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调研山西民居建筑分析升级版.ppt
《专业调研山西民居建筑分析升级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调研山西民居建筑分析升级版.ppt(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王乔太原、平遥、西安调研报告Taiyuan、Pingyao、XianResearchReport一、山西民居建筑概况1.山西民居建筑概况2.山西民居建筑历史3.山西居住方式4.山西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与空间结合不同视角的王家与乔家1.从建筑时间、规模来看2.从兴盛年代、建筑风格来看3.从地理选址上来看4.从布局上来看5.从内部格局上来看6.从目前景区特色来看对山西民居建筑的一些认识和体会1.山西民居建筑突出的特点防御性强2.山西民居建筑结构布局科学合理3.山西民居建筑总体布局讲究寓意4.山西民居建筑“三雕”装饰应用广泛5.山西民居建筑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二、三、目录:一、山西民居建筑概况一
2、、山西民居建筑概况一、山西民居建筑概况建筑的发展起始于民居,民居的发展记载着历史。一切建筑追根溯源都会在民居中找到它的基因。山西民居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是几个世纪前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山西传统民居以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尤其以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较多、保存完好,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2、山西民居建筑历史远古与早期的山西民居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早在新石器时期窑洞就是生活在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居住的主要形式。在以后漫长的年
3、代里,窑洞一直是山西广大山区民居的一种重要形式。唐宋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山西民宅逐步有了木结构的房屋,砖瓦房屋。明清时期的山西民居明清两代,山西民居建筑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山西晋商崛起,雄霸一方,盛极一时。他们忠于自己的根脉,他们将在外面闯荡挣来的财富带回到自己的家乡,并建立了一座座豪华的家宅。当时的金融中心的祁县、太谷、平遥三县现在依然遗留着大量现存比较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代表性的有晋中的乔家、王家、曹家、渠家、常家等院落建筑群,晋东南的皇城相府、郭峪村老巷老宅、柳氏民居堡寨,晋南的丁村老宅,晋西北的碛口古镇。3、山西居住方式山西地处内陆,多山干旱,民居也主要是依据自然条
4、件和环境特征而建造,从南到北山西民间的主要居住方式有:窑洞: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黄土质地坚硬,开挖洞穴不易倒塌。窑洞又分两种,一种是在黄土高原的土落千丈岸边挖进去的窑洞;再一种,是用砖石砌成的窑洞。砖瓦四合院:大都存在于汾河盆地的小平原上,这里的地形不便于挖窑洞,而黄土和煤炭却是烧制砖瓦的原料,这就造成它产生的有利条件。4、山西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与空间结合1)山西民居的主要特点一是外墙高,从宅院外面看,砖砌的不开窗户的实墙有4、5层楼那么高,有很强的防御性。二是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无论厢房还是正房、楼房还是平房,双坡顶不多。由于都是采用单坡顶,外墙又高大,雨水都向院子里流,也就是肥水不外流。三是
5、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院门多开在东南角。4、山西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与空间结合2)山西民居的总体布局山西传统的四合院基本构成元素主要有:宅门、倒座、院落、厢房、正房等几部分。对于规模较大的多进四合院,各院落间由垂花门或过厅串联。通过这几个基本元素的多重组合,产生了多种合院类型。一般将三至五开间的正房放在正北南向主轴线上,东西布置三开间的厢房,南边放置三开间的倒座,倒座东端设置住宅大门,符合“坎宅巽门”的风水要求。山西民居很多是由多进三合院竖向延伸,一般为二三进,各进间多用垂花门或腰门分割形成各自独立的狭长空间,大门多居中开。各进院落的室外地坪均采取逐进递增手法,以加强最后一进主房的气
6、势。4、山西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与空间结合3)山西民居建筑的空间组合从空间组合上看,山西民居楼高院深,墙厚基宽。防御性在这里尤为突出地显现出来。外墙皆为灰色清水砖墙,颜色古朴单一,外观高耸封闭,如城堡般坚固,显示出对外界的戒备。建筑多为单坡顶,向院内倾,外部极其封闭。以倒座、各级厢房、正房等组成的四合院从空间上看,结构严谨,疏密有致。但由于造型各异的宅门、脊饰、烟囱帽、风水楼与风水影壁的共同作用,使建筑沿街轮廓线丰满舒展。民居虽古拙而不陈旧,统一而不单调,丰富而不凌乱,细腻而不琐碎。梁思成先生所言,“外雄内秀”是山西民居的特色。二、不同视角的王家与乔家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于民国初年建
7、成,总面积8725平方米,有6个大院,内分20个小院,313间房屋。王家大院在元、明、清三个朝代,共修建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和一条商业街,总面积25万平方米。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45000平方米,有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1.从建筑时间、规模来看二、不同视角的王家与乔家2.从兴盛年代、建筑风格来看乔家兴盛了200多年,建筑从清乾隆年间开始延续到民国,所以建筑中融入大量的欧式风格。王家兴盛了450余年,其建筑是从明万历年间开始到嘉庆年间为止,所以均为典型的明清民居建筑风格。乔二、不同视角的王家与乔家3、从地理选址上来看乔家大院
8、整体坐落在平川之上,是一座四面临街的城堡式建筑。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清乾隆年间,现乔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乔家堡村的大街与小巷交叉的十字口。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十六年,静升王氏家族的住宅,随其族业的不断兴盛,在村中,由西向东,由低到高,不断延伸,渐修渐众,营造了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之巨的建筑群体,远比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皇家故宫庞大。王二、不同视角的王家与乔家3、从地理选址上来看王家大院位于静升镇的北山坡上,镇上的唯一一块高地,是理想中的宅居宝地。一是朝向好,背阴可以挡风,向阳可使阳光照射充足。二是保证既无水患又不担心生活缺水
9、,另外坡上还有一条自北而南的冲沟,是夏季山水排泄的天然渠道。三是居高可望远,周围的群山尽收眼底。四是大院被天然冲沟分隔成东西两块,各筑城堡,西边是红门堡,东边是高家崖,由石桥相连。五是大院后面山坡的最高处是王家的祖坟。二、不同视角的王家与乔家4、从布局上来看乔家大院从高空俯视,似一个大吉大利的双“囍”字。王家大院现已开放的恒贞堡是以“王”字布局,将姓氏融入建筑,既有引福致祥的含义,又是希望子孙能够世守祖业,不忘先志。乔二、不同视角的王家与乔家5、从内部格局上来看;走进乔家大院的正门,一条长80米、宽7米得石铺甬道将6个大院分割在南北两边,分别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东南院、西南院和新院。这六个
10、大院各由三五个小院组成,院中有院,院中套院,共有20个小院、313间房屋,布局、格式各不相同,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每个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为主人居住,偏院则为客房及佣仆的住址和灶房。正院比偏院要高出一截,两者的房顶结构也不相同。所有6个大院、20个小院都由正院和偏院构成,正院与偏院在结构的高低、房顶标志使用功能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和大多数富商家族相同,乔氏家族“商而优则仕”,到第五代传人乔景俨官至二品,因此乔氏家族在修缮宅院时,其兼容了官僚府第的气派也体现了富商巨贾的奢华。乔二、不同视角的王家与乔家5、从内部格局上来看;、从内部格局上来看;“中庸”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价值原则,是孔子提出来的
11、。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乔家大院从布局到装饰、从名称的命名到各建筑物的组合,都体现了中庸思想。从命名上看,乔家大院原来的名字叫“在中堂”,意为“不偏不倚”,很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中庸思想。从布局看,乔家大院从传统意义上归类于四合院,其建轴中对称,每个的独立的院落为一个小四合院,每个院中的建筑,院与院之间都平实序,和谐有序。整个建筑向平面展开,其建筑空间序列重重叠叠、又井然有序,形成简洁而有序的空间组合。它们的风格以群体的对称、协调、错落有序来相互辉映,形成整体的和谐之美。王二、不同视角的王家与乔家5、从内部格局上来看;、从内部格局上来看
12、;王家大院是传承五千中华文明的典范,是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扛鼎之作。其中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成为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其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基本继承了我国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高家崖建筑群两住院均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都还有各自的厨院、书院、花园、长工院等,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造成了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在王家大院整体的院落空间当中,山体、堡落、冲沟、街巷、院落相互渗透与整合,共同构成了它的主要空间形态。“王”字的主干,又是龙身。王二、不同视角的王家与乔家5、从内部格局上来看整体看,王家大院是前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业 调研 山西 民居 建筑 分析 升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