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kV及以下变电站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T-CERS 0007—2020).pdf





《110kV及以下变电站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T-CERS 0007—202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0kV及以下变电站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T-CERS 0007—2020).pdf(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ICS 29.020 K 80 团 体 标 准 T/CERS 0007-2020 110 kV 及以下变电站 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arallel DC power supply system in substations with voltage of 110 kV or less than 110 kV 2020-09-18 发布 2020-09-18 实施 中 国 能 源 研 究 会 发 布T/CERS 00072020 1 目 次 前言.2 引言.3 1 范围.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4 3 术语和定义.4 4 符号、代
2、号和缩略语.5 5 系统设计.5 5.1 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5 5.2 并联电源组件.5 5.3 并联型电源变换模块.6 5.4 过载续流电路.6 5.5 接线方式及网络.6 6 保护与监控.6 6.1 保护.6 6.2 测量、信号和监控.7 7 设备选择.8 7.1 并联电源组件.8 7.2 蓄电池.9 7.3 并联型电源变换模块.9 7.4 保护电器与隔离电器.10 7.5 续流二极管与续流回路熔断器.10 7.6 电缆.10 8 设备布置.10 9 试验.11 10 运行维护.12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图.13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并联型电源变换模块过载输出特
3、性曲线.14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过载续流电路.15 附 录 D(规范性附录)并联电源组件数量选择.16 附 录 E(资料性附录)并联型电源变换模块过载输出特性曲线试验.18 T/CERS 00072020 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中国能源研究会电能技术专委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深圳市泰昂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能国研(北京)电力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电力规划总
4、院有限公司、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国网冀北电力张家口供电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滨海供电分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建设技术经济咨询中心、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沁县供电公司、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
5、研究院、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天津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湖北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能民、殷建刚、杨忠亮、冷旭东、赵燕茹。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员:陈志蓉、闫培丽、孙茗、王洪、吴志琪、孙杨、郭艳霞、赵应春、田金虎、苗树国、苗俊杰、娄悦、沈涛、李秉宇、赵梦欣、莫娟、杨臻、苗梅、孟祥军、王中杰、宋康、吴灵超、刘芹、徐强超、徐街明、朱云祥、屠锋、高金美、张海洋、郭雄、万立、翁之浩、李学斌、刘应洁、王云辉、戴云航、余祥坤、叶铮、纪哲夫。本标准为首次发布。T/CERS 00072020 3 引 言 近年来,蓄电池问题一直困扰电力行业
6、。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为解决蓄电池连接结构以及运行维护等问题而设计,该技术具备单体电池开路直流电源系统不退出运行、不同生产时间及不同品牌的蓄电池可以混合使用、自动在线全容量核容等优势,有利于提高直流电源系统供电可靠性和运维效率。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已在110kV及以下变电站规模应用,已在220kV变电站试点应用。该技术为国内首创,截至目前,国家和行业层面尚无针对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的相关标准,市场对该类标准的需求十分迫切。本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使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满足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的要求,统一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的设计原则,从设计、试验、运行、维护等各环节给予规范。T/CERS 00072020
7、4 110 kV 及以下变电站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的系统设计、保护与监控、设备选择、设备布置、试验、运行维护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110 kV及以下变电站的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9638.1 固定型阀控式铅酸蓄电池 第1部分:技术条件 GB/T 19826 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 DL/T 459-2017 电力用直流电源设备 DL/T 72
8、4 电力系统用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维护技术规程 DL/T 1392 直流电源系统绝缘监测装置技术条件 DL/T 5044 电力工程直流电源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并联型电源变换模块 parallel power supply conversion module 并联接入直流电源母线的电力电子变换模块,能够将交流电源、单个蓄电池(串)电压变换为直流母线电压,具备对单个蓄电池(串)进行充放电管理的功能。3.2 并联电源组件 parallel power supply subgroup 由单个蓄电池(串)与其对应的并联型电源变换模块组成的集合体。3.
9、3 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 parallel DC power supply system 并联电源组件之间以并联连接方式为主要特征的直流电源系统。3.4 过载续流电路 overload continuous current circuit T/CERS 00072020 5 为保证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承受一定的冲击、短时过载及馈线故障可靠隔离而设计的电路。3.5 间歇式充电 intermittent charging 蓄电池充电到电压设定值即退出充电,放电到电压设定值后再启动充电的方式。4 符号、代号和缩略语 下列符号、代号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Ah:蓄电池容量单位(安时)dB:声音强度单位(分贝
10、)I10:蓄电池10h率放电电流值,A MOS/IGB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BMS:蓄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5 系统设计 5.1 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 5.1.1 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由交流进线切换电路、并联电源组件、直流母线、DCDC 变换模块(通信电源)、过载续流电路、直流断路器、馈线回路等组成,并统一监测和控制。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电气接线图参见附
11、录 A。5.1.2 直流系统电压宜采用 220 V 或 110 V。5.1.3 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直流母线电压应为直流系统标称电压的 105%。5.1.4 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宜采用集中式,也可根据变电站设备布置及负荷情况采用分布式。5.1.5 根据变电站规模和重要程度,110 kV 及以下变电站宜集中装设 1 套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当采用分布式布置时,也可按区域分别设置 1 套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5.1.6 直流负荷分类、负荷统计应符合 DL/T 5044 的要求。5.1.7 系统供电能力应满足 GB/T 19826 的要求。5.2 并联电源组件 5.2.1 蓄电池宜采用磷酸铁锂电池、阀控式铅
12、酸蓄电池等类型。5.2.2 并联电源组件蓄电池(串)端电压宜采用 12 V、24 V 或 48 V。5.2.3 并联电源组件交流输入端口应设置交流开关,直流输出端口应设置直流断路器,当该直流断路器有极性要求时,应采用反极性接线。5.2.4 蓄电池(串)与并联型电源变换模块宜采用集成设计,并联电源组件的蓄电池(串)和并联型电源变换模块便于独立更换。5.2.5 每套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并联电源组件个数不宜少于 3 个,应至少设置 1 个备用组件。T/CERS 00072020 6 5.3 并联型电源变换模块 5.3.1 并联型电源变换模块配置数量应满足系统事故下输出电流的要求,并联型电源变换模块额定
13、电流宜采用 2 A、4 A、8 A、16 A。5.3.2 在并联型电源变换模块数量较少、不能设计过载续流电路情况下,并联型电源变换模块过载能力应保证系统总输出电流幅值、持续时间位于最大额定电流的馈线直流断路器脱扣曲线动作区。5.3.3 过载输出特性宜设计为反时限特性,输出特性曲线参见附录 B。5.3.4 并联型电源变换模块应具备温度补偿功能。5.4 过载续流电路 5.4.1 过载续流电路由蓄电池、串联二极管、隔离开关及串联熔断器等组成。过载续流电路的设计参见附录 C。5.4.2 为保证馈线短路情况下直流断路器可靠跳开,宜设计过载续流电路。系统并联电源模块总输出电流幅值、持续时间位于最大额定电流
14、直流断路器脱扣曲线动作区时,可不设计过载续流回路。5.4.3 系统并联电源模块短时(2s)最大输出总电流宜大于第一级 C 型直流馈线断路器最大额定电流的 15 倍。如不能满足,应设计过载续流电路。5.4.4 过载续流电路输出电压不应低于直流电源系统标称电压的 87.5%,不应高于直流电源系统的标称电压。5.4.5 过载续流电路中串联二极管应满足:当直流母线电压低于过载续流电路输出电压时,允许蓄电池放电;当直流母线电压大于过载续流电路输出电压时不允许对蓄电池充电。5.5 接线方式及网络 5.5.1 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宜采用单母线接线或单母线分段接线。当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时,正常运行方式下,两段直
15、流母线应分别独立运行。5.5.2 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应设置两路来自不同母线的交流输入,互为备用。当工作电源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电源,切换过程应不影响直流系统的正常运行。5.5.3 直流馈线回路应装设直流断路器。5.5.4 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应采用不接地方式。5.5.5 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宜采用集中辐射形供电方式,其适用范围及直流分电柜接线应符合DL/T 5044 的要求。6 保护与监控 6.1 保护 6.1.1 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应具备交流停电自动恢复功能。6.1.2 并联型电源变换模块交流输入端应装设防雷电路和保护电器。6.1.3 并联型电源变换模块的蓄电池(串)出口宜装设保护电器。T/CE
16、RS 00072020 7 6.1.4 并联型电源变换模块应具有交流输入过电压、直流输出过电压、限流及短路、模块内部过温保护功能。6.1.5 系统应具备交流输入过(欠)压、直流输出过(欠)压、充电过压、过温及输出过载、过流保护功能。6.1.6 并联型电源变换模块直流侧出口回路、直流馈线回路和蓄电池续流回路应装设保护电器。6.1.7 保护电器选择、选择性配合应符合 DL/T 5044 的要求。6.2 测量、信号和监控 6.2.1 每套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应装设一套微机总监控装置,装置应具备以下功能:a)具有直流系统各段母线电压、电流,并联电源组件输出电压、电流、蓄电池(串)电压等监测功能。总监控装
17、置至少应能直接监测以下数据:1)直流母线电压、电流;2)单个并联电源组件输出电压、电流;3)交流输入电压、电流(电流为可选项);4)直流母线对地电压;5)直流母线对地电阻;6)重要馈线回路电压、电流;7)蓄电池(串)电压、电流、内阻、温度。b)具有直流系统各种异常和故障报警、并联电源组件各种异常和故障报警、自诊断报警以及主要断路器/开关位置状态等监视功能。总监控装置至少应能监测以下状态:1)交流进线电源状态(过压、欠压、失压、缺相);2)交流输入开关状态(分、合、跳状态);3)交流电源切换装置状态(主、备投及双分状态);4)交流防雷器状态(失效);5)并联电源组件输出开关状态(分、合、跳状态)
18、;6)并联电源组件运行状态(均充、浮充、供电、核对性放电);7)联络开关(分、合状态);8)直流馈线开关状态(分、合、跳状态);9)直流母线状态(过压、欠压、失压、接地、交流窜入、直流互窜)。c)具备通信接口,实现对设备的遥信、遥测、遥调及遥控功能。d)具备接收时钟同步信号功能,同时应具备软件对时功能。e)具备手动或根据设定方案自动进行并联电源组件蓄电池在线全容量核容功能。f)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设备发生下列情况时,总监控装置应能发出声光报警信号:1)交流输入过压、欠压;2)交流输入断路器脱扣;3)并联电源组件输出断路器脱扣或熔断器熔断;4)直流母线过压、欠压;T/CERS 00072020 8
19、 5)馈线断路器脱扣;6)并联电源组件故障;7)直流母线绝缘故障;8)绝缘监测装置故障;9)防雷器故障;10)续流二极管异常;11)总监控装置故障;12)电池故障。g)具备告警记录和事件记录功能:1)告警记录:系统告警发生及复归时,装置应能自动按时间标识记录告警文本信息,越限告警文本信息应包含告警时刻的具体数值;2)事件记录:系统交流配电切换、并联电源组件工作状态转换、主开关分/合转换、参数定值修改时,装置应能自动按时间标识记录事件,并记录事件发生来源(遥控、本地手动、程序自动判断等)。h)当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时,应具备与磷酸铁锂内置电池管理系统(BMS)通信功能。6.2.2 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
20、应具备在线全容量核容监控功能,该功能宜满足以下要求:a)并联型电源变换模块应具备手动启动和远程启动的蓄电池在线全容量核容功能;b)远程启动蓄电池在线全容量核容,同一时间仅允许对一个并联电源组件进行操作;c)蓄电池在线全容量核容,蓄电池放电电流宜采用 1.0I10;d)单节蓄电池、蓄电池组放电下限电压、充电上限电压设置应保证系统安全性,满足相关蓄电池安全运行;e)蓄电池在线全容量核容失败时,应闭锁下一蓄电池并联电源组件进行在线全容量核容操作并报警;f)蓄电池在线全容量核容数据应包括但不限于核容启动时间、终止时间、每小时核容平均电流、蓄电池放电下限电压、蓄电池充电上限电压、核容容量等;g)为保证系
21、统在线全容量核容的安全进行,宜单独配置蓄电池在线全容量核容监控装置。该装置应具备整定蓄电池在线核容周期、起始参考时间、温度补偿标准参数、核容数据导出等功能。6.2.3 每套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应装设直流电源绝缘监测装置。绝缘监测装置的功能应满足 DL/T 1392 的要求。7 设备选择 7.1 并联电源组件 7.1.1 并联电源组件配置数量和容量应满足如下技术要求:a)满足全站事故全停时间内的放电容量;b)满足事故初期(1 min)冲击负荷电流的放电容量;T/CERS 00072020 9 c)满足蓄电池组持续放电时间内随机冲击负荷电流的放电容量。7.1.2 并联电源组件数量选择应符合附录 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0kV及以下变电站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T-CERS 00072020 110 kV 以下 变电站 并联 直流电源 系统 技术规范 CERS 0007 202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