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典型经验案例汇编.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典型经验案例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典型经验案例汇编.doc(1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典型经验案例汇编目 录1光照山乡课堂,共享优质教育柳州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做法(1)2用“奋进之笔”书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答卷梧州市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经验做法(5)3入学手续最简 教育资源最优北海市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经验做法(10)4来宾市“穷市优教” 全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来宾市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经验做法(13)5南宁市青秀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6大亮点(18)6提前谋划 精准发力 促进优质均衡发展马山县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验做法(24)7借力“6+X”工程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柳州市鱼峰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经验(27)8鹿寨县大力
2、实施教师安居工程 让广大教师安居乐业柳州市鹿寨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经验(31)9巩固“基本均衡”实践成果 推进“优质均衡”改革进程梧州市万秀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经验做法(33)10消除“大班额”,破除制约“瓶颈”北海市海城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经验(38)11不忘初心 打造义务教育均衡工作强区港口区全方位建设首个广西沿海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县(43)12强化要素保障,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东兴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经验(48)13乘均衡之东风,促学校高质量发展钦州市钦北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经验(53)14深挖资源潜力增学位 力促均衡发展惠民生钦南区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主要
3、经验做法(57)15“七举措”让壮乡教育公平优质发展贵港市覃塘区推进义务教育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验做法(62)16群策群力 苦干巧干桂平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做法(69)17把最好的资源给教育兴业县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经验做法(75)18以点带面,分类实施,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玉林市博白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经验(80)19聚力义教均衡 传承红色基因 从源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百色市右江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经验做法(85)20巩固提升成果 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百色市田阳区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经验(91)21靖西市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经验做法(96)22八
4、步区关于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经验做法(101)23以问题为导向 保障教育用地昭平县创建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经验(106)24坚持教育优先,力推均衡发展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经验(109)25凤山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经验(113)26穷县更优教 山区凸特色 强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金秀瑶族自治县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做法(116)27用教育橇动老区扶贫 办好家门口人民满意的教育龙州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经验做法(121)28抓增量 强素质 打造扶绥教育大铁军扶绥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经验(126) 105 光照山乡课堂,共享优质教育柳州市大力推进
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做法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2012年柳州市启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几年来,柳州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和实效。中小学布局调整稳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不断加强,义务教育教师均衡合理流动、农村教师素质整体提高,学校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等群体公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基本解决。但也仍然存在农村学校及教学点因师资不足不能开足开齐课程;很多中心校与教学点距离远,城乡学校帮扶在人力、物力上都无法实现常态化;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此,柳州市于2018至2020三年间,运用“互联网+教育”模式,以
6、实施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信息化同步互动课堂”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通过建设信息化平台,旨在解决农村学校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困难、师资水平不高等问题,实现乡村城市学生同上一堂课、校际之间教研互通互享的目标,为农村学校及教学点开足开齐国家课程、提高师资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该项目获评2020年第二批数字广西建设标杆引领重点示范项目,柳州市成为全区唯一实现农村学校信息化同步课堂全覆盖的地级市。一是组织保障到位。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柳州市提前谋划,2017年12月成立市县域在线同步课堂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市教育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领导任副组长,各县教育局主要负责人及
7、市教育局相关科室、教育科研、电教、教师培训等部门负责人为其中成员。细化部门职责,确定由市电教站牵头统筹推进项目实施。2018年7月成立柳州市县域在线同步课堂项目指挥部,由市教育局分管教学业务的副局长担任指挥长、分管技术操作的局领导任副指挥长,电教、教育科研、财务、教师培训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其中成员。指挥长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总协调和教育管理、教学指导,副指挥长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指挥部各成员根据各自部门的职能分工,负责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工作。二是领导重视到位。2018年上半年项目启动初期,市教育局主要领导多次听取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多次亲自协调项目
8、进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2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部署项目推进工作,4次到乡镇督查项目建设与应用情况。同年秋季开学,副市长亲临项目课堂听课指导。三是资金落实到位。柳州市财政对项目实施所需资金给予了优先保障、优先安排,三年间市本级共投入资金8953万元,在五县和柳江区全部870所初中、小学(含村小、教学点)的6880间教室建设信息化平台,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率达100%,实现农村学校信息化同步课堂全覆盖。四是进度掌控到位。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倒排工期,明确责任。特别是项目初期,规定开学启用的时间,形成责任倒逼机制。2018年7月24日柳州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暑期柳州市县域在线同步课堂项目建设工作
9、的通知,明确暑期完成各项工作的具体时间节点及责任部门。暑假期间项目相关人员全程无休息,加班加点开展项目攻坚。2018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正式启用县域“信息化同步互动课堂”进行教学。五是培训人员到位。与项目建设同步开展培训,确保建设好应用好。为培养县区教育部门、学校及教师提升信息化应用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掌握互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柳州市教育局持续开展了多次技术和应用培训。其中,2018年组织了1次市级集中培训,11次县级大型集体培训,15次乡镇级集体培训,以及多次小规模磨课指导。之后,这样的培训形成常态,做到对教研(备课)组长、上课教师、信息管理员等相关人员的培训全覆盖。六是制度保障到位。完善制
10、度建设,保障项目顺畅长效运行。在技术保障层面,出台了柳州市信息化同步互动课堂设备和应用规章制度、操作流程、设备使用常见问题及排除办法等,为信息管理员和项目应用教师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在教育教学层面,出台了柳州市“信息化同步互动课堂”项目学校课程开设实施方案,以及“信息化同步互动课堂”环境下教学内容、课表编排、集体备课比赛、赛教课比赛等方案,为各项目县区和学校提供了相应指导。七是督导检查到位。项目实行工作简报制度,每月进行通报。由柳州市教育局牵头不定期开展督查工作,及时掌握和了解各工程项目的推进情况。对专项督查形成报告,下达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到位,并组织对整改情况进行再检查,切实加强了项目实
11、施全过程的监督与指导。定期向市政府督查室汇报项目工作情况。柳州市“信息化同步互动课堂”的应用已逐步形成常态。每年五县一区有2500多名教师参与上课10万余节,覆盖农村中小学生18万余名。“柳州模式”辐射效应不断扩大。2019年以来,先后有广东、福建、山西、安徽等外省的同行专家到柳州市进行考察交流,有区内外多个市县到项目学校观摩交流。2019年10月,柳州的常态化同步互动课堂场景出现在青岛“第77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上,吸引了全国各地同行的驻足观摩。同年9月26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和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开展粤桂“同一堂课”暨“互联网+优课”网络教研活动,利用信息化同步互动课堂平台进行现场互
12、动教学研讨,活动全国直播。广西会场设置在柳州市主城区的德润中学和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中心小学、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小学。两省区教师在线上、线下共同展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共同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共享名师优质资源,实现通过粤桂教育协作,共同提高薄弱地区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用“奋进之笔”书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答卷梧州市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经验做法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梧州市委、市政府始终牵挂的民生大事。自2012年启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创建工作以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毫不动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通过“334”举措,即建立“三个机制”、创新“三项改
13、革”、深化“四项工程”,积极破解工作难题,努力补强薄弱环节,扎实推进我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建立“三项机制”,“一盘棋”推进均衡发展我市各级各部门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国检”攻坚目标,通过“领导督战”、“分片督查”、“挂图作战”等模式,举全市之力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项“同心工程”。一是建立领导“挂牌督战”机制。成立市领导挂牌督战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国检”工作指挥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持续带队深入各地督导检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确保教育工作力度大、措施硬。二是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干部“分片督查”机制。实行市包县(市、区),县(市、区)包乡镇,乡镇(街道)包村制
14、度。在指挥部领导带领下,各级各部门领导多次到学校调研,现场办公,解决学校规划布局、资金筹措、项目推进等难点问题。各县(市、区)政府多次召开动员部署会、协调会、研讨会、督办会,解决瓶颈问题,加快工作的推进。教育系统牵头主抓,制订方案、工作手册,建立简报制度,定期通报各县(市、区)的工作进度、工作亮点、成效措施和存在问题等工作动态,全市“一盘棋”,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有序推进。三是建立“挂图作战”机制。全市所有迎检学校挂出作战图,对标对表,明确学校存在的短板问题,逐项解决,逐项提升,借均衡发展之力优化学校建设和教育管理水平。二、创新“三项改革”,强内涵提升办学水平一是创新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5、鼓励各地积极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区域性实验,探索“学区制”、“教育联盟”等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2020年,我市万秀区推进“学区制”改革工作获评广西十个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区之一,实现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学校招生、质量评价的“六统一”。二是创新教师管理机制改革。制订梧州市中小学校人才激励办法(试行)(梧办发201745号),通过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实施教育品牌工程、建立健全绩效增量机制等八大措施,稳定和发展中小学校教师队伍,留住和吸引优秀教育人才。实施梧州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促进乡村教师队伍稳定。加强教师培训,2
16、016年以来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91万余人次,组织一线优秀教师和录课教师送教送培超过2万人次,形成优质课程资源超过800件。同时,我市在万秀区、蒙山县探索开展“县管校聘”改革试点,积极实施区域内总量控制、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打破原来编制到校固定不变的教师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三是创新督导体制机制。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教育督导机构,全面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以聘请专家指导,责任督学全覆盖督导模式,加强对学校课程管理、常规管理、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等方面的指导。以市教育局直管学校为试点,建立学校视
17、导室和视导员制度,探索推行学校自我督导体系建设,助推学校建立常规管理和发展性内部视导机制,形成“挂牌督导”与“内部督导”的双轮驱动模式,有效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三、深化“四项工程”,高质量实现县域均衡一是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我市充分利用“全面改薄”、“校舍维修维护长效机制”等中央、自治区及市级资金,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均衡创建的基础。2017年至今,全市共累计投入56.16亿元,新建义务教育学校22所,改扩建学校近1486所,新增学位70479万个,新建校舍69.38万平方米,新建体育运动场馆88.18万平方米,新增实验室、功能室909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价值3.3亿元,新增图书538
18、万册,新增计算机17559台。二是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建立区域内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拓宽补充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2017年以来,全市共补充义务教育教师5548人;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市县城乡教师整体均衡,2017年以来,全市参与交流的校长和教师达9309人次;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健全绩效增量机制等八大措施,稳定和发展中小学校教师队伍,留住和吸引优秀教育人才。三是实施义务教育关爱工程。立足公平,保障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落实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保障随迁子女机会均等;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四包”制度,实现贫困学生精准资助全覆盖,确保每个贫困学生不因贫失学;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19、开展多种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更多保障。四是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我市紧紧围绕“上好学”目标,努力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近五年来,全市实施消除大班额、大通铺攻坚工程,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和教学点等措施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大通铺;加强校园安全,推动校园安防4+N建设,建设平安校园;互联网+教育破解均衡瓶颈,大力推进信息化应用,助力教学改革和创新,改善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市市本级共投入近600万元建设“教育服务管理平台与公共资源平台”,是广西唯一实现市本级学校统一建设“两平台”的设区市,启用“互+计划”项目让边远地区的小规
20、模学校也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实现开足课、开齐课、上好课,让学习更简单、更公平、更快乐,提升了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大力开展“美丽校园”提升计划,进一步加强校园“七化”(即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规范化、文化、精细化)建设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把学校打造成“学园、花园、乐园”式校园;“一校一品”创特色,按照“提升学校软实力,打造学校硬品牌”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一校一特色、一学区一品牌”的良好发展态势。梧州市将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巩固成果,向优质均衡迈开坚实的步伐,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更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健康成长。入学手续最简 教育资源最优北海市义务教育
21、基本均衡工作经验做法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北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扩增优质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以最便利的政策、最优质的资源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简化招生报读手续,方便随迁子女入学执行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目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只需提供父母一方在北海市的合法稳定的住所和工作证明材料即可报读北海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北海市已成为全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手续最简化的城市之一。2020年,全市共有随迁子女49684人,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全部就读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其中市直属
22、初中当年招收随迁子女入学共3285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9.3%。同时,适龄儿童报读除了市直属2所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以外的其他幼儿园不受户籍限制,为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幼儿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二)优质资源扩容增量,随迁子女应入尽入一是实施“三三零”工程。随着北海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区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学日益增长的需求,2019年我市开始实施“三三零”工程,用三年的时间投资超过30亿元建成30所高品质的学校。“三三零”工程是我市有史以来教育民生项目投入最多、力度最大、影响最广的中小学校建设工程。工程实施至今,总共投资37.3亿元,新建学校32所,新增学位5.5万个,
23、目前北海市每10万人口拥有小学数和中学数均位列全区第一,进一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二是实施“三名”工程。为了实现把“三三零”工程新建学校办成优质教育品牌学校,北海市不断升级优质资源和人才引进政策,2019年推动实施市“三名”(名校、名校长、名教师)工程,引进北京八中北海实验学校、西北师大北海附属中学两所合作办学名校,面向全国高薪引进两位名校长,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三是实施“暖心工程”。在加大新学校建设的基础上,2019年北海市开始实施“暖心工程”,到今年累计安排资金3705万元,极大地解决了市直老学校急需的用热、用水、用电不足和教学设备陈旧问题。四是实施千人
24、计划。2017年开始实施教育系统千人引才计划,计划到2020年引进名、优、特在职优秀教师和国内双一流师范院校、省级重点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1000人以上,截止2020年底引进各地优秀人才超过1500人,超额完成“千人计划”目标任务,累计发放引进人才安家补贴超过1500万元,落实98套人才周转房,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力量和水平。五是实施县区奖补。制定出台北海市县区新建(迁建等)学校奖补方案,是全区第一个实施市本级财政奖补县区新建中小学校政策的地市。2019年以来共奖补18所学校,已拨付奖补资金超过1.95亿元,极大地调动了县区建设学校的热情,进一步保障了随迁子女接受优质的教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义务教育 基本 均衡 发展 工作 典型 经验 案例 汇编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