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第一章-什么是美课件.ppt





《美学原理第一章-什么是美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原理第一章-什么是美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美学原理美学原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第一章第一章 美是什么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美”的讨论的讨论二、二、20世纪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的讨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美”五、美在意象五、美在意象六、意象的分析六、意象的分析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一、柏拉图开始对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美”的讨论的讨论
2、大希庇阿斯篇大希庇阿斯篇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美本身美本身”分开:分开:“什么东西是美的什么东西是美的”vs vs “美是什么美是什么”“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事物成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物,还是一门学问。动物,还是一门学问。”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说明美的本质: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说明美的本质: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3、美是和谐“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形式的关系结构(秩序、匀称、明确):形式的关系结构(秩序、匀称、明确)博克博克: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光滑、各部分见出变: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说明美的本质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说明美的本质:1.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
4、本质。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本质。柏拉图柏拉图:美是理念:美是理念黑格尔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从观赏者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从观赏者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休谟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找美,无论用感官还是用数学推理在这圆的一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找美,无论用感官还是用数学推理在这圆的一切属性上去找美,你都是白费气力。切属性上去找美,你都是白费气力。”评论评论:以上对美的本质的两类的看法的共同点
5、是主客以上对美的本质的两类的看法的共同点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二分的思维模式:把主体和客体分成两个互相外在的东西,然后把主体和客体分成两个互相外在的东西,然后以客观的态度对对象(这对象也可能是主体)以客观的态度对对象(这对象也可能是主体)进行外在的描述性观测和研究。进行外在的描述性观测和研究。20世纪西方美学思维模式的转变世纪西方美学思维模式的转变主客二分:主客二分:“主体主体客体客体”的认识的认识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人人世界世界”的体验的体验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萨特海德格尔,萨特思维模式的转变对美学研究意义:思维模式的转变对美学研究意义: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对美的本质的研究 对审美活
6、动的研究对审美活动的研究李泽厚对此问题的表述“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问题。”(论美感、美和艺术兼论朱光潜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我们和朱光潜的美学观的争论,过去是现在也依然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在心还是在物?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美决定美感?”(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客观派”与“主观派”(一)(一)蔡仪:美是蔡仪:美是客观的客观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二)(二)吕荧、高尔太:美是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主观的吕荧:吕荧:“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美是物在人主观中
7、的反映,是一种观念。”高尔太:高尔太:“美底本质,就是自然之人化。美底本质,就是自然之人化。”“在感觉过程中人化的对象是美的对象。在感觉过程中人化的对象是美的对象。”高尔太:论美“对于那些远离家园的人们,杜鹃的啼血往往带有特别的魅力。对于那些远离家园的人们,杜鹃的啼血往往带有特别的魅力。一叫一回肠一断一叫一回肠一断,一闻一叹一沾衣一闻一叹一沾衣。因为这种悲哀的声。因为这种悲哀的声音音,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其所以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其所以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是因为它是因为它通过主体的心理感受(例如移情通过主体的心理感受(例如移情,或者自由联想或者自由联想)被人化了。)被人化了。
8、如果不被人化如果不被人化,它不会感动听者。它不会感动听者。”“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但是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但是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美和美感,实际上是一个东西。美和美感,实际上是一个东西。”“超美感的美是不存在的。超美感的美是不存在的。”“美产生于美感,产生以后,就立刻溶解在美感之中,扩大和丰美产生于美感,产生以后,就立刻溶解在美感之中,扩大和丰富了美感。富了美感。”(三)李泽厚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李泽厚:李泽厚: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
9、忽略了美的客观性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观性 (四)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物物”(“物甲物甲”)vs“物的形象物的形象”(“物乙物乙”)“物本身的模样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物的形象是物本身的模样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物的形象是美美这一属性的本体,是艺术形态的东西。这一属性的本体,是艺术形态的东西。”(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美在意象”“对于对于主观主观的恐惧的恐惧”李泽厚李泽厚:“不在心,就在物,不在物,就在心,美是不在心,就在物,不在物,就在心,美
10、是主观的便不是客观的,是客观的就不是主观的,这里主观的便不是客观的,是客观的就不是主观的,这里没有中间的路,这里不能有任何的妥协、动摇,或没有中间的路,这里不能有任何的妥协、动摇,或折中调和折中调和,任何中间的路或动摇调和必然导致唯,任何中间的路或动摇调和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心主义。”(论美感、美和艺术兼论朱光潜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朱光潜朱光潜:“对主观存在着迷信式的畏惧,把客观绝对对主观存在着迷信式的畏惧,把客观绝对化起来,作一些老鼠钻牛角式的烦琐的推论化起来,作一些老鼠钻牛角式的烦琐的推论”,从而,从而把美学研究引进了把美学研究引进了“死胡同死胡同”。(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对五十年代美学
11、大讨论的重新审视对五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重新审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五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重新审视: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重新审视:1,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的思维模式,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的思维模式2,照搬哲学领域的唯物论唯心论的斗争思路,照搬哲学领域的唯物论唯心论的斗争思路反思的结果:反思的结果:转向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当代美学的沟通转向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当代美学的沟通。对柳宗元对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解读的解读(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
12、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性。(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三)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三)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萨特:萨特:为什么写作?为什么写作?与柳宗元的话意思与柳宗元的话意思颇为相近颇为相近我们的每一种感觉都伴随着意识活动,即意识到人的存在是我们的每一种感觉都伴随着意识活动,即意识到人的存在是“
13、起揭示作用的起揭示作用的”,就是说由于人的存在,才,就是说由于人的存在,才“有有”万物的万物的 存存在,或者说人是万物借以显示自己的手段;由于我们存在于世在,或者说人是万物借以显示自己的手段;由于我们存在于世界之上,于是便产生了繁复的关系,是我们使这一棵树与这一界之上,于是便产生了繁复的关系,是我们使这一棵树与这一角天空发生关联;多亏我们,这颗灭寂了几千年的星,这一弯角天空发生关联;多亏我们,这颗灭寂了几千年的星,这一弯新月和这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个统一的风景中显示出来;是新月和这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个统一的风景中显示出来;是我们的汽车和我们的飞机的速度把地球的庞大体积组织起来;我们的汽车和我
14、们的飞机的速度把地球的庞大体积组织起来;我们每有所举动,世界便被披示出一种新的面貌。我们每有所举动,世界便被披示出一种新的面貌。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见证者,停滞在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状态之中。至少它将停滞在那里;没有那么疯永恒的默默无闻状态之中。至少它将停滞在那里;没有那么疯狂的人相信它将要消失。将要消失的是我们自己,而大地将停狂的人相信它将要消失。将要消失的是我们自己,而大地将停留在麻痹状态中直到有另一个意识来唤醒它。留在麻痹状态中直到有另一个意识来唤醒它。(一)美带有创造性(一)美带有创造性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
15、作品。(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的星都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象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这形象是“见”的活动所赐予那七颗乱点的。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朱光朱光潜潜)天鹅堡、巴黎圣母院天鹅堡、巴黎圣母院(三)美带有历史性(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
16、性。方面又有差异性。丰颊肥体之美丰颊肥体之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以以嘴嘴唇唇宽宽大大为为美美的的巴巴西西苏苏雅雅人人以以繁繁缛缛为为美美的的服服装装布布歇歇尔尔:篷篷巴巴杜杜夫夫人人四四 中国传统美学的观点中国传统美学的观点: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美”“美美”的主观性的问题,的主观性的问题,涉及对涉及对“自我自我”的看法问题。的看法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对实体性的心的本体的消解中国古代思想对实体性的心的本体的消解慧能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本清净,何处染尘埃?青原惟信:青原惟信: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
17、山是山,见水是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马祖道一:马祖道一: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唐代画家张璪:唐代画家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宗白华宗白华:“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中国宋
18、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合一。”五五 美在意象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方士庶)(方士庶)“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恽南田)(恽南田)“意象意象意象意象”的概念的概念的概念的概念:源头:源头:易传易传:“立象以尽意立象以尽意”最一般的规定:最一般的规定:“情景交
19、融情景交融”王夫之:情与景的关系王夫之: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朱光潜、宗白华:情与景的关系朱光潜、宗白华:情与景的关系“比如欣赏自然风景,就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比如欣赏自
20、然风景,就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就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就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说的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说的“即景生情,即景生情,因情生景因情生景”。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是诗
21、的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情趣”(feeling)和)和“意象意象”(image)两个要素。)两个要素。“情趣情趣”简称简称“情情”,“意象意象”即是即是“景景”。”(朱光潜朱光潜:诗论诗论)“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学 原理 第一章 什么是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