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声调研究综述.docx
《上古声调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古声调研究综述.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古声调研究综述摘要:关于上古有没有声调、声调有几个、每个声调的具体调值是怎样的,古音学家意见最为分歧,难以有比较一致、可靠的看法。本文就上古声调研究的代表性观点做了一番梳理和述评。关键词:上古汉语声调代表观点述评古音学家对上古音系的研究,在声和韵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声调的研究上意见最为分歧。关于上古有没有声调、声调有几个、每个声调的具体调值是怎样的等问题,难有定论。从古音学的先导吴棫说起,他首先提出了“四声互用”的观点。明代陈第和吴棫的看法差不多,他在毛诗古音考中说:“四声之说,起于后世,古人之诗,取其可歌可咏,岂屑屑毫厘,假设经生为耶?且去入二音,亦轻重之间耳。”有人据此认为上古
2、没有四声。如果我们仔细推敲他们的言辞,不难看出,他们是认为上古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如果他们认为古无四声,又何必说什么“去入二音亦轻重之间”的话呢?所谓“四声互用”不外乎就是说诗歌在押韵时平上去入四声可以通押。到了清代,顾炎武提出了“四声一贯”的观点,他在音学五书音论古人四声一贯中说:“四声之论虽起於江左,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亦有不尽然者,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那么在歌者之抑扬上下而已,故四声可以并用。”在音学五书音论入为闰声中又说:“诗三百篇中亦往往用入声之字,其入与入为韵者什之七,入与平上去为韵者什之三,以其什之七而知古人未尝无入声也,
3、以其什之三而知入声可转为三声也”于是有人据此又认为上古没有四声。如果把“四声一贯”说当作“古无四声”说,那就更不对了。“四声一贯”说实际上也不外是说古人押韵并不严格区别四声,平仄可以互押。另外,他所说的“入声可转为三声”,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古有四声。江永在上古声调的问题上,根本沿袭顾炎武的意见。他在古韵标准中说:“四声虽起江左,按之实有其声,不容增减,此后人补前人未备之一端。平自韵平,上去入自韵上去入者,恒也。亦有一章两声,或三四声者,随其声讽诵咏歌,亦有谐适,不必皆出一声,如后人诗余歌曲,正以杂用四声为节奏。诗韵何独不然?前人读韵太拘,必强扭为一声,遇字音之不可变者,以强扭失其本音。顾氏
4、始去此病,各以本声读之。不独诗当然,凡古人有韵之文,皆如此读,可省无数纠纷而字亦得守其本音,善之尤者也。”这段议论不但明确成认古有四声,而且说明上古诗歌不必拘泥于四声,可以通押。戴震对上古声调的认识和顾炎武、江永大致相同。他在声韵考中说:“古人用韵,未有平上去入之限,四声通为一音,故帝舜歌以熙喜起韵,而三百篇通用平上去及通用去入者甚多,各如其本音读之,自成歌乐。”以这些话来看,也不过是说古人用韵较宽,不必都是四声分押,并不是说上古没有四声的分别。段玉裁在全面考察先秦韵文的根底上,明确提出了“古无去声说”。他在六书音均表古四声说中说:“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
5、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声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备,而与古不侔。有古平而今仄者,有古上入而今去者。细意搜寻,随在可得其条理。今学者读三百篇诸书,以今韵四声律古人,陆德明、吴棫皆指为协句,顾炎武之书亦云平仄通押,去入通押,而不知古四声不同今,犹古本音局部异今也。明乎古本音不同今韵,又何惑乎古四声不同今韵哉?如戒之音亟,庆之音羌,享饗之音香,至之音质,学者可以类求矣。”在段玉裁之前,还没有一个古音学家明确表示过上古声调不同于传统的“平、上、去、入”四声的,单纯地用今音去套古音,自然就会错解上古声调。段玉裁“古无去声说”的意义就在于,他能够用开展变化的历史的观点去看待上古的声调。段
6、玉裁的“古无去声说”反映了清人对上古声调的认识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段玉裁“古无去声说”不同,孔广森提出“古无入声”说。认为韵书的入声字在上古都读去声。他在诗声类中说:“盖入声创自江左,非中原旧读。”在卷八之部后又说:“案周京之初,陈风制雅,吴越方言未入于中国,其人皆江北人唇吻,略与中原音韵相似,故诗有三声,而无入声,今人入声于古皆去声也。”他对上古声调只有平上去而无入的认识,一是宥于他的方音,以今律古;二是欲求阴声韵与阳声韵的一致,以符合其阴阳对转理论,但实际上是犯了颠倒语言事实的错误。王念孙、江有诰在一开始都赞同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后来经反复研究,都主张古有平、上、去、入四声。王念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古 声调 研究 综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