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史料解析能力培养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学生史料解析能力培养探索.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学生史料解析能力培养探索【摘要】本文针对高中学生解读史料的现状,制定了史料解析原则,通过培养学生史料信息提取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关键词】高中生史料解析能力培养分析近几年历史高考试卷,不难发现:史料解析题已成为历史考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无论是选择题还是论述题均有涉及。考卷中出现的史料既有中国史料也有外国史料,有文字史料也有图片史料,且大多是学生在课本中未接触过的“新面孔”,因此在平时是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历史学科高考成绩的好坏。鉴于这种现状,我们学校历史组于2022年9月申报了省级课题高中文科生史料解析能力的培养研究,通过两年的
2、实践,针对学生解读史料的现状,我们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史料解析的原则针对高中学生年龄及阅历的特点,我们制定了“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扩大视野、缩短距离”的史料解析原则,按照这种原则,在史料选择范围上,先课本、后课外;在史料选择类型上,先单一、后复合;在解析史料上,先指导、后实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站在较高的位置上去审视史料、把握史料,最终正确地认识史料,“缩短”学生与史料间的距离,从而逐渐消除学生对史料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信心。二、了解史料的分类了解史料是学史第一步,只有在了解史料属性的基础上,才能鉴别史料,判断真伪。为让学生对史料有全面的认识,我们向学生介绍了史料的基本,做了史料
3、概述讲座,让学生了解到史料可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民俗史料;按学术价值可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官方记载和民间记载,本国记载和外国记载;按历史学的要素可分为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历史评价,影响史料真实性的主客观因素,史料的信度、史料的鉴别和史料运用的原则。三、提高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具体方法1.培养学生提取史料信息的能力高考考试说明中,考核目标与要求的第一点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生解读史料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进行史料解析能力培养的重点。第二步,我们要求学生读材料,判断该材料是一手材料还是二手材料?哪些是客观性表述或历史事实,哪些是主观性认识或观点?学生对这一部
4、分有所了解的话,会更清晰地理解本段材料的内容和观点。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我们想要联合成一个国家,但我们又不愿给这个国家的管理者足够的权力去管理国家事务,岂不怪哉!华盛顿思考:依据材料,归纳独立后的美国面临哪些问题?华盛顿认为造成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学生读完材料后,根据上面的方法,可以找到关键词:骚乱、不景气、低迷消沉情绪,原因是最高权力的无权。2.培养学生理解史料的能力例如:(2022天津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
5、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本
6、题选取了两段有关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论述,考查考生从材料包含的层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答第(1)问时,要对材料一按层意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不同的层意,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不同态度。第一层,“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表明了孟子农商平等的态度。第二层,“重农抑商之主张始自商鞅”表明商鞅重农抑商的态度。第三层,“农为本富,商为末富”表明商鞅基于这一认识而主张重农抑商。解答第(2)问时,也要从材料二中按层意归纳出汉武帝对商人采取的措施及目的。第一层,由于汉代“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所以汉武帝采取“初算缗钱”的措施。第二层,汉武帝后来“又下令告缗”,采取算缗、告缗的目的
7、是抑制商人势力,增加中央财政收入。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从盐铁专卖、物价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3.培养学生的史料评价能力史料评价能力是一种对学生比较高的能力要求,它要求学生能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等方式评论史料的可靠性、权威性,能对史料中的有关事件、行为、观点、立场、阐述做出基于历史道德、历史唯物主义等的评判,我们针对具体历史问题告诉学生:“评价”一般应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进行分析。消极方面,应从“危害”、“局限”、“不足”等几个角度思考。积极方面,可从以下三部分来回答:第一,概括所考查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第二,指出所考查历史现象产生的直接的、近期的、较小范围的作用和影响。第三,指出所考查历史现象已经产生或将要产生的深刻的、长期的、大范围的影响。经过一学年的系统训练,大部分学生对解析史料题的兴趣已发生了显著变化。面对史料解析题,同学们不再畏惧,而是充满兴趣和信心。从学生成绩和试卷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史料解析题型整体认知显著提高,同时独立处理各种类型史料题的能力也明显增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