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藏海史料解读与求真求实.docx
《滴水藏海史料解读与求真求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滴水藏海史料解读与求真求实.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滴水藏海史料解读与求真求实1风起清萍而且,这一争论又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历时性特点使得它呈现线性发展,历史可能会“断裂”,但绝不会停止。中华帝国晚期主流文化并未因人为的“划段”而终止,反而越过了时间限制涌入到近代史的舞台上。在帝国晚期的学术探讨上,“汉宋之争”显然占据主要位置,并且在近代中国以不一样的面貌呈现。因此,近代中国的学术之争十分复杂,既有中学内部之争与中西学之争,更有后来十分激烈的西学之争。不仅现实在影响历史,历史也在影响历史,多样的学术探讨使得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面貌越发错综复杂。2一言千面关于这一问题,罗志田的论述极具启发意义。他通过“证与疏”两个面相的探讨“史
2、学即史料学”,认为傅斯年“疏通致远”的取向与陈寅恪的观点相当接近。表面上傅斯年提出的“史学即史料学”在两个面向的解读下,偏重于“证而不疏”,事实上傅斯年的“史学即史料学”包含两个时段:“证而不疏”与“疏而不证”。两个时段承前启后,互为因果,如果只是侧重单独一面,则会对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的片面解读。罗氏调和“证与疏”是颇具温情的,“证而不疏”与“疏而不证”都不是最好选择,两者之间或许可以做到调和。这也符合晚清“汉宋调和”的历史潮流,陈醴与张之洞都在晚清践行“汉宋会通”的原则。这种趋向使得民国的学人对“证与疏”倾向于调和而非撕裂,尊重经典与阐幽发微并行不悖。“有凭借的想象”或许是对“证而不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滴水 史料 解读 求真 求实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