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优秀PPT.ppt(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子部典籍導讀子部典籍導讀老子老子(一)先秦道家典籍,又名道德经。相传是老聃所著。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生活在春秋后期,与孔丘同时而略早,曾任周王室的柱下史,掌管王室图籍。老子出关老子出关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老庄申韩列传老子(二)关于老子这部书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是在战国时期,其中虽有一些老聃本人的思想,但它更多地表现了战国时期的特征。此书分为道经和德经两大部分,共八十一章,五千余言。郭店楚简郭店
2、楚简马王堆帛书马王堆帛书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战国楚简老子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老子(三)老子是一本道家的哲理书,它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关于宇宙生成的问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它把“道”看成万物产生的根源,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普遍规律。道(一)道(一)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无”,是天地
3、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变更的总门。)道(二)道(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四章)(“道”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竭。渊深啊!它似乎是万物的宗主;幽隐啊!似亡而又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有天帝以前就有了它。)道(三)道(三)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行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行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
4、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章)(看它看不见,名叫“夷”;听它听不到,名叫“希”;摸它摸不着,名叫“微”。这三者的形象无从究诘,它是浑沦一体的。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绵绵不绝而不行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这是没有形态的形态,不见物体的形象,叫它做“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随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后面。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叫做“道”的规律。)道(四)道(四)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5、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二十一章)(大“德”的样态,随着“道”为转移。“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那样地惚惚恍恍,其中却有形象;那样地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那样地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特别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恒久不能消去,依据它才能相识万物的本始。我怎么知道万物本始的情形呢!从“道”相识的。)道(五)道(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
6、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牵强叫它做“道”,再牵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袤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道(六)道(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
7、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三十八章)(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自以为不离失德,所以没有达到“德”。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使人强从。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
8、而后才有礼。礼是忠信的不足,而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起先。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浇薄;故意笃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舍弃薄华而实行厚实。)道(七)道(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道”是独一无偶的,独一无偶的“道”禀赋阴阳两气,阴阳两气相交而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都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两气相互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老子(四)老子包含着朴实的辩证法思想,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认为无所不在的“道”在不断地运动。一切事物,如美和丑、高和下、损和益、刚和柔、祸和福、智和巧等等,都是相
9、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体现着一种很强的“变”的精神。但它比较侧重于“柔“和“阴”的一面,留意独自冥思和“玄览”,对我国民族心理有较大的影响。反者道之动(一)反者道之动(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完成,长和短相互形成,高和下相互包含,音和声相互和调,前和后相互随顺,这是恒久如此的。所以
10、有道的人以“无为”的看法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化;让万物兴起而不加提倡;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反者道之动(二)反者道之动(二)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三十根辐条汇合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立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反者道之动(三)反者道之动(三)
11、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十六章)(“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做“静”,静叫做“复命”。复命叫做“常”,了解“常”叫做“明”。不了解“常”,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了解“常道”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许久,终身可免于危殆。)反者道之动(四)反者道之动(四)反
12、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道道”的运动是循环的;的运动是循环的;“道道”的作用是柔的作用是柔弱的。天下万物生于弱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有有”生于生于“无无”。)老子(五)老子追求的是“小国寡民”的社会志向。主见统治者“无为而治”,给人们确定的自由,与民休息,以此为政,往往是君民相安,能达到更好的统治目的。所以,这种主见看似消极,实则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一)无为而治(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
13、无不治。(三章)(不标榜贤才异能,使人民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人民不被惑乱。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满足人民的安饱,减损人民的心志,增加人民的体魄。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一些自作聪慧的人不敢妄为。以“无为”的看法去处理世务,就没有不上轨道的。)无为而治(二)无为而治(二)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抛弃聪慧和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和义,人民可以复原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自然会消逝。圣智
14、、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有所归属:保持朴质,削减私欲,抛弃圣智礼法的学问,没有忧虑。)无为而治(三)无为而治(三)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六十章)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六十章)(治理大国,似乎煎小鱼。用(治理大国,似乎煎小鱼。用“道道”治理天下,鬼怪治理天下,鬼怪起不了作用;不但鬼怪起不了作用,神祗也不侵越人;起不了作用;不但鬼怪起不了作用,神祗也不侵越人;不但神祗不侵越人,
15、不但神祗不侵越人,“圣人圣人”也不侵越人。鬼神和有也不侵越人。鬼神和有道者都不侵越人,所以彼此能相安无事。)道者都不侵越人,所以彼此能相安无事。)无为而治(四)无为而治(四)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六十五章)(从前擅长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精致,而是使人民淳朴。人民所以难治,乃是因为它们运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去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灾祸;不用智巧去治理国家,是国家的华蜜。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常常相识这个法则,就是“玄德”
16、,“玄德”好深好远啊!和事物复归到真朴,然后顺应于自然。)无为而治(五)无为而治(五)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国土狭小人民稀有。即使有各种器具,却并不运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陈设。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状况。人民有甜蜜的饮食,美观的衣服,安适的居所,快乐的习俗。邻国之间可以相互看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得着,人民从生到死,相互不往来。)老子(六)老
17、子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看法,在辩证中给人更多的思索余地。它的语言精练而多排比对偶之句,可以说是美丽的哲理诗。对后世的玄学和文学有确定的影响。老子老子格言(一)格言(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上善的人似乎水一样。水擅长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擅长选择地方,心胸擅长保持沉静,待人擅长真诚相爱,说话擅长遵守信用,为政擅长精简处理,处事擅长发挥所长,行动擅长驾驭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18、老子老子格言(二)格言(二)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四十一章)(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半信半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被讪笑,那就不足以成为“道”;所以古时候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似乎暗昧;前进的道似乎后退;平坦的道似乎坎坷;崇高的德似乎低下的川谷;广袤的德似乎不足;刚健的德似乎懈怠的样子;质朴而纯真似乎混浊的样子;最洁白的似乎含垢的样子;最方正的
19、反而没有棱角;珍贵的器物总是最终完成;最大的乐声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幽隐而没出名称。只有“道”,擅长协助万物。)老子老子格言(三)格言(三)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四十五章)(最完满的东西似乎有欠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最充盈的东西似乎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似乎是弯曲一样,最灵活的东西似乎是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才似乎是口讷一样。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可以做人民的模范。)老子老子格言(四)格言(四)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20、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四十八章)(求学一天比一天增加知见,求道一天比一天削减情欲。削减又削减,始终到“无为”的境地。假如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治理国家要常清静不扰攘,至于政举繁苛,就不配治理国家了。)老子老子格言(五)格言(五)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i),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十八章)(政治宽厚,人民就淳朴;政治严苛,人民就狡黠。灾祸啊,华蜜倚傍在它里面;华蜜啊,灾祸藏伏在它之中。谁知道它们的原委?它们并没有
21、一个定准!正忽而转变为邪,善忽而转变为恶。人们的迷惑,已经有许久的时日了。因而有道的人方正而不割人,锋利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纵,光亮而不刺耀。)老子老子格言(六)格言(六)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六十四章)(局面平稳时简洁持守,事变没有迹象时简洁图谋。事物脆弱时简洁消解,事物微细时简洁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作准备。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堆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
22、举步起先走出来的。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就失败了。事情快完成的时候也能像起先的时候一样的谨慎,那就不会败事了。)老子老子格言(七)格言(七)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七十七章)(自然的规律,岂不就像拉开弓弦一样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位低了,就把它上升;有余的加以削减,不足的加以补充。自然的规律,削减有余,用来补充不足。社会的法规,就不是这样,却要剥夺不足,而用来供奉有余的人。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供应天下不足的?这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老子老子格言(八)格言
23、(八)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毅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七十八章)(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冲激坚毅的东西没有能赛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赛过强,柔赛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因此有道的人说:“担当全国的屈辱,才配称国家的君主;担当全国的祸难,才配做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似乎反话一样。)老子老子格言(九)格言(九)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行为良善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良善。真正了解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深化了解。“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足够;他尽量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利物而无害,人间的法则,施为而不争夺。)老子(七)注本有魏王弼老子注、清人魏源老子本义,近人朱谦之老子校释、高亨重订老子正诂、马叙伦老子校诂、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等。举荐阅读: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