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旅游产业开发与土家族苗族文化的复兴.docx
《湘西旅游产业开发与土家族苗族文化的复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西旅游产业开发与土家族苗族文化的复兴.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湘西旅游产业开发与土家族苗族文化的复兴摘要文章是包括张家界在内的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考察。在湘西的旅游开发中,由于立足于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土家族苗族的文物古迹、语言、建筑、饮食、服饰、节庆、歌舞等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复兴。文中叙论结合,展示了土家族苗族文化在旅游经济中呈现出的风采,并对相关理论问题展开探索。关键词湘西;土家族;苗族;旅游开发;同首文化复兴湘西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区域。因职业的原因,笔者一直关注着湘西的旅游开发,关注着土家族苗族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命运。旅游开发给土家族苗族文化带来的是福还是祸笔者怀着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于2005年12月踏进了神秘
2、的湘西。研究的结果令笔者兴奋不已: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并没有在旅游产业大发展中“迷失”,而是在旅游经济的形成中获得了新生。民族历史文化在旅游开发中长存立足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使凝结、沉淀着民族历史文化的古城、城墙、宫殿、博物馆、碑塔、名人旧居、墓地等,都变成了宝贵的旅游景观,变成了一个民族历史的见证。只要这些人文景观还存在,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就不会被世人遗忘,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因此也在当地的旅游经济中长存。在中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将伴随着长城、北京西安等古城、故宫博物院、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存在而长存。在湘西,苗族土家族历史文化也将伴随着凤凰古城、南长城、苗族土家族博物馆的存在而长存。凤凰古城
3、始建于元代,原称五寨司城、镇竿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将原砖城改为石城。古城面积08平方公里,周长2公里,用当地坚硬的红条石砌成。建有分别位于东、南、西、北的“升恒”、“静澜”、“阜城”、“壁辉”四座城楼和千余个箭垛。城内有箭道坪,城外有大教场和小教场。古城实际上是古代苗疆边寨的一道军事防御体系,是历代封建王朝对苗族征战、压迫和苗族百折不挠反征战、反压迫的历史见证,是在战争的硝烟和斑斑血迹中兴建起来的。连续不断的战争和历次战争之后的建设治理与商业发展造出了凤凰古城,清末在镇压太平军中崛起的竿军及其以后的民国湘军一批批将领成就了凤凰古城,来自南方各地的官员商贾兴旺了凤凰古城,最终是苗族同
4、胞的血汗和智慧铸成了凤凰古城。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沧桑,在凤凰古城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其中既有镇压苗民起义的产物,而更多是苗汉文化交融的结晶,而其根基则仍然是苗族的历史和文化。凤凰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已得到整理、保护和修复的古建筑有天王庙、万寿宫、大成殿、准堤庵、天后宫、朝阳宫、万民塔、古虹桥、古城墙、四门城楼、石板路、杨氏宗祠、田家祠堂;老街深巷有71条,重点保护的名人故居及传统民居120余栋;风景名胜有八角楼、南华山、观景山、沙湾、奇峰寺、沱江吊脚墙、跳岩,等等。古墙、古桥、古街、古宫、古殿、古寺、古祠、古庵、古屋,使凤凰城呈现出一派明清古城风貌。特殊的历史文化使凤凰城孕育出众多英杰,
5、先后在这里涌现出明清时期的4名提督、21名总兵、47名副将;民国时期的7名中将、27名少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批批作家、画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专家、教授等杰出人才。真是人才辈出,灿若群星。其中闻名遐迩的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抗英名将郑国鸿、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教案中维护民族尊严的贵州提督田兴恕、民国初年中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文化名人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他们的故居已成为凤凰古城的主要旅游景点。凤凰古城的居民以苗族为主体,在不同时代纳入了四川、福建、江西等地的汉人。五彩斑斓的苗族服饰,璀璨辉煌的苗族银饰,悦耳欢快的苗族歌舞,酸咸苦辣的苗族饮食,以及楚巫文化、傩戏、阳戏、腊染、纸扎、剪纸、
6、雕刻等民间文化艺术,构成了凤凰古城以苗族文化为主调和多民族文化和谐相处的高雅古朴的民风民俗。如今,凤凰古城已开发成为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而且已成为闻名国内外的旅游品牌,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了凤凰古城能永续利用,当地各级领导机关已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由此可以看到,苗族的历史文化在开发成为旅游产品之后,已变成财富的源泉,受到严格的保护,使之能永续利用,因此将在旅游经济中长存。在湘西,土家族苗族历史文化资源还被搜集整理建成了民族博物馆,因此也获得了新生。一是张家界的秀华山馆即土家族博物馆;二是凤凰县山江苗族博物馆。两个民族博物馆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馆藏文物相当丰富,民族源流、生产工具、山
7、地开发、农商经营、家居建筑、家具服饰、婚丧嫁娶、节庆饮食、歌舞娱乐、文学艺术、风俗信仰,都有实物陈列,把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文化浓缩在一个个展室中,活生生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令笔者感动不已的是,这两个民族博物馆都是由个人办起来的,都是私藏博物馆。博物馆是人们发明的保存和展示人类历史文化的有效办法。采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各类博物馆,将使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得以长期保存、长期展示给后人了解、学习和继承。在湘西旅游产业开发中兴办起来的土家族、苗族博物馆,既是有吸引力的高雅旅游景观,也是使土家族苗族历史文化得以长久保存的人类文明的宝库。民族语言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强化在开发凤凰古城和其他苗族文化旅游资源过程
8、中,为了增强苗族文化特色,展示苗族优秀文化风采,保护民族优秀文化,贯彻落实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级领导机关倡导苗族干部带头“讲苗话、唱苗歌、穿苗装、起苗楼”。由此发端,在湘西苗族同胞中自然形成了一条新的不成文的“习惯法”条款:“苗族同胞之间不讲苗话就是对本民族的背叛!”乍听起来令人惊讶:这是不是太狭隘了但仔细一想,这是理所当然的呀!如果你自认为自己是苗族,你认为苗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你为自己是苗族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你认为苗语是本民族宝贵的文化,讲苗话是一个苗族人的重要标志,那么在使用苗语交流没有障碍的本民族同胞之间,你懂苗语为什么不使用苗族交流笔者不知道有没有苗族同
9、胞自己精通苗语却在本民族同胞间交流时不使用苗语。假设有这种人,就只能有两种解释:一是他的苗族意识淡薄或已消逝;二是他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认为讲苗语“土”,是“下里巴人”,低人一等。“苗族同胞之间不讲苗话就是对本民族的背叛”这条苗族新的“习惯法”条款,正是苗族增强本民族内部凝聚力的有力保障,也是苗族人整体上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充分体现,是苗族这个人们共同体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自然流露。作为一个壮族学者,对比苗族,笔者深感壮族自愧不如。壮族作为中国拥有161788万人口的大民族,壮语现在只作为乡村语言在其聚居区的壮族民间使用。说来可悲,在南宁市区生活的几十万壮族同胞,平时来
10、往都以汉语桂柳话、白话(粤语)或普通话交流,甚至同县、同村的老乡也少讲壮话,壮族家庭中坚持讲壮话的也已不多。在城市生长的新一代壮族成员绝大部分已不会讲壮话。造成壮族语言使用的这种状况当然有其多方面原因,如南路和北路方言差异较多,交流有障碍;在历史上壮族与汉族和平共处多,军事对抗少;在全国统一用汉语汉文作为交流传播工具,而壮族绝大部分同胞已会讲汉语桂柳话、白话和普通话的新历史条件下,推广壮文已困难重重;历史上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当代仍然有其阴影,极少部分壮族同胞担心在公共场合讲壮话低人一等,怕别人瞧不起,等等。壮语的使用远不如苗语的使用,尽管客观原因很多,但反映出壮族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远比苗族淡
11、薄,却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民族共同体,苗族的生命力比壮族旺盛。民族建筑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复兴土家族苗族传统的民族建筑是吊脚楼,属南方族群干栏式建筑风格,全部用木材建造,以小片瓦盖屋顶。在湘西,除了传统的吊脚楼,也还有各种风格的建筑。在古代,已广泛吸收了汉族的建筑风格;在当代,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遍及湘西,变成了主要的建筑形式,吊脚楼已日渐稀少。在旅游业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起来之后,人们幡然悔悟,认识到传统的土家族苗族吊脚楼,是民族建筑艺术的杰作,民族特色鲜明,是吸引游客特别是老外的宝物!因此,吊脚楼在民族旅游开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笔者在湘西的10天考察游览中,随处可见新建的吊脚楼,让人感到
12、吊脚楼正在复兴。在以“石”立市的张家界,人们还是想方设法展示土家族的民族符号,处处可见土家族建筑艺术的杰作吊脚楼。在凤凰古城,则以苗族的吊脚楼作为建筑艺术的基调。特别是沿沱江两岸的苗族吊脚楼建筑群,连接城墙,鳞次栉比,临江排列,延绵数里,雄伟壮观。凤凰古城在旅游开发中不仅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原有的苗族古建筑,还新建了许多苗族吊脚楼,虹桥之上,城墙对岸,古城之中,许多新起的建筑都采用了苗族吊脚楼建筑艺术。凤凰古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首,所展示的建筑风格,就是吸收了汉族建筑艺术成分的苗族建筑艺术。民族服饰文化在旅游开发中走俏如果说,民族意识是民族共同体内在的本质特征,是维系一个民族共同体存在的最后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湘西 旅游 产业 开发 土家族 苗族 文化 复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