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下的偶遇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下的偶遇与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下的偶遇与反思关键词:墙辩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反思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笔者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在引入课堂辩论“激活”和“解放”学生方面做了积极尝试,但在实施过程中并不顺利,过程如下:一、辩论带来的为难教学必修I辛亥革命时,针对本课的重点“评价辛亥革命”和难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我设计了一场辩题为“辛亥革命成功了吗?”的课堂辩论,到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为此,我提前一周向学生通报了这个方案,并要求学生积极准备。学生听后热情很高,
2、这使我感到非常兴奋。但当一切到来时,带来的却是一系列为难:一课前组织和准备太草率。表现在分组不够细致,辩手的产生过于随意,致使大局部学生都感觉与己无关;二过高估计学生的兴趣和学识。由于学生不知道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不知道要准备哪些材料,不可能提出对己方有利的辩论,冷场、失败就不可防止,最终在为难的总结中收场。二、修正带来的困惑一修正痛定思痛,针对以上问题,课后我立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并对这一辩题进行了重新设计和修正:1.针对辩题,我先组织分析,指出落脚点是成功与否,并提供“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与否的标准”和有关辩论的一段视频,进行指导。2.针对学生无序准备这一现象,我先
3、根据座位把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后又指定学习委员和历史课代表分别为两组组长,安排他们负责每个大组辩手的选定要求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尽量选定那些比较活泼开朗健谈的学生,然后上报,由教师对选定的辩手进行相应的指导。二修正后的困惑修正后,继续在其他班级进行,其中有一个班虽然也有一些问题,但根本还算成功,另两个班还是失败,主要问题如下:1.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高,除辩手以外的学生对辩论缺乏准备;冷眼看笑话的多,真正关注内容的少;缺乏有说服力的材料,不能做到史论结合等。2.没有突出“辩”字,只是一味地“陈述”观点,照本宣科,或只是简单地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3.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有待提高。4.受教材局限,对
4、辛亥革命了解不够全面。三、创新带来的喜悦面对这样的结果,怎么办?处于为难和困惑中的我继续探索着。课后我翻看了局部学生上交的小卡片,并找了局部学生聊天,谈到这次辩论,发现了一系列问题:1.局部学生不是没有准备,而是准备得非常充分,但由于性格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原因而没有展示出来。2.双方的一辩、二辩、三辩等还是局限于几个人,不能真正面对每一位学生。怎样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呢?桌上杂乱无章的小卡片给了我一丝灵感:能否通过卡片展示这一方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呢?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把班级后面的“学习园地”改造成“辩论天地”,同时为了能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我又对原来的分组进行了改造,在原来两大组的根底上
5、划分了假设干个小组前后位4人一组,便于合作,小组长上承大组长分工,下督组员查阅和合作,而大组长除针对对方辩手的观点合理分工外,还对各个小组的“辩驳”进行整合,并张贴在墙上附上某小组名称。此举措根本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小组长的积极性,同时很好地协调了同学间、小组间的合作关系,解决课后时间紧等问题。我针对墙上的局部辩论提出一些质疑,积极融入到学生中,使“墙辩”的效果更加显著。下面是局部“墙辩”内容与学生交流整理:同学1:我方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可以说根本实现了三民主义的目标。同学2:我方认
6、为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挽救民族危亡,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的道路。尽管辛亥革命赶跑了清朝皇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没有改变,所以说它是失败的。交流问:你知道三民主义目标是什么吗?同学1答:不大清楚,之前网上查了一下,也不是很了解,大概就是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呗!问:你后面为什么要加上“根本实现了三民主义的目标”呢?同学1答:这样更能说明其是成功的。问: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同学2答:就是一半一半,什么都有,不独立不自由,如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同学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尽管后面出现了一些反复和妥协,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公布,
7、让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权利,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布的法令和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开展,引起了中国社会风气的变化,这都说明了它是成功的。同学4: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上台、责任内阁制遭到破坏、帝制复辟等现象都说明辛亥革命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只不过是一块“空招牌”,即使在社会风气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也是局部现象,广阔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都说明它是失败的。交流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公布有什么历史意义?同学3答: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问:社会风气变化与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同学3答:旧的封建礼仪和迷信活动与资产阶级共和国格格不入,新的政权的建立和稳固的过
8、程就是逐渐改变旧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的过程。问:什么叫“空招牌”?同学4答:单单有外面的框框,实际上里面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问:当时广阔农村的社会风气为什么变化不大?同学4答复:农村愚昧、迷信、落后、封闭等,如童养媳、贞节牌坊、殉葬等,再加上辛亥革命影响的范围不大等。说明这两位同学都针对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风气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特别是同学4,在透过表象看到社会风气变化不大原因的同时,还批驳了同学3。他们对这局部内容的了解,为以后必修二的相关局部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根底。随着时间的推移,园地上的卡片越来越多,“辩”的气氛越来越浓,有些还根据对方的观点有针对性地批驳虽然有的班级课堂上辩论过,但
9、是“墙辩”依旧火爆,特别是课堂辩论效果不大好的班级,效果更显著,根本到达了课前所设定的目标。两周后,我对各班的这次“墙辩”进行了汇总,并利用课堂局部时间进行了总结,以公告的形式表扬了假设干小组及成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材料处理能力,提高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以至有的班级学生推举课代表询问何时再进行类似的辩论。四、问题反思新课程改革不仅解放了学生手脚,而且解放了教师手脚。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教学创新中,但创新并不是想当然,更不能异想天开,应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所以,教师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方面:一开设的活动是不是与教学重难点相吻合,是不是真的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拓展学生、培养学生能力,要坚决杜绝各种“花架子”。二当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时,要积极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需求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三任何都有很多环节和不确定的因素,我们课前要精心设计和准备,积极思考,勇于创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活动的有效开展。四衡量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应以绝大多数甚至是每一个学生为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实现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开展的目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