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课文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课文教学设计.docx(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课文教学设计课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莫泊桑的相关知识,了解小说写作背景;2、理清故事线索和情节;3、探究改变人物命运的原因和人物命运蕴含的哲理性;、全面评价玛蒂尔德,探讨人物命运与性格的关系;5、拓展学生的思维,从小说中吸取教训;教学重难点1、全面评价玛蒂尔德,探讨人物命运与性格的关系;2、探究改变人物命运的原因和人物命运蕴含的哲理性一、导入今天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莫泊桑的小说项链1、莫泊桑及其作品的简要介绍(简要的介绍羊脂球俊友,引起学生阅读兴趣)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项链,其实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篇小说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学生应该能回答到是“项链”)
2、二、复述故事情节,理清小说情节结构,了解人物命运的变化1、复习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2、看图说情节:项链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围绕“项链”分成四大部分,请同学们看到多媒体屏幕上四幅玛蒂尔德的插图,同学们回忆故事情节,我想请四位同学来简要概括它们的主要内容(给学生2分钟的准备时间,不需要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回忆)板书:借 还项链丢 识教师总结:生活和玛蒂尔德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就在她的幸福达到顶点时,项链丢了;花了十年光阴还了项链,生活又和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项链是假的,真可谓是“一夜风流,十年艰辛”,那么是什么造成了玛蒂尔德的命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三、了解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悲剧原因1
3、、全面分析人物形象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玛蒂尔德的身上肯定有其闪光之处,所以她丢了一串假项链而付出了十年艰辛的代价,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才能说是一个悲剧提问1:那么我们先来看看玛蒂尔德身上闪光之处,同学们能不能从小说中看出来?诚实守信、自尊自强、吃苦耐劳(板书)提问2:这样一个灵魂深处还是具备优秀品质的女子为什么以悲剧收场?因为虚荣心作祟,是因为爱慕虚荣的性格导致了她这样的命运,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的“性格决定命运”板书:爱慕虚荣2、初步分析人物悲剧原因 小组合作讨论: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作者是怎样刻画她的虚荣心的?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虚荣的行为表现
4、,说说玛蒂尔德的遭遇给了你什么启示?(前后四人一组,讨论时间3分钟,讨论完后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提示可以按情节发展顺序来)(1)序幕部分(借项链前的描写) (可以划出描写马蒂尔德心理的词语)她梦想着追求豪华生活,渴望进入上流社会,而且她觉得凭自己的美貌理应过这种生活;然而现实却是冰冷的、寒酸的,“没有漂亮的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她的梦想与现实之间有着尖锐矛盾,可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正如文中所说“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这种对不切实际的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执迷,正可看出她的虚荣(2)“借项链”部分“犹豫不决”、“不断问”没有见到项
5、链时的不安;“心跳”、“发抖”、“出神”发现钻石项链时的激动、神往“迟疑”、“焦虑”担心对方拒绝时的犹豫不安;“跳”、“接”、“亲”、“跑”得到允许后的兴奋作者通过一系列神态、动作描写刻画她在借项链时的几个心理变化,淋漓尽致地揭示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3)“失项链”部分舞会上的四个“陶醉” (心理描写)长期以来的梦想得到实现,这种欣喜若狂、忘乎所以正反映了她极度膨胀的虚荣心(4)“赔项链”部分提问:十年的艰辛有没有让她彻底清醒过来?第104自然段的心理描写说明她没有改悔,可见其虚荣心是如何深入骨髓、根深蒂固(课文中还有很多地方多体现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教师小结:虚荣心是指以虚假的方式
6、来保护自己的自尊的心理状态虚荣心是人类一种普通的心理状态 “死要面子活受罪”,这是句传统老话,却充分表现了虚荣心常常使人做出没有理智的不成熟的行为虚荣心是最害人的,要想让自己活得快乐、轻松,必须从心里认清它的实质,努力摆脱和远离它,脚踏实地的为理想而奋斗3、深入分析悲剧原因然而,面对这跌宕波折的命运曲线,面对这十年青春换来的砖石项链我们能否把玛蒂尔德十年的遭遇简单地归结于她的虚荣心呢,她其实也是一个有很多优点的姑娘,那么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在这里我想补充莫泊桑创作项链的背景(1)教师补充莫泊桑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
7、豪夺,政府中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行由于这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这种处境,跻身于上流行列但是,只有少数人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落入更悲惨的遭遇然而,在当时,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已经成为这一阶层人们的普遍心理特征之一莫泊桑写了不少作品讽刺揭露小资的庸俗、势利和虚荣项链就是其中精品之一,玛蒂尔德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2)讨论:其实在我们课文中也有这种社会风气的,体现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这种虚荣浮华的社会风气?(同桌之
8、间讨论)(3分钟)“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其他人物也爱慕虚荣路瓦栽先生:她之所以花很大力气弄到那张请柬并且为此“得意扬扬”,是因为晚会的请柬“大家都希望得到,可是很难得到;一向很少发给职员”,并且“这是一个好机会”,“在那儿可以看见所有官员”他的醉心名利、爱慕虚荣是显而易见的佛莱思节夫人:她之所以去珠宝店买漂亮的青缎盒子来装假项链,又不告诉玛蒂尔德项链是假的,是为了使这挂至多只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看起来像钻石项链,又用这挂假项链来显示富有、抬高身价她同样爱慕虚荣师: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都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当时的法
9、国社会崇尚的就是这么一种虚荣浮华的风气,生活于其中的玛蒂尔德又怎能不受其影响呢?(3)现在咱们在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玛蒂尔德的悲剧根源到底是什么?时代的悲剧(板书)(4)小结: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因来说,她所追求的目标是刹那间的虚幻,这不切实际的目标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她性格中的虚荣和享乐,也是她的悲剧命运的根源从外因来说当时社会虚荣浮华的风气,是造成她的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如果说丢项链是偶然的,那么她的悲剧就是必然的但我们,更多地要吸取她性格缺陷和目标虚幻对人生影响的教训,为我们的青春提供丰厚的精神基础四、拓展延伸思考(作业)“如果她没有丢项链,今天又该是什么样子呢?谁知道
10、呢?谁知道呢?生活是多么的奇怪,多么的变幻无常啊!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可以把你断送,也可以把你拯救出来!”是啊,假如玛蒂尔德没有丢掉项链今天她会是什么样子呢?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事例吗?同学们可以深入的想想五、总结莫泊桑说:“我具有一种第二视力,我具有精神的目光”他创作的项链时他已经几乎失明,他用精神的目光,看到了玛蒂尔德其实我们去读一读,想一想,也许还可以看得更深一些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六、板书玛蒂尔德借 还项链丢 识爱慕虚荣性格的悲剧时代的悲剧课文教学设计2学情分析:对于尊严一词,学生在理解上是有困难的。因为它太抽象,无法用言语清楚地表达出来。应该说那是一种意会的精神。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对于自
11、尊自强的认知是浮于表面的,不能真正从内心产生认同感。要孩子们通过文中对主要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来感受其中深刻的含义那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孩子们毕竟还是有他们阅读后的一些感受和体验的,让他们互相交流,彼此合作学习,相信在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下,也能有一定的感悟。学习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尊严、逃难、善良、款待、例外、喉结、僵硬、许配、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理解“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正确书写“尊”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含义深刻的语句。3、能找到描写哈默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学习把人物形象写具体的表达方式
12、。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描写哈默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2、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学习把人物形象写具体的表达方式。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尊严(板书)边板书边指导书写,这个“尊”字,是本课的一个生字。尊(上部写得紧凑,不要漏掉短横,下边寸字的横写长一点,平一点,是主笔,把整个字稳稳地托起来。)齐读课题。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学会归纳。1、检查字词沃尔逊杰克逊逃难喉结僵硬捶背惬意 善良2、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预设:指名概况能力较差的学生
13、,引出下面内容)(2)想要概况课文主要内容,我们可要弄清楚。故事发生什么时间、地方?故事的主人公是谁?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3)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再来说一说吗?屏幕出示:(时间),(主要人物)随着一群逃难的人(事件起因),来到(地点),他不愿而是坚持(经过),最后,(结果)。(4)这样,我们就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阅读中我们也要多加练习。三、研读课文,体会尊严,领悟写法。(一)抓中心句,体会尊严。1、课文的题目就是尊严,课文哪提到了尊严?指生交流,屏幕出示句子:“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指名读、齐读。2、学贵有疑,会提问就会学习。我在第一次读这个句
14、子的时候充满了疑问。你们也读读,看看有什么疑问?(预设:为什么说他有尊严?为什么他什么都没有,却百分之百是个富翁?为什么只要有尊严就是富翁?)3、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提出问题就是思考的起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课文,走近哈默,探个究竟。(二)研读语言1、要想了解一个人,我们就要去关注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神态的等方面的句子,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哈默外貌、动作、语言和神态的句子,画出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2、交流:(1)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哪个词语引起了你的关注?(面呈菜色、骨瘦如柴)透过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什么?你看他(
15、十分饥饿,脸色苍白,非常瘦弱,瘦的皮包骨头,好像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吹倒)引出故事发生背景(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理解词语“逃难”。A、在逃难的路上会遇到的困难?(没吃的、没喝的、饥寒交迫)B、书上描写他们已经是什么样子了?(面呈菜色、疲惫不堪)C、此时此刻他们最需要什么?(食物、水、休息),此刻食物、水对于他们来说就意味着生命。(2)只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哈默,当别人像他施舍食物时,他是怎么做的,交流句子一: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从哈默的语言中,体会到哈默想先干活再吃饭。从哈默的动作“仰起头”,体会到了哈默不想不劳而获,
16、想自食其力。作者就是通过哈默语言、动作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哈默的自尊、自爱、有尊严。交流句子二: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们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三个“不”字,体会到他的坚定。指名坚定的读一读。“灰暗”了,体会到他的失望,失望的读一读。“喉结上下动了动“,体会到他已经很饿了,但还是坚持先干活在吃饭。交流句子三:“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站起来”体会到他的激动。指名激动的读一读。交流句子四: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蹲”“轻轻地”体会到他的礼貌。小结:我们从人物的
17、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到哈默强烈的尊严感,杰克逊大叔也是从哈默的外貌、语言、动作中看出哈默是个有尊严的人,我们再来看杰克逊大叔说的话。四、再悟尊严难怪杰克逊大叔对他的女儿这样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1、谈对这句话的理解。2、介绍哈默的成就。二十多年后,这个年轻人果然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石油大王哈默3、学了这篇课文,认识了哈默这个人,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五、推荐阅读课后阅读勇敢的人哈默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课文教学设计3第一步营造氛围:1、结合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突现其才华和正直的品格: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
18、诸侯”,有旷世之才,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正直的人遭到不幸,同样有深刻的震撼力。突出渲染诗人的才华和正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小人的憎恨,对诗人的景仰和惋惜之情,为与文本对话作好准备。2、介绍后人凭吊屈原的对联,进一步渲染悲剧气氛,为学习文本蓄势:向学生介绍后人凭吊屈子的几副对联,如“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等,让学生从对联中概括凭吊者的感情。学生很快从对联中抓住“悲”字,体味到后人的悲叹和惋惜之情。3、介绍屈子名句,展示诗人情怀:让学生将课下搜
19、集的屈原的名句拿来互相交流。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等,通过这些名句的介绍、玩味来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崇高人格。在营造足了氛围之后,开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第二步披文入情:首先,采用问题发现法,鼓励学生自主认知。鼓励学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讲给大家听,讲句意,讲自己的感受、理解或句中的情感,目的在于督促学生主动去探讨课文内涵。因为分析对象为自主选择,避免了被动状态。在师生互动的状态中完成对诗句内涵的理解。其次,整合学生认知,梳理诗人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中表现情感的词,并总结每一种情感针对的对象及产生的原因。内容概括如下:哀民生多艰怨君王不察悔相道不察
20、忧国运艰难愤奸佞当道这一步,就是对学生自主认知的进一步整合。通过这样一个整合,照顾自主认知不主动的一部分同学,也照顾善于课后领悟、复习的同学,同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味诗人的情感,做到以“情”领起,以“情”贯穿。第三,披文入情,品味人情美。在整合文本中蕴涵的情感之后,顺势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人情美,将教学深化一步。这段引导不妨这样设计:“人情美是指融注在诗歌意境中的人的感情所产生的美感,是真挚、纯洁、高尚、无私、诚实、善良的,而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强烈的忧愤、怨恨之情,那么它的人情美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就由抓文中直接表露的情感深入到思考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忧愤、怨恨之情不
21、是仅因个人遭遇产生的,更是因为楚国民生的艰难,那一声“长太息”中蕴藉了诗人太多的忧和痛。?第三步沿情寻志:1、探究人格:在对诗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继续深入,鉴赏诗中蕴涵的人格美,达到沿情寻志的目的。在此,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2、追寻理想:这一步的实施,先引导学生借助文前的阅读提示,学生很快就抓
22、住了“美政”,这时,老师向学生介绍屈原的“美政”思想:“圣君贤相”和“民本”。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以情贯穿,以美提升,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将人文精神落到实处。再回味悼念屈子的对联:“湘流应识九歌心”。整个教学用三个课时,重铺垫,重设疑,精心设计导语,注重步步深入,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悲剧色彩,又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净化。课文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认识“共、同”等八个生字,会写“土、云、大、禾”四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3、在学习中体会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重点难点重点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难点是体会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及词语卡片设计流程
23、一、看图谈话,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有什么。2、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边看边想:白云和蓝天,禾苗和土地,小鸟和树林,鱼儿和大海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和地球有什么联系?二、揭示课题三、自读课文,认识生字1、借助拼音,自由拼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2、小组内互读,把读错的字找出来,互相纠正。3、检查认读带生字的词语。(1)愿当小老师的学生带领大家认读自己会读的生字词。(2)开火车读生字词。(3)去掉拼音,认读生字词。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读课文,再评出读得好和有进步的同学。自由朗读,读后想想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向大家请教。3、小组互相交流
24、,讨论你要请教的问题。4、再现插图,想想:(1)蓝天是谁的家?土地是谁的家?树林是谁的家?大海是谁的家?(2)它们爱自己的家吗?为什么?5、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应该怎样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四、练习背诵,积累词语1、听课文录音,跟随课文录音朗读课文。2、同桌互相背诵,看谁背得好。(不丢字、不添字、背诵流利.)3、会背诵了,就把课后题中的小鸟涂上颜色。五、练习,拓展思维1、小黑板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读读,想想,再填空。2、小组交流,检查订正。3、你还知道有什么是谁的家?(如:天空是星星的家,大地是庄稼的家)六、指导书写指导写“云”字时,要告诉学生:“云”字的第三笔是撇折,这是新
25、学习的笔画。课文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能用科学的方法识记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注意“此、绳”等字的读音。2、正确朗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小节背一背。3、积累有关的词语,借助字典理解“彼此”;联系图片理解“铁环”。4、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汉字。5、了解“风”像调皮的孩子这一特点,并能与小朋友一起发挥想像,交流“风”的其它特点。教学重点:能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8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教学难点:在反复读文、识字的基础上,体会风的调皮捣蛋,进一步体会小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像,边想边记忆。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猜谜语云儿见它让
26、路,苗儿见它弯腰,树儿见它点头,花儿见它微笑。同学们,你们见过风是什么样子的吗?(没有)但是当风到来的时候我们却能马上感觉到。想和有趣的风交朋友吗?(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风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课前圈好的生词多读几遍。2、遇到解决不了的词语可以请同桌帮忙认读。3、检查反馈。开火车认读字语卡片。树 动 时 那 点 河 起 波4、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这首诗有几小节。5、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三、读悟结合,体验情感。1、学习第一小节。课文中哪几句话让你知道风来了?请小朋友用“”画出来生:从第一小节中我知道了,当树叶颤动的时候说明有风了。板书:树叶颤动
27、-风走来了谁能结合插图说说“颤动”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把它换成什么?生1摆动生2摇动是啊,树叶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地颤动,我们仿佛看到了翠绿的叶片在微风叶闪着亮光,你们能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吗?(生带动作朗读)(男女生赛读)引读: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生接:但是当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走过来了。师:能试着背下来吗?(试背)小结:同学们真会学习,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第一小节就学完了,谁来说说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第一小节的?(生试说)2、现在我们就用刚才的方法自学23小节。1)出示学习提示:(小黑板)(1)自由读每小节,同桌之间借助插图说说每一小节说了什么。(2)把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带
28、着动作读出来。(3)试着背诵。2)交流反馈第2小节。指名读第2小节第二小节写了什么?生1:水面起波纹,说明风就在水面上。生2:是风使平静的水面起波纹了。你见过河水起波纹的样子吗?生1:就像鱼鳞一样。你说的真形象。恰好有个词叫“波光鳞鳞”。生2:我还听过“微波荡漾”。河水因风的到来变的更加漂亮了,小小的波纹证明风来了。板书:河水起波纹-知道风在哪谁能试着读一读。(生边用手做上下起伏状边读课文)(齐背第二小节)3)交流第三小节。通过这一小节,你又读懂了什么?生1:当花儿点头的时候,证明风来了。生2:风来和花儿做游戏了,花儿很高兴,不住点头。生3:花儿点头是说明花儿被风吹动了。板书:花儿点头-风在做
29、游戏多么有趣的风啊,你们能想像一下,花儿边点头边会说些什么吗?生1:风你好,风我们又可以做游戏了。生2:风啊,你真淘气。能读出风的淘气、可爱吗?(生表演读第3小节)引读第3小节(生背诵)四、课堂练习仿写一段诗歌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的时侯,我们知道风 了。课后小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习题完成课后练习题。板书设计:风课文教学设计6采薇中诗人把他置于家国、忠孝的宏大矛盾的背景之下,就显现出小人物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使得人物形象立刻有了足够的张力和视点。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
30、义创作方法的特点。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一课时。一、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
31、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二、学习采薇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
32、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
33、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三、布置作业背诵最后一段。课文教学设计7教学目的1.通过
34、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1.设疑导入。骆驼是一种动物,比较高大,在沙漠中能走能跑,可以运货,也能驮人。和其他动物不一样,特别耐饥耐渴。人们能骑着骆驼横穿沙漠,所以骆驼有着“沙漠之舟”的美称。骆驼能够连续四五天不进食,就是靠驼峰里的脂肪。另外,骆驼的胃里有许多瓶子形状的小泡泡,那是骆驼贮存水的地方,这些“瓶子”里的水使骆驼即使几天不喝水,也不会有生命危险。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
35、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2.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36、?(2)说一说:(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因为老人看见_脚印左深右浅 ,所以知道_左脚跛_;因为老人又看见_左蜜右米 ,所以知道_左驮蜜右驮米_;因为老人还看见 叶上留有牙齿印,所以知道 缺一颗牙齿。(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6
37、.教师小结。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2.老人为什么让商人顺着骆
38、驼的脚印去找?如果根据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骆驼啃过的树叶能不能找到骆驼?为什么?(虽然三个条件都可以作为找到骆驼的线索,但最可靠的条件是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课文教学设计81、 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风动的现象,引起学生对周围景物留心观察的兴趣。课中画风一环节,唤起已有经验,学生对生活的再现比较丰富,使教学有了很高的升华。2、 用谜语激趣,提供给学生对风的感性表象。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网络是学生间交互的工具,及时反馈,个案分析,互相帮助,共享学习成果及时修改,提高作品质量。
39、4、 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学为主,发挥网络和多媒体的多向交流功能,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看、读、想、讨论等方式,逐步深入学习课文。5、 课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根据学习所获和主观认识,畅所欲言,阐发议论,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课外结合。课文教学设计9文本解读:早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游记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课桌上的“早”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课文有两个部分写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对腊梅花的刻画。由闻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把腊梅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字里行间充满喜爱、赞美之情。第二是借物
40、喻人手法的运用,由腊梅花的清香纯净,开的最早,引出鲁迅桌上“早”的来历,进而讲到“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腊梅清纯的特点与鲁迅高洁的人格品质,多有相似之处。所以选好切入点,紧抓主线,通过朗诵、对比,体悟鲁迅的高洁品质,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解梅花的“早”与鲁迅“早”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能够理解并学习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直奔主题。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早,板书课题。2、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3、你知道文章写了谁的“早”?(板书:梅花 鲁迅)4、
41、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课文是怎样写梅花的早的呢?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在回忆、梳理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收获,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安排达到三个目的:回顾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为下面的教学提供切入点,从而直接抓住主线,直奔主题展开研究。二、精读课文,体悟“早”的含义1、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
42、(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4)联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深冬 酿雪的天气)在这样的季节,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却开得这么盛、这么美、这么香、这么早,难怪成为诗人赞颂的对象。出示: 梅王安石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梅花绝句 陆游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学生朗诵,交流,体会梅花品格。这一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梅花
43、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梅花的美。然后放手让学生诵读,感悟,选择自己觉得特别好的交流,读得多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便能发现潜藏在文本中的细节,从而体悟出文章的深意。最后,在学生对梅花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出示诗歌让学生反复诵读,拓宽了文本,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梅花品质的了解,丰富了主题。2、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因为 ,所以 。(鲁迅迟到的原因)虽然 ,但是 。(替鲁迅辩解)即使 ,鲁迅也 。(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提示:通过“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体会鲁迅因为父亲生病的忙碌。通过“默默”“再也”“轻轻”等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思考:如果你是鲁迅的老师,听了这样的解释会原谅鲁迅吗?鲁迅为什么没有向老师解释呢?进一步理解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鲁迅因为照顾父亲而迟到应该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