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策略.pdf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策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策略.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策略 摘要:与人教版教科书相比,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科书在“名著导读”板块的编排上有很多独有的特点。在编排的形式上,名著推荐量增加、位置安排更科学、导读标题直指阅读方法;在编排的内容上,名著选文具有经典性,内容安排呈现梯度性,阅读过程注重探究性,推荐读物强调多样性。为使“名著导读”教学真正地落地、生根,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1)在阅读前应了解学情,做好教学准备;(2)在阅读过程中,应注重方法指导,关注阅读过程;(3)在阅读结束后,应进行多元化评价,给予学生合理反馈。关键词: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编排特点;教学策略 “整体而言,
2、中小学生的读书状况是不好的,年级越高,情况越糟。很多学生除了教科书和教辅,几乎不怎么读书,不喜欢也不会读书,更不会读完整的书”1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总主编温儒敏寥寥几句,将我国当前中小学生的阅读弊病展露无遗。在其文章中,他还表明:“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2这是当代对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呼唤。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少读书、不读书的“语文病”,“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科书在“名著导读”的编排上做了许多改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将语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这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突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与新课标提出的“多读书,好
3、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3的目标相呼应。文章旨在深入分析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板块的内在肌理和外在呈现方式,从中探寻优化“名著导读”教学的实施路径。一、“名著导读”编排的形式特点 (一)名著推荐量增加 人教版教科书每册设置一次“名著导读”活动,每册推荐 2-3 本经典名著。部编本教科书每隔两个单元就安排一次“名著导读”的专题,且采用“1+2”的形式,“1”即一本专门用以指导阅读方法、进行专题探究的主推荐的名著,“2 即两本与主推荐的书籍在主题或者文体上相似的名著。从表 1-1 可以看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名著推荐的数量为 36 本,人教版为 15本,部编本的推荐量远远超过了人教
4、版的推荐量。单从七年级上册的名著推荐量来看,人教版教科书仅在全书的末尾部分推荐了 3 本名著,分别是繁星春水和伊索寓言;部编本教科书则一共推荐了 6 本名著,其中 2 本为主推荐名著,即朝花夕拾和西游记,4 本自主阅读推荐名著,分别为城南旧事湘行散记猎人笔记镜花缘,推荐书目整整是人教版的 2 倍之多。除了教科书上推荐的名著书物以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参考人教社出版的语文素养读本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自主地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物,形成“1+2+X”的阅读教学模式,这就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书籍选择面,使其可以依据自己阅读的兴趣和喜好进行多样化的选择。表 1-1 部编本、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名著导
5、读”书目推荐量比较 (单位:篇)(二)位置安排更科学 人教版教科书的“名著导读”与“课外古诗词背诵”和“附录”两个栏目并列,全部集中安排在教科书的最后部分(如图 1-1),这样的位置安排不仅会给人带来“名著导读”形同“附录”的错觉,还在客观上隐约地向师生传递了一种“名著导读不重要”的信息。统筹安排能力欠缺的教师,往往不能将名著阅读均匀分散到每学期中各阶段进行教学,造成期末集中阅读、讲解的现象,影响学习效果。4 部编本教科书则依据不同的阅读专题,将“名著导读”交叉安排在每册教科书的第三、第六单元之后,与课内阅读(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写作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并列(如图 1-2)。这样的位置安排,首先
6、大大提高了“名著导读”的地位和重要性。其次,和教读课文、自读课文一起组元并紧密联系单元教学内容,不仅使其成为单元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延伸和拓展。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主推荐的名著为鲁迅的朝花夕拾,而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选自于其中。在“名著导读”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运用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学习的“默读”阅读方法在朝花夕拾中继续实践并强化,进而内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朝花夕拾深化学生对鲁迅及鲁迅作品的认识,与课内教学形成互补效力,促进阅读内容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图 1-2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目录 (三)导读
7、标题直指阅读方法 从表 1-2 可以看出,人教版教科书以“书名+主题”的形式作为名著导读的标题。这种设计,完全着眼于一本书的内容,好处是书籍的主题显而易见,可以快速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局限是自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忽略了语文素养的培养,难以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与之相比,部编本教科书则是以专题的形式,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的指向具体的阅读方法,如精读、跳读、圈点、批注、快速阅读等等;有的则指向不同体裁名著的阅读方法,如纪实作品的阅读、古典小说的阅读、科普作品的阅读、讽刺作品的阅读、外国小说的阅读(主要在八、九年级)。这些阅读方法和策略按照学生认知的发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在指导学生运用更具
8、体的、更有针对性的读书方法阅读名著,以提高他们在课外自主阅读整部作品的能力。学生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后,不仅能够作用于后边“精彩选片”板块的名著片段,对该本名著、其他与之相似读物的阅读以及终身阅读习惯与方式的形成也会产生深远影响。这样的编排形式,一方面,体现了部编本教科书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写理念,另一方面,有序整合了原先相对零散独立的单元板块,构建了一个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表 1-2 部编本、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书目推荐量比较 二、“名著导读”编排的内容特点 (一)名著选文具有经典性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当代流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教科书 名著 导读 编排 特点 教学策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