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夜》中人情与人性的双语起伏说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寒夜》中人情与人性的双语起伏说起.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寒夜中人情与人性的双语起伏说起近几年,关于寒夜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视角如文化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精神分析法、症候式批评等等。本文在综览这些新颖的解读视角的根底上,立足于社会文化思想层面,从分析作品中人情与人性的双语起伏着手,追溯了二者起伏的根源,依据其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比较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和五四新文化在社会开展进程中的碰撞和互文,并对之进行了深层的理性思考,以期挖掘出寒夜中一直被评论界所无视和遮蔽的现代性意义。一、人情与人性起伏的根源从文化视角探求巴金寒夜的文化意识、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代表性的文章诸如王兆胜的寡妇道德与传统文化兼论寒夜爱情悲剧根源、江倩的论寒夜中
2、婆媳关系的描写及其社会文化内涵、马怀强的寒夜人物的性格缺陷与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肖向明的突围与突围之后论觉新、汪文宣的文化血缘关系等等。马怀强在其文章中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寒夜中家庭悲剧的成因,认为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所受的教育、生活经历虽不尽相同,但他们的思想深处都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造成人物性格上的缺陷,而这种性格上的缺陷与黑暗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不可防止地造成悲剧性结果。笔者认为,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来解释人物性格上的缺陷,首先要厘清的就是传统文化中人情与人性的双语起伏问题。首先,这里所说的双语就是人情情结与人性情结这两种话语。众所周知,封建统治者为了政治统治的稳定,在思
3、想文化领域内制定一套了周全严密的理论体系。这就形成了具有家国同构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以儒家伦理为观念架构,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社会依托,制定了予以传统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的道德抉择以导向性作用的宗法伦理体系。这套缜密体系的形象表达就是层层相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等文化概念,与之相适应的传统的家庭伦理文化也有明确的规定。父权家长制使中国的家庭呈现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格局,男尊女卑、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嫡庶长幼有序,尤其是对女性进行了克己复礼、存天理灭人性的严密残酷的礼仪标准,如三从、四德等,这样就把男女的尊卑定位于男主外,女主内,女性自觉置诸内的伦理位置而不能越雷池半步。这些泯灭了
4、个人主体性的教化就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人情文化,或者也可以叫做农民文化。它的特点是人情膨胀,人性萎缩。人情膨胀反映了宗法共同体对人的保护,人性萎缩那么反映了宗法共同体对人的束缚。何思玉:郭沫假设几部历史剧中的婢女意识金苹果的千古难题的现代解读这种文化以凸显人情束缚人性的形式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际之间的和谐。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矛盾形态根本上是人情与人性的消长起伏,而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成了两者消长的载体。寒夜中人情与人性的此消彼长主要表达汪母和曾树生的身上。二、人情与人性起伏的表现根据汪母和曾树生的生活经历及其文化背景会更清晰的看到这点。日本学者河村昌子在民国时期的女子教
5、育状况与巴金的寒夜文中从教育情况入手,通过考察晚清以及民国时期中国女子的教育状况,据文本提供的时间推测出汪母是晚清出生的家庭妇女,汪母上学所学的内容是礼教中的妇德。至此,笔者认为,称为才女的汪母实际上就是受父权制传统文化毒害极深、稔熟传统文化并对之极为崇拜的朝拜者。这样以来我们就不难理解其在曾树生人性膨胀时以传统文化的执行者身份对之进行束缚和标准了。文章还考察出,曾树生所上的大学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后的女子高等教育学校,它要求男女平权、经济独立、自由结婚、自由生活。故而曾树生是五四新文化的产儿。这样看来,汪母和曾树生代表了两套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她们分别身处两个极端。我们在这里可以借用西方
6、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中对文本妇女形象天使型和妖妇型的二元划分法来分析二人。天使这一个概念原出于基督教,本来指的是上帝的使者,是一个纯洁美好的但只具有辅助性特征的角色。在传统文学叙事中,天使型的女性指的是那些完全把男性对女性的道德标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标准,泯灭了女性自我主体性的女性形象,其原那么是恪守妇道,无条件服从和奉献,中国外乡与此概念可以对应的是以三从四德为自身行为标准的贤妻良母。妖妇的形象那么与天使形象那么完全相反,她们是不肯顺从、不愿放弃自私、不恪守妇道的女人,其自私就是不愿放弃自己的自由意志,注重自我生命力价值和创造力的表现。而寒夜与传统文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历代文学涉及男女两性的文
7、学故事中往往是男强女弱,而寒夜中这种固定的角色特点被颠覆了:汪文宣懦弱多病、瞻前顾后;曾树生却成为不再依附于男人的独立女性而我行我素,她追求经济独立,尽管夹杂有个人的私念但毅然于困境中担起生活重任的阳刚之举使之充满了倜傥的丈夫气,最终勇敢地离开了沉闷而窒息的家庭,去寻找一种未必光明却是全新的生活。这与耳濡目染的是传统礼教、思想保守的汪母是格格不入的。这样一来,天使的汪母和妖妇的曾树生在文化心理上的冲突和矛盾就可想而知。这些冲突和矛盾在文本中的突出表现就是媳妇曾树生看不起婆婆的学问,而汪母对不理解她的价值的儿媳妇咬牙切齿,表示不满。而代表着父权的汪母那么时常以封建伦理纲常去要求受过新式教育的媳妇
8、,摆出婆婆的架子凌驾于媳妇之上。她希望媳妇像自己年轻时一样不打扮、不交际、不张狂老老实实地孝敬长辈、相夫教子。她以为媳妇不是拿花轿明媒正娶过来,因此不配与她相比。故而她除了骂曾树生是姘头、花瓶之外,还怂恿儿子把曾树生赶走,这样的旧式家长制的做法我们可以称之为专制,而这种专制的内核就是对蓬勃着个人欲望、喷发着生命体热情的曾树生的刻毒仇视,支撑其刻毒仇视的思想后盾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将女性视为非人的男权思想。这种行为本身表达了宗法共同体的人情文化对膨胀人性的抑制和约束。然而,值得回味的是,从传统文化中走过,受过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浸染的人性极度膨胀的曾树生在寻求个人独立的生命价值和欲望追求的时候,
9、在其充满了个体生命狂欢欲望的酒神精神中又承担了太多传统人情文化的负累而不时陷入矛盾自责的深渊,如她到兰州后给汪文宣写的分手信:我对你没有好处,我不是一个贤妻良母,这些年来,我确实有对不住你,对不住小宣的地方,我不配做你的妻子,同他的母亲可见,曾树生潜意识中从没有忘记以传统女性在生活中应该担任的角色来标准自己。在寒夜的结尾曾树生又从兰州回来寻找丈夫和儿子的举动中也有此表达,这个举动固然有其责任感和留恋情的成分在内。但笔者认为这更多的是表达了曾树生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认同,带有对自己贤妻良母性别伦理期待的不贤、不良的道德忏悔,这可以从曾树生听到汪文宣死讯时的反响可窥一斑,她感到一阵剧烈的
10、心痛,她懊悔,她真想立刻就到他的墓地去,树生一边听,一边咬嘴唇。她的鼻头酸痛,悔恨的情感扭绞着她的心,太迟了,太迟了。她为了自己的幸福,却帮助毁了别一个人的巴金,寒夜,还有从其听到邻居婴儿的哭声时的反响亦可见之,可是现在她的小宣又在哪儿呢?那个孩子,他并不依恋她,她也没有对他充分地表示过母爱。她忽略了他。现在她要永远失掉他了。她就只有这么一个孩于啊!巴金,寒夜以上分析说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长期渗透已经使之成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图式沉淀在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借助偶然或必然的机缘得以显现以到达抑制人性的目的。无独有偶,作家描写汪文宣在经济上道德上拴不住曾树生时,他跟他母亲一样,竟怀恋起旧式婚姻
11、来,懊悔自己当初轻易丢掉了这个唯一可以用来对付妻子的武器。陈思和,李辉巴金论稿同样受过五四新文化教育的汪文宣竟然想到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来拴住充满生命活力的曾树生。三、人情与人性双语起伏带来的文化反思文天行在历史在这里闪光抗战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说,爱的哲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儒家提倡仁者爱人,墨家提倡兼爱非攻,道家主张善行悲行,佛家崇尚普度众生,说法不一,但核心都是一个爱字。儒家提倡爱的哲学的主要依据是性本善。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亦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可见,儒家伦理所构建的女性人格的最高理想除了贤惠、知书达礼之外,仁爱思想也是构建女性人格的核心内容。这种仁的涵
12、义主要包括情感上的爱和同情心。这种强调仁爱的中国传统文化,循着仁爱思想开展起来的是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即和谐的价值观,它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这种强烈的和谐意识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开展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成为是中华民族的突出特征,到了民族救亡时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大义的鲜明表达。尤其是这种以和和群为本位的传统文化积淀深深的沉积在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深处,红高粱中土匪司令余占鳌的抗日就鲜明的说明了此点。再看寒夜中的汪母。汪母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极其谙熟和崇拜的旧式才女,这种仁爱、和与群的思想对其的渗透和教化应该是极其深入的,受过教育、谨尊妇德、充满仁爱、注重
13、和与群的女子才是民国那个时代的才女。而身兼慈母和严父二职的汪母并没有实现她在读者心目中的性别和角色期待。这主要表现在她对儿媳曾树生和家庭的态度上。上文已经提及,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汪母和曾树生在家里是水火不相容的汪母多年寡居的病态性心理和性意识的潜隐是形成对儿子的大爱和对儿媳的大恨的因素之一,此处不做赘言,可参照王兆胜寡妇道德与传统文化兼论寒夜爱情部悲剧根源,作为宗法共同体人情文化代言人的汪母对受过五四新式教育的新派儿媳是切齿不满的,除了对其不时进行伦理纲常的说教外,还经常以你不过是我儿子的姘头、花瓶等刻毒的语言对曾树生进行人身攻击和语言伤害,丝毫爱惜不到曾树生一定程度上是为养家糊口而
14、不得不去做花瓶的,这在潜意识深处是在展现她心中的创伤和比她更强、活得更滋润的媳妇的妒恨武汉大学教授陈国恩组织讨论启蒙神话、命运悖论与现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关于伤逝与寒夜的笔谈,这显示了具有仁爱的汪母身上的非仁爱性。笔者认为,在对待其儿子汪文宣的态度上,也显示了汪母仁爱的伪善性,她知道儿子离不开曾树生并深爱着曾树生,仍然肆意的谩骂诋毁着曾树生,只顾泄一私之愤而丝毫不理解儿子的心情,无形地扮演了嘲弄、践踏儿子的情感和幸福的刽子手,可以说汪文宣的死汪母要负相当大的责任。作为父的角色扮演者,应该在家国飘摇的时候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即倒,以和与群的思想投射来保全家的完整性,但汪母不然,处处在儿子面前编派媳
15、妇,甚至要儿子赶走曾树生,而完全不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应该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度难关,最终赶走了儿媳,加剧了儿子的死亡,酿成了悲剧。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寒夜决不仅仅是一部人物命运的悲剧、社会时代的悲剧、人性畸变的悲剧,更确切的说是一部文化传统的悲剧,它反思了几千年的深层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在家国危亡的时刻,积极昂扬的精神传承为何撤退到隐形的边缘地带而消极低徊的精神负累反而占据了显形的中心位置,这值得学界同仁深思。文本中这样说,曾树生为重视学校质量,执著地让儿子汪小宣上学费比公立学校贵的私立中学,这符合曾树生所受的教育内涵。但笔者认为,曾树生教育儿子的理念与其说是符合了她自己的价值观念标准,毋宁
16、说是符合了五四时期塑造全新人性的人的观念,而五四新文化传统形成的急躁性和粗糙性就决定了这种全新人性的塑造标准先天地带有某种未完成性,如带着严肃表情、和他的小孩脸庞不相称的苍白脸色的小宣巴金寒夜这样一个忧郁、沉默、不关心父亲、不关心母亲的老成的少年,更有力的证明了五四新文化某方面的缺乏和缺陷。因此,笔者认为,小说结尾处,她需要温暖不能仅仅理解为巴金对曾树生的同情,把它理解为对曾树生进行精神上的指引和关心要比简单的人道主义同情更能揭示作品的深刻内涵。综上所述,本文在追溯人情与人性双语起伏的根源的基点上,分析了寒夜中汪母与曾树生矛盾与冲突的种种表现,从作家对以汪母为代表的封建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对以曾
17、树生为代表的现代民主的新思想给予局部肯定的不同态度中,反思了寒夜中一直被遮蔽的现代性意义并得出了何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因素和五四新文化的不彻底性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呈现出碰撞与互文的奇怪现象这一结论,以期学界能进行深层挖掘。参考文献:1王兆胜1990,(2)寡妇道德与传统文化兼论寒夜爱情悲剧根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江倩2003,(3)论寒夜中婆媳关系的描写及其社会文化内涵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马怀强2022,(3)寒夜人物的性格缺陷与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4肖向明2022,(3)突围与突围之后论觉新、汪文宣的文化血缘关系J求索5巴金1983寒夜M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6刘慧英1992,(3)重重篇樊中的女性困境以女权批评解读巴金的寒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7张沂南1998,(2)论女性自我生命的选择也谈寒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8蓝棣之1998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9河村昌子2002,(2)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状况与巴金的寒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0陈思和1991巴金研究的回忆与瞻望天津教育出版社11陈思和.1986巴金巴金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2陈思和1992.人格的开展:巴金传上海人民出版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