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禅宗的关系.docx
《茶道与禅宗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道与禅宗的关系.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茶道与禅宗的关系一、禅宗的环境与茶道的普及其次,茶道的推广得力于禅门僧侣。杜牧的江南春绝句里有句话: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这种兴盛不仅是南朝,北朝也一样,南北朝直至隋唐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期,寺庙林立、僧侣众多。而人们常说: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由于僧人对茶叶的需求,从南北朝开始,茶就通过分布在南北各地的名山胜迹中由僧侣传播开来。中唐之后佛教的八大宗派v中除了禅宗和净土宗外,其他宗派都走向衰微,而那时天下寺院多半都属于禅宗的道场。茶道的初始若以唐代陆羽的茶经为标志的话,从这点来定论茶道的推广得力于禅宗也无不可(因为禅宗的确立也是在唐代)。禅宗特有的山林禅风和自给自足的经济方式,使得
2、禅宗的各大门派兴盛的同时也带动了僧侣对茶道的进一步推广。禅宗从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至六祖慧能一直延续着朴素的山林禅风,这种山林禅风为避免统治者对宗教信仰的干涉,也为修禅打坐提供上佳的环境,通常选择远离城市的山林居住。而这样的环境对于茶叶的培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出家人离开了政府官宦的支持,势必要有自给自足的经济作为保障。出家人由于信仰的限制,还要考虑到经济收入的方式不能与戒律相违背,培植茶叶无疑就成了最好的收入方式之一。僧人所住的环境大多是云雾袅绕之壑谷,或是清泉竹林之山涧,无一不透露着幽雅脱俗之气,这在很多茶诗中就有所表现,如唐朝灵一禅师在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中描写到: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
3、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宋代永颐禅师在食新茶说到:自向山中来,泉石足幽弄饱此岩壑真,清风愿暇送。当然,佛门清静优雅之环境还只是茶道的外在条件,因为真正的茶道还必须具有深邃高远的禅意。二、禅宗的坐禅与茶道的药理关系出家人讲修行,而修行的根本是戒律的秉持,在戒律的基础上出家人的必修功课就是打坐修禅,虽然禅宗里对于禅的表现可以不拘于任何的行式,即所谓的担柴运水皆是道,但也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达到那样的根基,所以禅宗道场还是设有专门供人打坐的禅堂,还必须以打坐的形式来修炼定。佛家旨在净化人们的心灵,而净化的主要形式就是坐禅。早期禅师饮茶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坐禅,据晋书-艺术传的记载,东晋著
4、名僧人单道开于后赵都城邺城昭德寺修行时,精进坐禅,不畏寒暑,经常是昼夜不眠,以饮茶苏解乏。到了唐开元年间,僧人饮茶之风尤盛,在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写到:(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可见喝茶和禅师坐禅不相违背,用佛家的话讲,喝茶反而成了坐禅的法缘vi。在佛教中禅包含两个方面:止与观,止观分别可以对治散乱与昏沉,当内心出现散乱时可以用观呼吸的方法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一点,当内心出现昏沉时又可以修各种观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敏锐起来。心只有具备了集中、敏锐这样的特性,才可能有明心见性vii的机会。我们的心同时受
5、到我们身体的局限,身体的四大不调同样影响到我们坐禅的质量。所以禅宗坐禅注重调心的同时,还要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等。禅师除了严守戒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要注意饮食对身体的影响,而茶的药理性完全符合调节身心的需求,是能帮助禅师培养心性的最佳饮品。三、禅宗的般若思想与茶道的精神茶道虽说始于陆羽茶经的问世,但茶道一词、茶道的观念却是由唐代的皎然禅师提出,在他的一首饮茶诗中就将饮茶分为三种境界: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中第一种境界仅仅是茶的药理性对于身体昏寐所起的作用而言;第二种境界是茶的清神可以起到让人修身养性的功效;而第三种境界则
6、是茶道的最高境界,因为它具有了般若的智慧。何须苦心破烦恼即慧能所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禅宗自五祖门下开出南北两派,南派依神秀禅师主张渐修,北派依慧能禅师主张顿悟。关于南北两派谁属正宗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最终慧能的思想占据了主流。因为南禅顿的思想在修行中的重要性是很突出的,菩萨道的修行有五位之说,从资粮位、加行位到见道位,由见道位开始入修行位至究竟位五种。而顿悟则是每一位超越的关键,如从加行位至见道位须由顿悟来完成,这一顿悟实是由凡夫入圣者之流之关键。修道位至究竟位也同样如此,也是由顿悟最终圆满成就佛果。顿悟其实就是我们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就好比调皮的孩子突然有一天懂事成为了大人,人生也因
7、此改变。所以茶道的最高境界,对于道的顿悟是关键,当然这个道就不是小孩懂事后成为大人那么简单了,这个道就是佛教的重要思想般若。而具有般若思想也正是禅门正宗的关键,慧能禅师著名的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是佛家的最高境界,这也是茶堪称为道的本质。赵州禅法中一则有名的公案吃茶去,讲的是唐代赵州观音寺有个叫从谂的禅师,喜欢喝茶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此他喜欢用茶作为接引弟子开悟的机锋语viii。据指月录记载:有僧到赵州,从谂念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曰吃茶去,不曾到也曰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对于吃茶去这三字历来是仁者
8、见仁智者见智,这三个字的力量有着直指人心作用。如果照北宗渐修的理路去分析的话,那吃茶去即可理解为放下世俗繁重之尘劳,好好享受喝茶清凉之心境,除却内心之烦恼,恢复本心之清净。但这样分析显然没有涉及到般若的精神,要知道赵州从谂禅师乃南宗马祖道一的高徒,他的思想应从南宗顿悟的理路分析更为恰当。南宗禅的特点是无论用何种接机方式,都是要从当下打断意识流的思维造作,所以赵州禅师是对治于问话人的分别心,给出的回答即是无分别的吃茶去,无分别即是般若的智慧,禅宗认为我们的分别妄想都是发自我们意识的造作,一旦我们任何念头都没有了,自心清静的般若智慧就会生起,那时候的分别才是真正清净的分别,是无分别的分别。只有上升
9、到这层境界,才可说尘劳即菩提,世间即涅磐,本来无一物,何物惹尘埃。这也是大乘经典维摩诘经中所说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同样也是茶道的最高境界。如果说这种无分别而分别、尘劳即菩提的吊诡i某式理论很难让人理解的话,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禅茶一味来说明茶道与般若思想的关系,当然这也是禅宗所提出的。禅茶一味这一法语实由宋代禅师圆悟克勤所提出,禅即是我们的心,而茶是外在的相。禅宗经常说的一句话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即是将我们的心与外在的物合而为一。当我们有分别妄想时,总是会将我与这世界割裂开,形成我和我所对立的世界,因此有杂染与清净之别,烦恼与菩提之别,轮回与涅磐之别。禅宗的直指明心就是要你通过现象
10、直达事物的本质,而这事物即本质的智慧就是般若实相某的智慧。故禅茶一味说的即是明心见性,禅茶一味指的就是开悟的茶道的最高境界。圆悟克勤是临济宗的高僧。在五祖法演门下有三佛之一的美誉,他所提出的禅茶一味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喝茶了,在他的这一思想里已经将禅宗的精髓注入到了茶文化中,使之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禅宗自西天起,释迦拈花一笑,迦叶以心印之。这种以心印心的禅法由达摩东传后大兴中土,各派接引学人开悟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创新,临济之棒喝,曹洞之回互等各显其威,但这些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直到茶道的出现,才使得禅门法雨真正能够普施与众。因为喝茶这种平常事,没有出家在家之分,没有环境限制,茶虽有种类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茶道 禅宗 关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