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pdf
《高中历史必修1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1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必修 1 第 15 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应该对革命的背景作必要的铺垫,对过程作简要介绍,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尤其是政治民主化历程中的地位。【教材分析】教材分三目内容,第一目“清末民主革命风潮”,分析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准备阶段。第二目“武昌首义”,介绍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初步成果。第三目“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介绍了辛亥革命的高潮和意义,及革命的最终结果。本课知识容量大,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科都面临课时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有限的
2、教学时间内追求有效、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像过去那样光革命背景就上一节课是行不通的,面面俱到成为不可能,本节课如何避免成为师生匆匆赶场子,如何上出新意,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达到历史学科公民教育的目标,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整合。【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已经较系统地学习过辛亥革命,比较陌生的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及其原因理解也不深入。高中教学应避免成为初中的简单重复,应通过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学目标】通过歌曲导入新课,让学生的思绪随着音乐回到近代,围绕相关问题讨论、表达,以理解辛
3、亥革命爆发的背景;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体会革命的艰辛历程、革命先烈为了共和理想而进行的不懈奋斗以及革命潜伏的危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题讨论,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条文,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与意义;通过“多元”素材、资料的提供,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材料,认识历史的复杂性,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进而评价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辛亥革命的过程和意义;难点是辛亥革命的成败。【板书设计】第 15 课 辛亥革命 一、改良还是革命?二、真革命还是假革
4、命?1、开始:武昌首义黎都督,当还是不当?2、发展:各省响应真响应还是假响应?3、高潮:建立民国,颁布约法总统制还是内阁制?4、结局:孙中山让位还是不让位?三、成功还是失败?2 功绩: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解放:民主共和的观念入人心 社会生活上:移风易俗 失败:没有完成近代化转型的任务【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课前两分钟播放走向共和主题曲,多媒体打出歌词,上课铃响音乐结束,师:听完这首歌你能想起哪些历史事件?(生:想起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师:是的,一次又一次挨打,中国到底是怎么了?中国该怎么办?有多少英雄好汉,前赴后继,热血染山河?又有多少仁
5、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求索?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他认为中国必须在制度上进行根本的改变,为此,孙中山先生领导了一场伟大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荡气回肠的歌曲感染学生、营造气氛,让学生的思绪随着音乐回到回忆起所学过的近代屈辱史与探索史,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师:问题是制度变革是否只有革命这一条道路可供选择?还有另外一条救国道路是?(生:改良。)代表人物是?(生:康有为、梁启超。)改良派与革命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一、改良还是革命?【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上黑板分别写出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救国主张。(包括采用何种政体?采用何
6、种手段?是否推翻清政府?)师:如果你是当时的爱国青年,你会选择追随哪一派?支持革命派的同学举手,支持改良派的举手。请说出你做出这样的选择的理由。师:当一个社会的制度需要改变的时候,是否革命一定优于改良?不一定,革命是要流血牺牲的,代价最小的政治转型方式,都是政府主动放权改革、和平过渡到宪政民主社会,暴力革命终究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是该选择革命还是该选择改良,关键要看具体的社会条件,尤其得看政府是否愿意改革,是否有能力改革。当时清政府是个什么表现呢?请同学们看课本6061 页,看清政府有没有进行调整?调整的效果如何?预备立宪磨磨蹭蹭,最后还出台了一个皇族内阁(13 人中 9 个满人,其中 7 个
7、皇族,4 个汉人),暴露出清王朝怎样的本质意图?如果说清政府的新政是旧人办新事,效果大大打折,那么预备立宪是皇族组内阁,诚意值得怀疑。立宪派也对清政府也绝望了,历史的天平最终向革命这一方倾斜。再加上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不懈努力,一场革命呼之欲出。那么,革命党人为酝酿革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学生自己看书答出,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传播、提出三民主义;组织上成立同盟会;军事上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设计意图:本部分是让学生了解革命的背景和酝酿,重点提出“改良还是革命”这个问题让学生选择,其他内容简略处理,是因为导入部分已经回顾了时代背景,学生对其他背景也不难理解,预计到学生对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易
8、作简单化的理解,就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实际,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并未彻底扭转,盲目推崇革命的现象相当普遍,学生容易认为革命绝对好于改良,甚至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 近代化 3 会认为改良派“很笨”“落伍”,看不到改良派思想的价值,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的真实的。就当年那场论战而言,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说,革命未必优于改良,论战并非一方压倒另一方,革命后出现的很多问题当初被改良派说中了。1995年李泽厚先生告别革命一书出版以来,学术界关于改良还是革命的争论更是掀起一个高峰。我认为中学课堂没必要对学生隐瞒重大的学术争论,只让学生接受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那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青年学生是祖
9、国的未来,当他们将来有机会影响中国命运时,如果他们能够不盲目跟风,如果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能够明白并非越激进越好,越革命越好,能够明白寻找一条能让我们成功且少具破坏性的道路才是最好的选择。出示黄花岗烈士墓、林觉民像和与妻书材料,师:这是位于广州市的一座墓园,这里安眠着 72 位年轻的革命党人,他们大多是留洋归来的留学生,平均年龄才 29 岁。英雄林觉民,牺牲时年仅 24 岁。起义三天前,林觉民在一方白色手帕上给妻子用血和泪写下一封感人至深的绝笔信。为了苦难的祖国,他选择永远地离开了自己深深爱着的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为了天下人的幸福,他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和年轻的生命。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革命烈士
10、为了祖国、为了民主共和的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黄花岗起义结果失败了,但烈士的鲜血唤醒了更多的国人,黄花岗起义半年后,武昌起义就爆发了,让我们回到 98 年前那个敲响清王朝丧钟的夜晚吧!播放武昌起义视频。师:在刚才的视频中,大家听到起义的时间是?生:1911年 10 月 10 日。师:领导人是谁?生:熊秉坤。师:大家有没有看到孙中山?生:没有 师:同盟会其他名气大的革命领袖也不在场,熊秉坤在湖北新军中相当于班长,总指挥吴兆麟相当于连长,因此接下来革命党人想找一个名气大的人当领导,他们找了谁呢?课件出示黎元洪图片和“床下都督”漫画(多媒体显示标题:二、1、开始:武昌首义黎都督,当还是不当?)
11、革命党人最终推举了不想革命的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的都督。武昌起义的结果是武汉三镇光复,不仅如此,它还引发了连锁反应,各省响应起义。师:同学们看地图,清王朝这座 260年的老屋子,革命党人这么一推,它就哗啦啦一个月倒了一半。十几个省响应起义,宣布脱离清王朝而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同学们看咱们山东有没有响应起义而独立呢?师:11 月 13 日山东也独立了,济南市民高兴万分,但 24 号又取消了。(学生有叹息的反应,教师稍作停顿)大家不要泄气,山东独立运动虽然夭折了,但毕竟给山东撒下了反帝反封建的火种,在这次革命中山东虽然落在后面,但下一次革命可又走在前面了。我们来看一下山东附近的江苏省怎么独立
12、的?课件出示材料:江苏宣布独立时,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江苏都督。师:旧巡抚穿上了新都督的外衣。我们不免要问,这是真响应还是假响应?(出示多媒体标题:2、发展:各省响应真响应还是假响应?)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通过地图直观地展现武昌起义后的全国形势,由于面对的是山东济南学生,引入乡土史的内容容易激起学生的 4 好奇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而且为下一课五四运动的教学埋下伏笔。过渡:虽然有真有假,毕竟这么多省脱离清王朝而独立,同学们注意,这个独立可不是今天说哪个地方闹独立的意思,各省从清王朝里面独立出来,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 必修 15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