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宅现状对其社会化的消极影响-社会学等专业-学位论文.doc
《大学生宅现状对其社会化的消极影响-社会学等专业-学位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宅现状对其社会化的消极影响-社会学等专业-学位论文.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生宅现状对其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以太原科技大学为例摘要 网络时代发达的信息技术催生了“御宅族”这一新兴的青年群体,“御宅族”一起迅猛扩大的规模引发了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典型地表达了当代人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近来在高校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出于各种原因加入了这一行列,成为当代典型的“宅男”“宅女”。“宅”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的流行,并且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与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一现场引起了众多学者对于这个群体的关注。关键字:大学生 宅男 宅女引言1.研究背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不乏对“宅男宅女”现象进行研究论述的论文或报告,但一经整理和分析,众
2、多研究论文对此现象的研究论述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1、同类课题的研究对象多界定为社会人员(以白领和自由职业者为 主)。在当前中国“宅男宅女”正从以80后为主体向90后为主体的人群中过渡的现实面前,目前的研究论述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当前“宅男宅女”的主体大学生群体的发展现状。 2、同类课题的研究内容均着重于描述“宅男宅女”们的生活特征和习惯,如沉迷网络、生活日夜颠倒、惧怕社会交往等,缺乏更深层次的原因研究。 3、同类课题的研究方向趋向一致。当前同类课题对“宅男宅女”形成的是较为相似的评判标准,但事实上学界并未对此现象作出权威的结论性研究和综述。与此同时,目前尚没有专门机构和组织把大学生这一特殊的
3、群体列为“宅”现象的调查对象,缺乏与当代大学生实际的身心发展状况相符的,以理论为依托的研究。因而,当前对“宅男宅女”的研究多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2.文献综述:学界不乏对“宅男宅女”现象进行研究者,主要有一下几种形式的研究:1. 通过问卷的数据来描述宅男宅女的现状,分析然后找出其背后的原因。2. 通过报告数据之类描述宅男宅女的现状,指出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并找出解决宅问题的对策。 但大多局限于表面的定义阐述和浅层次的对策建议。本研究通过综合运用社会学及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从大学生自身的视角出发剖析潜藏在“宅男宅女”现象背后的现实和理论原因,从而补充和完善学界对该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不足,为相
4、关教育管理部门和咨询机构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提供全面详实的数据和事实参考。3.研究方法:文献法,个案访谈法正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变化,“御宅族”作为一个新新名词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宅文化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发展迅速.黑格尔曾经说过:存在即合理。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都有其出现的客观原因和存在条件,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但因宅文化的盛行随之而来的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当然,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都是有利有弊的两面性的,我们同样也看到了宅文化带动的经济消费可以为人们安度过金融危机时代做出很大贡献,看到宅人族们带动了动漫、电玩、网络购物等的消费量集聚增长从而拉动了经济,看到一
5、些宅人群体的生活工作两方面都可以做的有声有色,看到确实有很多 SOHO 一族在宅的工作中也做的很成功。但是我们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角度来讲,宅文化带来的消极因素却还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将单从此方面出发,作以详细剖析,力求引导大学生正确和理性地看待宅文化。1概念的解释、限制 “御宅族”这个词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本意指的是“贵府上”。“御宅”一词的出现及意义演化和日本动漫文化发展有莫大的关系。在日语中,“御宅”被作为敬语指称他人的房屋或者家庭。 1982年,在日本动画片超时空要塞中,女主角林明美以“御宅”作为第二人称敬语指称男主角一成辉。随着这部动画片的风行,“御宅”开始在动漫从业者中流传。
6、1983年,日本专栏作家中森明夫在其系列作品Otaku 研究中提到,在诸如河森正治、佐藤晴岩等动漫名人间,以Otaku 互称已经非常普遍。在这一时期,“Otaku ”主要指的是动漫作品的创作者,彼此以“Otaku ”称呼。“Otaku ”由此转而指称对动漫、游戏产品以及文化极度痴迷的特定社会群体,其成员以青少年为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御宅族”现象早已不再是日本的独有现象,而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影响各国青少年的成长。今天“御宅族”这一网络名词,特指的是“痴迷于某事物,依赖电脑与网络,足不出户,厌恶上班或上学”,另外伴有个人癖好的新新人类。具有这些特点的人群被统称为“御宅族”。近年来,随着电
7、车男等有影响力的日本影视作品的出现,“御宅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熟知,依赖电脑与网络生活的年轻一代人也非常喜欢用“宅男宅女”来称呼自己。“宅男宅女”这个名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生活中,特别是大学校园里。最近几年,大学生“宅”现象普遍存在,校园宅文化也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没课的时候都窝在宿舍,甚至逃课宅在寝室,他们在电脑面前打游戏、看小说、看视频、聊 QQ、逛论坛等,对网络产生了强大的依赖,一时不上网便觉得无所事事。他们饮食不规律,经常吃泡面、叫外卖或者请同学带饭,甚至上完课就到超市采购一番,一次性买几大袋零食,便回到宿舍沉浸在电脑的世界。他们的生活圈子很狭小,与陌生人
8、交流也不多,性格上大都比较内向,他们很少参加学校或班级的社交活动,与周围的人话题也少,除了班上的同学几乎很少认识其他人。特别是大四和身在郊区大学城的学子,大部分学生无课时都呆在寝室,能不出门绝不出门,于是“宅”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二 大学生宅现状 社会化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于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与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是相辅相承的:没有社会教化,就没有个体内化;而没有个体内化,社会教化也就毫无意义。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9、是指个体通过进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体系,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是指个体通过积极介入社会环境而对社会关系体系进行积极的反映。这就是说,个体不仅要掌握社会经验,而且还要把它改变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立场体系。而社会经验的改变,本身就说明了个体不是消极地接受社会经验的积累,而是以自己的积极活动为前提去建构经验。 个案访谈1(懒得动)被访谈者基本信息:小红 女 21岁,太原科大环境工程专业大三学生。此被访谈者自己也说自己是典型的宅女一枚,大概从高中时候开始变成宅一族。目前大学期间宅现象更加严重。她是属于那种比较懒的动的人,在家也是如此,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床上和电脑前度过的。她也觉得自己是最主要因为懒得出
10、门见人才选择宅的,但是大学里面的活动是在是无趣之极,自己没有参与的想法,另外自己的课业是技术性比较强的,也需要很多的时间去做实验和研究,所以宁愿宿舍实验室两点一线。并且宅起来还可以节约时间让自己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愿意与太多的人情世故打交道。“我的交际圈子小,昔日同学在高中毕业时就断了联系。升大学后强迫自己积极与他人沟通,但没有成效,反而更加发现人际交往中有太多复杂的事,让我难以应付,受打击后就继续宅。在网上比较轻松,还可以找到兴趣相投的人,渐渐习惯性地逃避现实生活,于是就宅了,窝在宿舍里不出门的生活她倒也过出了乐趣,她说“其实宅生活也是有它的好处的,比如说呆在家里不出去,应酬也会跟着少,两
11、点一线的生活更加简单、平静,心情难得大起大落,这也算是在修身养性吧。而且宅在家里还能省钱,她的衣服、零食、化妆品全部是在网店买的,不但价格便宜,还省去出门在人流里挤来挤去,听汽车喇叭叫的痛苦。”在最后她也表示自己知道宅人会对身体带来一些不健康的方面,并且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带来负面影响,可是自己不后悔选择宅生活,这样的生活很适合自己,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分析:人们借以观察、解释、评估、交流并控制自身行动对社会化非常重要,这被称为反身行为,一种特别重要的反身行为就是从他人的角度观察自己的行为。反身行为对自我发展至关重要,他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因为人们正是通过反身行为才知道自己是谁
12、,个体监控自己的行为以及他人的反应、做出解释、尝试新的行为方式并开始对自身形成新的理解。从这个访谈我们可以看出宅行为不利于大学生合理掌握思考和处理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众多信息之间的互动。无法处理好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 、主体我和客体我、他人眼中的自我与我心中的自我之间的矛盾,这样不利于自我同一性的稳定,也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关于自我的评价,就像这个小红同学,她很少和自己身边的同学交往,所以她的反身行为无法做到,自己还是没有通过和身边人的互动达到新的自我。个案访谈2(大四比较闲)被访谈者基本信息:龙仔 男 23岁 太原科技大学机械专业大四学生。龙仔在接受我访谈时候就表示自己很闲,因为是大四的学生,工作
13、在上半年时候家里就给定下来了,自己又不考研,所以大四这一年自己真的是闲人一个,也不想去做兼职什么的,就想着好好再享受一下大学的最后美好时光,自己也比较喜欢玩游戏,工作了肯定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玩游戏,所以最后的一年里面,他几乎都是在电脑边和自己亲爱的游戏一起度过的。他认为宅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了网络和便捷的校园服务。他认为除非必要,自己是不愿意出宿舍门的,饭有人送,衣服也可以送到洗衣房,购物买东西更是淘宝什么的送货上门。自己几乎一睡起来就打开电脑,实在没事情做了也要在各种微博,论坛 cs cf之间徘徊,绝不会提起要看书什么的。现在经常不出门,一出门看到那么多的人反倒感觉特别不自在,尤其是和陌生人
14、打交道时候更是感觉很羞怯,他说自己小时候就不是特别合群,中学时代更是以看电视为最大乐趣,放学回家就看书写作业,然后就打开电视看,任伙伴们在楼下怎么招呼就是不出门,比起现实中的朋友,他更愿意在网络上和朋友瞎聊,虽然他也认为网络交友不可靠,但是不排除可以找到知心朋友。当问到宅人不与外界交流,最大的危害是什么时候,他除了意识到身体健康会受到影响外,就感觉是因为自己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才不愿意出门,但是现在宅起来就更没有机会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了。要是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他也愿意出门。当然宅也给他带来了便利,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游戏事业,自己前三年都没有好好玩,现在最后了得过把
15、瘾,他还说青春是什么,青春就是用来浪费的,自己其实不愿意去工作,但是父母供应了自己这么久,自己也不能一直赖着家里啃老,所以自己最后的放纵可能仅仅也是一种逃避和发泄。分析:埃里克森 Erikson 将人生的发展分为连续的,又各自独特发展的八个阶段并认为每个阶段都必须依照成熟的进程按时出现, 而在每一确定的发展阶段必须发展特定的自我能力,以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社会力量自我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了各个发展阶段的情绪和危机。在这八个阶段中,青少年时期是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期。大学是青少年期的一个必经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核心。长期的宅行为,
16、必然不能够对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成功体验的获得,自我调控能力的增强起到积极而独特的促进作用。案例中的龙仔长期宅在宿舍,几乎整日和游戏作伴,过度沉迷于游戏以及虚幻世界中。根本没有自己的目标和规划,更不用说对自己有正确的自我评价和成功体验的获得。大学时期正处于个体发展的高峰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都带来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的新变化,如果不能正确的进行社会交往和获得从父母、朋友那里的来的积极行为的强化,则不能够实现自我意识不断走向成熟。个案访谈记录3(喜欢读书写东西)被访谈者基本信息:嘉嘉 男 22岁 太原科大计算机专业大三学生这位同学还算比较健谈的,也很积极的配合。从刚开始的简单提问到后来的深
17、入问,他都很认真的思考并且做出了详细回答。刚开始问道大学生中宅人现象是否严重时候,他觉得大学里面的宅人现象还蛮严重的,首先自己就是个宅人,然后 自己身边至少五分之一的人都可以称作宅人,他们都坚持一个原则“不到万不得已要出门,坚决不出门”。他自己宅主要是呆在宿舍上网或者在图书馆看书。在这两者中,上网占据自己闲暇时间比较多,去图书馆是实在要写作业或者老师规定了要交什么读书笔记时候才肯去,一般都愿意宅在宿舍上网玩游戏,逛论坛贴吧之类的。另外他自己还是一个品牌鞋论坛的版主,自己每天要忙着审核帖子发帖之类的,很多东西要做,所以宅起来更有利于他管理自己的论坛,以尽好版主的责任。嘉嘉很多的朋友都是在网上认识
18、的,经常会有网友告诉他在哪里可以买到合适的卷纸、茶杯,或是新的鞋子已上柜,点击几下,需要的全都买齐,干吗还要出门?见那么多陌生人,呼吸都要加速、空气已经很糟糕,不想再去凑热闹 他认为宅是一种生活方式,看个人选择,自己主要是在现实中自己的爱好得不到发展,而在网络上自己畅所欲言,给网友推荐合适的鞋子,自己平时积累的只是得到了应用,感觉是自己得到了认可,所以他是乐在其中,感觉在网络中说话可以不饶圈子。虽然这个宅也给他带来了一些不便,和网上的朋友交流多过了和自己班级的同学,以至于自己现在还感觉自己的大学成长中也没有交到可以谈心的好朋友,在网络上虽然有可以谈心的伙伴,但是感觉自己在现实中没有归属感,因为
19、和同学都不熟悉,所以很少去参加他们的活动,自己对校园里的什么事情也都没有关注,有时候他就觉得自己好像不是属于这个学校里的,总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学校里的事情。分析:。网络行动中的自我认同迷失是指个体形成自我之后,在网络环境、社会环境和身心变化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中认知不能达到平衡和一致的状况。网络行动中的自我认同迷失的个人不能明确而清楚的认识自己的现实生活现状、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生活经历以及理想规划等方面。网络中的大学生除了有真实的我、现实的我、之外,还有网络的的我、真实我、受制于本能现实的我、受制于生活道德和法律。网络的我受制于网络社区的法律和道德而作为现实社区的符号映
20、射的网络社区,缺少有效的法律和道德约束。于是网络的我更贴近真实的我,但是网络中的我并不等同于现实中的我,这就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出现了身份认同方面的困惑,自我认同是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案例中的嘉嘉虽然在网络中实现了满足他们的需求,得到了自我价值的认可,但现实中的他并没有接受自己身边的世界,他一直感觉自己不属于这个学校,不能够达到自我认同的一致。个案访谈记录4(被宅)被访谈者基本信息:小静 女。22岁。太原科大法学专业大四学生。这位女同学生性腼腆,平日里几乎很少出门。她自己也觉得自己要不是偶尔出去
21、一下,班级里的同学几乎都不会感觉到她的存在。她在人多的时候会胆怯,有点社交恐惧的表现,害怕单独出门,每次出去都要拉一个同伴,班级或者院系的集体活动更不愿意参加,甚至有抵触心理。比起外出,她更愿意在宿舍待者,甚至于幻想在宿舍里就可以把学习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解决。在宿舍大部分时候都是在网上看视频,韩剧和美剧是其最爱,一天到晚电脑可以一直开着一直都声音,没有声音她反倒感觉不自在。其宿舍里面也有两三个和其状况一样严重的宅女。她觉得自己宅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太愿意和陌生人说话交流,平时除了上课就回宿舍,宿舍里面的姐妹也大都有宅行为,所以当她想出门时候也无人陪伴,大家都在宅着,没有人愿意
22、出去走走或者玩玩。另外因为此同学所读大学所在城市为重工业城市,所以空气质量很不好,一年四季很多时候一出门就是尘土飞扬,这个也是大家不愿意出门的一个重要原因,女孩子又比较爱干净,早上出门刚换的衣服,要是出去一天,晚上回来就脏的好像穿了好几天了似的,要是天天出门,那就得天天洗衣服,虽然小静表示自己也不懒,但是天天要洗一堆衣服,对自己来说却是是不情愿,所以就能少出门就少出门,尽量避免出门。再加上现在网络购物这么发达,自己想买什么东西都可以从网上买到,直接送货上门,学校又有代收点,快递到了什么时候去取都可以,同学出去了也可以顺便捎回来。再者,从网上自己可以找到价格合理和质量有保障的东西,何必要辛辛苦苦
23、顶着风沙出去逛街。长期的宅行为,也是这位女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下降了,就连遇到平常的同班同学,好几天不见就感觉不知道聊什么,气氛很是尴尬,不知道怎么去缓和。分析:宅行为作为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化构成潜在和深远的影响。社会学认为:社会化是指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活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个体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传统的社会化是由学校、家庭、同辈群体、社会团体等社会教化机构对个体进行教化并通过内化,使其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直接决定了他们以后的成长与发展,但是随着网络的出现和普及,网络
24、将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得外部信息和受教化的重要场所,网络作为社会化执行者的地位逐渐上升。库利C. H. Cooley 和米德 G.H.Mead 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个体与社会之间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等方式而发生相互作用的。 自我意识不是随生物体的产生而诞生的,而是伴随个体的社会化逐渐形成的。如果自己不积极主动的去和他人进行交往,就像案例中的小静,从刚开始的不愿意出门到后来的和熟悉的人打交道都会感觉到不自在。她这种宅行为导致个体与他人不能够积极、能动地运用符号进行创造性。网络人际交往只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不属于社会化的途径。个案访谈记录5(动漫控)被访谈者基本信息:清清 女 19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现状 社会化 消极 影响 社会学 专业 学位 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