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docx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过程一、助学资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驳论文有关知识,理清课文思路,学习驳论文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逐层进行论证的方法。品味辛辣犀利、带有讽 刺意味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学习重点理清课文批驳思路,体会驳论文的行文特点。学习难点了解作者批驳的“突破口”及逐层推进的论证方式。结合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 景对文中一些句段,进行深层理解。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教学 模式三段八步:自主学习一一交流讨论一一巩固训练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环节一“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新又向关内步
2、步进逼,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 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课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悲观失望的情 绪影响了一部分中国人,部分人不断散布悲观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导1934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在他53岁诞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有入力地驳斥了这种悲观论调。文体知识:杂文就是用文艺性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的文艺性议论文。 其写作特征是“大中取小”,立意则“因小见大”。它往往把各种表达方式 溶为一体。二、字词积累一、研读课文,理解内容。环节二自主学习1.给字注音或写出汉字玄()虚 省()悟摧(
3、)残渺()茫家 pCi( )w u ()蔑ku d ng ()骗zd i ()相脊()梁搽()2、理解词语。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讴骗:说谎话骗人。讴,哄骗.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怀古伤今:怀念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事感伤。 指一种寂寞、悲观的思想 情绪。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环节二自主学习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 牲。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 牲个人的生命。三、整体感知自读课
4、文,初步把握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2):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第二部分(3-5):直接反驳:失去的是“他信力”并发展着“自欺力”。第三部分(6-8):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第四部分(9):得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 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1 .树靶子(1-2)(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对方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方论据:(一)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二)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三)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 古伤今了。2 .批靶子(3-5)环节三合作
5、探究(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 事实?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 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2)鲁迅是怎样直接批驳对方的观点的?先承认对方论据是事实,然后顺着对方论据分析,得出信“地”、信“物”、 信“国联”都是他信力,而非自信力;求神拜佛则是自欺力,也非自信力, 所以他们失掉了 “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3)这是怎样的批驳方式?有什么好处?驳论证。对方的论据根本推不出敌方的论点,也就是说用论据证明论点 的过程出了问题,对方靶子已经摇摇欲坠。3 .立观点(6-8)(1)鲁迅从正面提出J怎样观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九年级 上册 17 中国人 失掉 自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