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涓生与子君的爱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涓生与子君的爱情.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伤逝是鲁迅先生一九二五年创作的,描写的是五四运动之后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之间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恋爱悲剧故事。这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在当时很多他的其他作品,像狂人日记、阿 Q 正传等,他们的主题都是反对旧礼教和旧家庭的制度,而伤逝写于五四运动退潮后,它的主题是批判当时这类青少年缺少继续奋斗的精神,鞭策和鼓励他们为改造社会而奋勇前进,不要为实际上在当时还没有现实基础的所谓幸福生活而停留下来,而应继续奋斗,争取全社会的胜利。这个平凡的故事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矛盾和时代的特点。但是,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却不同于当时的这类其他作品,当时
2、的爱情小说大多致力于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并往往以自主婚姻的实现作为结局。正如茅盾先生在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1中说:“描写男女恋爱的小说占了全书的百分之就九十八”,“最多的恋爱小说不是写婚姻不自由,变时写没有办法解决多角恋爱。”但鲁迅的伤逝却以悲剧收场,而且不是一般的恋爱悲剧,而是自由恋爱成功之后的婚恋悲剧。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们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而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的出现,就适时的点醒了这些沉浸在小小胜利中的青年们。所以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的典型。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爱情婚姻的悲剧?这其中必然有着社会原因和个
3、人原因。一、生活在那个时代,爱情注定是悲剧 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在那样的社会里是不允许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自订下婚约的。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诸如节烈、孝道。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涓生和子君这样做,就成了“叛逆者”。于是,涓生和子君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成了众人眼里的“怪人”。涓生和子君是接受了新思想的人,初步的获得了个性解放,这对他们的爱情有作用吗?答案是有的。涓生和子君经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同居了,赢得了
4、对旧家庭制度的胜利,在他们自己看来,这一切都是幸福的,仿佛这就是最后的胜利,以后再也没有苦恼了。但他们却不知道,真正的苦恼从现在才正式开始。“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这是他们每天生活所必须面对和忍受的,这是小的伤害了。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发展。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涓生的失业,也就是因为他做了“与众不同”的事情来。“那雪花膏
5、便是局长的儿子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涓生与子君的同居,不仅使他们成为了“名人”,影响了他们日常生活,更影响了涓生的工作。那些封建“卫道士”是容不得他们过得顺畅的,这破坏了社会风气的人,是不会过的幸福的。如果他们过的好,那么这几千年来顺从的人岂不都错了?不,长辈们是不会错的,先辈们也是绝对不会错的。所以涓生和子君必然是错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空虚。负着空虚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
6、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这说明,子君犯了这个“错误”便会一辈子受到惩罚,就连死后也得不到原谅!这些是多么的可悲啊!即使你有更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也会有给它吃掉的危险,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制度。短暂的胜利是不足以得到那么多的好处的。回顾鲁迅先生的爱情,可以说,也是深受封建思想的伤害。他在 1906 年奉了母亲的命,和朱安结婚,可以说,朱安是母亲送给鲁迅的一份礼物,一份他绝对不愿意收的礼物,因为他对朱安一点都不了解,一点感情都没有。但他为了不要伤害母亲,同时,也可以说为了保护朱安女士的性命吧,因为在那样的社会里,“嫁出
7、的女,泼出的水”,一旦嫁了出去,也就没有了退路,如果被休了回来,那就是一件天大的侮辱,也可以说生不如死了。鲁迅也想到了这点,所以只有苦苦地维持着这段不是爱情的婚姻。这也是被封建礼教所害的两个青年。正因为深受其害,鲁迅先生才看的更加彻底。仅仅只是个性解放,作用是不大的。鲁迅在写作伤逝的两年之前说过:“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活着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已出笼门,外面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2是的,涓生和子君冲出旧家庭的牢笼之后,又被老东西、小东西、赌友、局长之类包围着。从轻蔑的目光到谣言的中伤,直至被解职、被剥夺了生存的最低条件
8、。这给他们极大的打击,他们挣扎、杀鸡、放狗、译书、写文、都无济于事,他们不能不考虑怎样才能活下去的问题。他们的苦难、分手、死亡,是黑暗社会逼迫的结果。二、他们自身的思想境界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 涓生和子君的悲剧的原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们的自己。涓生和子君,一对青年男女,勇敢的冲出封建的樊篱,不怕讥笑、轻蔑、怒骂的包围,争取自由恋爱、自由婚姻。他们曾在一起“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那时的子君“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子君是一个勇敢的反封建的女子,她虽然得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并不多,也不久,但立即付诸行动,说出了“我是我自己的
9、,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的使涓生震惊的话。在他们经过努力,斗争,得到了爱情和家庭的幸福,他们同居了,但同居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子君便全身心地沉浸在这爱情和家庭的幸福中了,她停滞了,再也不读书了,再也不思考了,就连像恋爱时“偶有一轮的冲突和意见的误会”也没有了。她的幸福便在于对过去恋爱的回顾。她的乐趣和视野便在于小鸡、小狗、小院之中。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子君变庸俗了。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一成不变是可怕的,就算是摆在当代,也
10、会导致一系列的可怕的后果。这样的子君使涓生不满,使涓生恼怒。涓生常说“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虽然他这样说,但是他没有去做什么,而子君原来的思想尺度就不高,她的理想就在于自由的婚礼,得到了爱情与家庭,她的人生目标已经实现了,她再无他求。我们从子君的身上还可以看出,她并未完全摆脱封建的羁绊,她把封建的关于家庭的礼俗视为理所当然。她治理家庭,服侍丈夫,她在家里没有经济地位,靠丈夫养活,是男人的附属品。子君觉得这是应该的。所以,从本质上说,也正合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子君是冲出一个牢笼又陷进了另一个牢笼,她并未取得真正的解放。开始的时候涓生说“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彼此
11、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他们的爱是甜蜜的,“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随着日子越来越过的艰难,涓生说:“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咋一看,好象还挺有道理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看上去也是无可厚非的,也会赞同。他们所生活是怎样一个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涓生那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
12、现!一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伤逝中,涓生他自己明明两次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是子君的死。第一次,是他打算离开子君的时候,“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并且立即忏悔、自责。第二次,是他决定说出他不再爱子君之前,“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然而,他仍然用了十分的决心,说了下面的一段话:“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
13、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在他说:“人是不应该虚伪的”的时候,就是他最虚伪,最卑怯的时候,是自欺欺人的虚伪。真的像他所说的一样吗?子君真的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了”吗?其实他是知道的,“我也突然想到了她的死”,只是他不敢去面对而已!当然,我们不可以认为涓生就是一个坏人,他也沉痛地说出了自己悔恨:“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也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对当时社会没有本质上的认识,又急于想从苦难中解脱,涓生就以为他的苦难是因为子君,于是狠心的把她抛弃了。说他自私,当然是对的,关键是要看出他自私背后隐藏着的思想个性解放,个人奋斗救出自己。鲁迅先生通过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控诉了黑暗旧中国对一切新生的向上的事物的扼杀,是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否定。希望人们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认清社会现实,只有彻底推翻黑暗的旧社会、彻底的改革经济制度,才能取得长久的胜利。鲁迅先生的伤逝用超乎当时一般人们的视野,表达了批判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新颖,深邃的思想主题,并且写的不悲观、不消极、蕴含着一种鼓舞人们去探求新路的勇气。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参考文献:1茅盾.家 N.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年.P81 2鲁迅:娜拉走后会怎样见鲁迅杂文坟 P19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