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1游褒禅山记获奖公开课优质课件.ppt





《高中语文11游褒禅山记获奖公开课优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11游褒禅山记获奖公开课优质课件.ppt(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单元 万物静观皆自得学法提示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诵读能在感知用词、声音、韵律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及感悟。诵读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语),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2.圈点法。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不然,遇古奥之句,不免上字下读,而下字上读”一是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3.推测法。哥德曼认为,阅读过程并非一个精确知觉的过程和系列加
2、工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和预期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语言心理学的猜测游戏。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后,碰到难理解的词句时,可结合所学知识大胆推测,在小心求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词句在文中的含义。11游褒禅山记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王安石34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在变法中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
3、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以视为是这一观点的发展。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1.注字音 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2.解多义 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3.辨活用 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4.分古今 5.明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3)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倒装句,介词短语后置)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6.积名句(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
4、无不在也。(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4)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目标一】领会文中包含的作者思想观点1.课文第二段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是哪一部分?为什么?提示:课文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着重写后洞与前洞的不同及游后洞的见闻是为后文前景喻理提供依据。2.如何评价作者在第三段中所说的道理?提示:
5、(1)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到达。(2)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作用,强调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3)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目标二】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1.
6、作者为什么要写“仆道”石碑上文字“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提示: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说明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也为后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提供事实根据。2.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1)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2)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对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3)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
7、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3.这是一篇游记,所写的东西有很多,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的?提示: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及“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都紧扣文章的主要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
8、游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1.本文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半途而废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的道理。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有人认为,这是作者的一处“闲笔”,可以删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提示: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2.文章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11 游褒禅山记 获奖 公开 优质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