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方法.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方法.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方法摘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初中生物课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所涉及的生物科学发现史,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生物科学;科学探究;观察;实验;比较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对于学生了解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世界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生物科学的发现史,可以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下面通过教材中的几个科学发现实例,来看其中所包含的科学研究方法。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探究方法:19世纪30年代两位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主要观点是:
2、动物、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能够产生新的细胞。恩格斯将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1938年,施莱登发表了植物发生论,在此文中他引用了布朗关于细胞核是细胞的组成部分的觀点。施莱登通过对早期花粉细胞、胚珠和柱头组织细胞中都有细胞核,他进一步研究了细胞核在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认识到细胞核对细胞的形成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概括,提出了植物细胞学说。施旺读了之后感叹到:“我被震撼了!”1839年施旺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就包含在这些著作中。二、光合作用的
3、发现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探究方法:17世纪,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通过著名的柳树实验,认为水是植物构建自身的主要物质;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明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更新空气;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1846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物中有淀粉;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到数位科学家近2个世纪的探索,我们不仅要从中学到知识,还要体会到科学探索的不易。其中的五个经典实验凸显了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利用 生物科学 发现 培养 学生 科学 探究 方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