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2019届高三历史周六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湖北省武汉2019届高三历史周六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2019届高三历史周六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北省武汉为明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周六测试试题(含解析)1.2017年11月,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 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我们通过甲骨文可以一|唤iw世界文字旧忆!A. 了解商朝的社会历史B.研究书法发展的历程C.确定中华文明的源头D.印证汉字是最早文字【答案】A【解析】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往往记录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故A正确;材料只反映了甲骨文, 并不能体现书法发展的整个历程,故B错误;甲骨文并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故C错误;材 料没有将汉字与其它文字比较,不能说明汉字是最早文字,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甲骨文是殷商
2、时期的文字,记录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同 时,注意区分易混淆概念的不同点,例如:书法发展的历程、中华文明的源头。据此即可排 除不符合题意或缺乏依据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材料意在说明周代A.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D.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可知,材料意在说 表为20世纪部分时期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
3、案】论题:20业纪早期,中西方都出现了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趋势。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垄断组织的发展,社会矛盾加剧。为了缓解矛盾,1914年美 国国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二部反托拉斯法,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然而总体仍坚 持自由放任政策。面对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从1933年开始大力推行新政,开创了国家 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美国经济状况好转。为了巩固统治,应对经济危机背景下各国的商品倾销和白银外流等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也采 收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如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法改革,这在定程度上促进了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快了官僚资本的膨胀。总之,进入20世纪以后,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4、的形成和发展,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成 为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深刻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经济走向。其他参考论题:(1) 20世纪早期,民族解放运动成为席卷中外的世界潮流。(2) 20世纪以来,美国国力增长迅速,对中国政局和世界格局都造成的巨大影响。(3) 20世纪早期,中西方社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平等人权观念深入人心。【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题目要求,首先要从中国和外国栏里分别提取相关的两对或者 两对以上信息,然后根据提取的信息概括出论题,之后进行阐述,阐述过程要有两对或以上 中外关联史实,论述清晰合理,有逻辑性。论题的提取可以不拘泥于答案。如20世纪早期, 中西方都出现了国家加强经
5、济干预的趋势;20世纪早期,民族解放运动成为席卷中外的世界 湖流;20世纪以来,美国国力增长迅速,对中国政局和世界格局都造成的巨大影响;20世纪 早期,中西方社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平等、人权观念深入人心。论题必须包括时间和 空间,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观点,不能是词组或者短语。点睛:这一题属于观点(主题)提炼类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是高考历史的一种题型,解题 步骤如下:第一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概括自己要选择的观点。第二步,结合具体史实, 史论结合进行论述。笫三步,总结陈词,再次阐述自己论证的观点。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
6、制度流于形式。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 基础上推行了 “考成法”,内容: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 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帐簿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薄,一本送六科,一本道内阁。其 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逐月检查。六科根据帐簿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 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 其成。“致理之要,无逾于此”。摘编白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材料二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 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 重以及精美的手
7、工艺品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 始消逝。一一摘自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材料三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的借鉴和采用 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乘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 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科度必须和美国国情融合、贯通。摘自严泉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和特点,并简析“考成法”实施的 历史作用。(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到18世纪末叶”欧洲人 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的
8、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1) FI的:整治官场腐败;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吏政绩考查制度;督促一切政务进 行;维护统治。特点: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分工具体,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逐层落实与考查(责任制); 加强了内阁集权;可操作性强。作用:吏治清明;行政效率提高(作风更加务实)。(2)说明: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创建文官考试制度;根据本国国情吸收其有益的东西,如: 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 由于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走向衰落。【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
9、是做对历史题目 的唯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考成法”的目的可以从材料中的“吏 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就概括为“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吏政绩考查制度,最终目 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即可。“考成法”的特点主要从内容进行概括,例如,“六部和都 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帐簿上”就可以概括为 “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再例如,“一木由部、院留做底薄,一本送六科,一本送内阁”就可以概括为“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其他的要点也可以从材料中可以概括出。(2)通过读材料特别是材料二不难发现“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要从政治作用、经济作用 两个方面进行解答,可
10、以注意材料中的“莫敢有偷心焉、钱谷阴耗不可问、力振其弊、务责 实效”等字眼,也可以结合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目的就是要整顿吏治,所以政治作用主要 是指吏治清明、行政效率提高等等,而经济作用则是从增加了政府收入、官吏们不敢烂贪钱 财等等即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朝张居正改革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目的、特点、历史作用明周代宗法分封对王权即产生了积极影响,又导致了周代的衰弱。故答案为D项。A项“君主 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表述片面,排除;B项“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表述片面,排 除;C项材料未体现家国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排除。【点睛】材料“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是解题的关键
11、,从中分 析出宗法分封制对王权有两重作用,从而得出正确答案。3.在西汉,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造无害使” 审察案情,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的发生。如武帝时派绣衣 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遣司隶校尉“补巫蛊,督大奸猾。这说明西汉时期A.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B.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C.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D.汉武帝扩大了郡守的履职权限【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监察制度既有定期监察又有突击督察,既有刺史监察又有司隶校尉监察, 这说明当时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西汉基本继承了秦朝 的监察制
12、度,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是说明监察方 式具有多样性,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郡守的履职权限的扩大,故I)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临时 突击督察派遣司隶校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监察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角度 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4 .北宋末年庄季裕的鸡肋编载: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菲舟楫不可到,地 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 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材料本质上反映了A.民众生活受气候的影响大B.民众生活
13、与市场联系紧密C.舟楫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D.农业种植商品化和专业化【答案】B【解析】题干主要表现 是因气候寒冷,米船不能至,而本地小民又没有种植粮食,所以饿死了,但 受气候影响并非实质问题;小民的日常生活与商贩联系紧密,粮食等日常糊口之物只能购买。 而小民自己则进行柑橘、桑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这些作物主要是供给市场的,反映出民众 生活与市场紧密相连,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洞庭二山在太湖中,所以只能 靠舟楫,但并不是说宋代主要交通工具为舟楫,故C项错误。山中小民多种柑橘、桑麻,而 不种粮食,这说明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但并没有体现其分工明确的专业化特征,故D项错误。 点睛:注意理解题干
14、的意思。题干大意为,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不靠船是不能到 达的,。地方共几百里,多种着柑橘树、桑麻,平时吃穿糊口的东西,都要靠商贩运来。 绍兴二年冬天,天气非常寒冷,湖水结冰,运粮的船不能航行,到不了山下,山里的小民很 多都饿死了。5 .有学者认为:“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 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肯定“财之与
15、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反映 了在明末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市民阶层的基本认识,故选A;世俗化不是明末儒学的主流, 明末儒学的主流应是理学思想,故排除B; C只说到了题干的部分内容,以偏概全,所以排除 C;题干说的是儒学思想而不是市民文学,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6 .有研究表明,在1842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 导城市。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 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1842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城市化水平提高B.经济结构的变动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武汉 2019 届高三 历史 周六 测试 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