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1.2人口迁移(第1课时)教案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pdf





《高中地理1.2人口迁移(第1课时)教案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1.2人口迁移(第1课时)教案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课程标准要求】标 准 活 动 建 议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设计思路】人口迁移是生活中比较常见,也是接触比较多的一种社会现象,因而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材料作为探究活动,辅助课本知识的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移动、人口迁移、人口流动?国际和中国人
2、口迁移、流动的现状。二是需要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三是需要知道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 1 所示。【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基本类型。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迁 自然环境因素 政治 社会 经济 文化 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对地2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和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3联系当地及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人口迁移的客观社会效果及人口迁移的意义,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 引起人口迁
3、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2教学难点 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的区别;案例分析不同原因引起的人口迁移。【课前准备】教师搜集“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图”、“我国流动人口统计(19842008)图”等,人口迁移的一系列案例,设计“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方向和特点的比较表”、“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表”等。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 46 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 1 名小组长,1 名记录员,1 名发言人,1 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 1 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
4、记录学习情况。表 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姓名 在小组中的职责 发言次数 个人观点 【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展示:我国春节民工潮、“十一”旅游黄金周客运及出国留学图片资料 利用资料分析比较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熟悉学习目标;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 1: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并说出判断理由。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人口迁移的概念 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我国
5、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外出读书,寒暑假回到家乡的大学生 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 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 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分 组 分 析 探 究 讨论,判断并归纳人口迁移的概念 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技能 节回本乡务工的农民工 国家有计划的抽调人员支援西部建设 探究活动 2:阅读课本第 89 页课文及图 121“1519 世纪的国际人口迁移”和图122“第二次大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列表比较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及特点。表 2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 二战前 大洲 二战后 迁出 迁入 迁入 迁出 迁出 迁出
6、 迁入 迁入 表 3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特 点 主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由“”流向“”;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新航路的开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由 国家流向 国家;定居移民减少,迁移形式多样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探究活动 3:阅读课本第 1011 页课文及图 124“我国流动人口统计(19842008)”,完成下列各题。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我 国人 口流动 1、从图 124 中看出这一时期,流动人口数量呈_趋势。2、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_。读图与课文内容 分析思考,作出回答 初步掌握阅读统计图的读图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提炼的技能 3、这
7、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_性 的 迁 移,流 动 的 目 的 主 要 是_和_。4、今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民工潮”现象,表明_。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 大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眼中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探究活动 4:根据提供的案例,说明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材料一 湖北省位于中国最大河流长江的中游,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在中国都占有比较优越的地位。湖北是中国人口迁移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迁入区。19541990 年的 37 年中,人口迁移总量达 5932.23 万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1.2 人口 迁移 课时 教案 鲁教版 必修 鲁教版高一 地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