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语文教案范文.doc
《次北固山下语文教案范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次北固山下语文教案范文.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次北固山下语文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日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由于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教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解释,同桌互译诗句。 (教师巡察,帮忙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次:住
2、宿,此指停靠,途中临时停宿。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青山:指北固山。 行舟:乘船前行。 绿水:长江。 前:向前航行。 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敞,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奇。
3、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叙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气氛创设。 古时交通不兴旺,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
4、请问你最喜爱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沟通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叙述。以鼓舞为主,敬重学生的生活阅历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亲密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如同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明显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
5、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颜色光明,意境美丽。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说明积雪已渐渐溶化,因汇合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心一片船帆高高挂起,其次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慢慢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照应,一是勾画出壮丽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奇妙过渡。江春静静闯入旧年,山才
6、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致,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丽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间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拓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其次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
7、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拂晓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正确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靠”讲,此联刚好写其次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
8、写心情陡转,眼前风光使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心情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终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很多的乡愁陪伴着很多的诗人,同时很多的诗人制造了很多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本册书还选录了这样一首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次北固山下语文教案2 教学目的
9、: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中国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展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制造,再现诗歌中美丽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争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安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惦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答复,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
10、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家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很多的乡愁陪伴着很多的诗人,同时很多的诗人制造了很多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洁介绍。 (次北固山)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由于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指导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
11、,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解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察,或参加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答复。(全班分成两组,相互提问,看哪组提的问题多,答复得好) 6、请同学叙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叙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根底上,再次齐读课文。 2、朗读指导:把握“诗眼”(如“平”、“阔”、“正”、“悬”等)的重读和韵脚洪亮、悠长(如每句最终一个字); 3、四人小组争论以下问题: A、你能用自
12、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观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美丽景象,进展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提示:1、时间接近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
13、?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家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会: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主动背诵。 七、完毕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家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
14、情感体验,同时也靠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完毕这堂课,请听依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 次北固山下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连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的确,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由于全部的人都必需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沟通。因
15、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始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表达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假如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需要站得更高。 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
16、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消失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消失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需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
17、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放眼山川的宽敞和博大的胸襟。 2、假如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表达?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次北固山下 语文教案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