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怎么样成书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是怎么样成书的.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经是怎么样成书的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主要的有以下三种:王官采诗说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另外在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闲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当时的采诗官被称为行人(见于左传)。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公卿献诗说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
2、曚诵。孔子删诗说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折叠流传过程到春秋,流传下来的诗,据说有三千多首,后来只剩下三百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丘、由仪),后来为了方便,就称它诗三
3、百。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现在只剩外传十卷。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至于现在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陈俊英的诗经释注。诗经的创作背景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
4、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史记货殖列传)。由此可知,周代已是一个农业社会。这里所讲的虞夏之贡虽不可信,但周代的祖居之地宜于农业却是实情。这从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来看,周族确是靠着农业而兴盛发展起来的。豳风七月则完整地叙述出一年之中的农事活动与当时社会的等级压迫关系。另外,在诗经中的南山、楚茨、大田、丰年、良耜以及周书内的金滕、梓材、康诰、洛诰、无逸等篇中,都有农事的记载。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
5、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宗教信仰与社会政治融为一体。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许多祭祀性颂诗与雅诗的社会基础。宰我曾问孔子何谓鬼神,孔子回答说: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并且进一步解释: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官室,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教民返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礼记祭义篇)以此了解诗经中的颂诗、雅诗,便可以得其要领。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而生活又具有社会历史特征。我们研究诗经,首先要注意产生诗经的历史社会基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