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的本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诗歌的本质.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诗歌的本质摘要:本文从我国古代诗经和有关朝代的著名诗人和诗篇入手,以文学理论批评的角度,深刻而细致地阐释了诗歌的一些基本理论:感情论、自然论、风骨论、滋味论。钟嵘诗品是唐宋以后千余年的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开山鼻祖。关键词:诗经诗品“思深而意远”开山鼻祖一、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诗经中有些战争诗,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诗经中的徭役诗,表现了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与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钟嵘强调诗歌是体现了人的性灵,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物之感人”,感物起情“。他在诗品中特别强调要抒发“怨”,大多是封建社会中遭受迫害,或理想抱负不得实现,因而激发出来的对
2、黑暗现实之不满。二、诗歌的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李白诗歌的美是各样的,有大气磅礴、雄奇浪漫的壮美风格,如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游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李白式的抒情,似暴风急雨,骤起骤落,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把一个水、月、白云连成一体的琉璃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产生
3、的奇妙想象,写得那样明净秀美,如入神仙境界。无论写景言情,都具有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三、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幹、应场、刘桢)等人诗人的骏爽刚健风格。这一时期的诗歌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如曹操的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曹丕的燕歌行写出了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曹植前期的白马篇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后期的诗歌主要表达了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如野田黄雀
4、行表达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曹植的诗确如钟嵘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曹植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人给予他极高的评价。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建安七子之一刘桢在赠从弟中所表现的对坚持崇高理想、刚正不阿的节操之歌颂,获得了钟嵘“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评价。“建安风骨”集中表现了钟嵘的诗歌创作美学理想。四、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所谓美感就是指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
5、赏与评价。钟嵘认为运用赋、比、兴的方法,能使诗歌产生令人品味无穷的滋味。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作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钟嵘认为必须综合运用兴、比、赋三种创作方法,而不能只偏于一种。若只用比兴、作品又会过于深奥隐晦,“患在意深”。值得注意的是,钟嵘把赋、比、兴的次序倒了过来,他将“兴”放在第一位,改为兴、比、赋,这是有其深意的。因为“兴”是突出地表现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他将“兴”解释为“文已尽而意有余”,将“比”解释为“因物喻志”,将“赋”解释为直书其事,寓言写物“,注意到了诗歌抒情意志,假物取象,滋味无穷的审美特征。可见,美感是不能够离开理性思维的,只是这种理性思维蕴含于感性之中罢了。如“象外之旨”,“韵外之致”,“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都反复深入思考,推敲,比较,然后才能有无穷的趣味体验与审美享受。钟嵘诗品是一部论诗的著作,不但对后代诗歌的批评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作为一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诗话,根据其阐发的基本文学思想可以作为评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