县宰高同建碑。立石于长子县城西北城关镇大北街西北的台地上。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楷书,32 行,行 62 字,共 1780 个汉字。碑下及两侧刻有数十个叙利亚文。碑高 365 厘米,宽 99 厘米。唐建中二年(781 年)刻立。此碑久埋土中,明崇祯年间在长安崇仁寺出土,现藏于西安碑林
21、。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隶书,18 行,行 40 字。碑高 260 厘米,宽 128 厘米。东汉桓帝永兴元年(153 年)立,现藏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隶书,无额。四面刻,碑阳 16 行,行 36 字,高 227 厘米,宽102 厘米。东汉永寿二年(156 年)刻,现藏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史晨前碑:全称汉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隶书,17 行,行 36 字。碑高207.5 厘米,宽 85 厘米。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6 年)三月。现藏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史晨后碑:全称汉鲁相史晨飨孔
22、子庙碑,14 行,行 36 字。碑高 207.5 厘米,宽 85 厘米。碑文记载建宁元年(165 年)四月鲁相史晨祭祀孔子的情况。现藏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李仲璇修孔子庙碑:全称东魏李仲璇修孔子庙碑,又称李仲璇碑。东魏兴和三年(541 年)刻,隶书,螭首,篆额。原石在山东曲阜孔庙,现藏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北齐夫子庙碑:北齐乾明元年(560 年)刻,圭首碑穿,隶书,篆额。原石在山东曲阜孔庙,现藏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陈叔毅修孔庙碑:仲孝俊撰文,隶书,篆额。隋大业七年(611 年)立,原石在山东曲阜孔庙,现藏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孔子庙堂碑:楷书,虞世南撰文并书写。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原碑立于唐 6 贞
23、观七年(633 年)。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六字。现存刻石有两块,一块在山东武城县,俗称东庙堂碑,文 33 行。另一块在西安碑林,俗称西庙堂碑,楷书,35 行,行 64 字。碑高 342 厘米,宽 110 厘米。西岳华山庙碑:隶书,东汉延熹八年(165 年)四月立,郡守袁逢刻。碑石原在陕西华阴西岳庙内,明嘉靖 34 年毁于地震。华岳颂:全称北周西岳华山庙碑,赵文渊书,隶体,碑额篆书“西岳华山神庙之碑”二行,刻于天和二年(567 年)。相传现藏于陕西华阴西岳庙。嵩高灵庙碑:全称中岳嵩高灵庙碑,北魏著名碑刻之一。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传为寇谦之书,23 行,行 50 字。北魏太安二年(456 年
24、)立,一说太延年间(435-440)。现存于河南登封县。北岳府君碑:韦虚心撰文,陈怀志书。行书,23 行,行 50 字。开元九年(721年)立,现存河北曲阳县恒山。宣和重修泰岳庙碑:北宋宣和六年(1124 年)立,楷书,宇文粹中撰文,张崇奉敕书篆。碑高 925 厘米,宽 210 厘米。是泰山最大的碑。碑阴有明万历十六年所刻“万代瞻仰”四个大字。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晋祠铭:即晋祠之铭并序碑,行书,28 行,行 44 字至 50 字不等,全文1203 字。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方座螭首,额书飞白体“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碑高 195 厘米,宽 120 厘米。碑石现存于晋祠贞观宝翰亭内。邓太尉碑:隶
25、书,碑高 170 厘米,宽 64 厘米。前秦建元三年(367 年)刻立,原立于蒲城县东北邓艾祠内,1972 年入藏陕西省博物馆(今西安碑林),碑阳全泐。诸葛武侯祠堂碑:又称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楷书,共 1094 字,碑高 367 厘米,宽 95 厘米,元和四年(809 年)刻立。唐朝名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工绰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称为“三绝碑”,立于武侯祠大门内右侧。杂碑部分 1、诏敕文牒 受禅表:隶书,23 行,行 49 字,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碑高 270 厘米,宽 140 厘米。圭形,上有碑穿,额题篆书阳文“受禅表”三字。现存于河南临颍县受禅台。上尊号碑:隶书,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寿成师 碑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