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长恨歌有感/r/n长恨歌是一种触动心灵最深处的感动,是一种拉近现实的永恒。当你一遍 一遍的深入,你会发现如梦如幻,但最后刺入心底的痛。千古绝唱,唱的是什么? 难道不是这场爱情的悲剧吗?荡气回肠仿佛霓裳羽衣舞的华丽惊艳,这一切不过是 场梦,而颦鼓震碎了华清池的绮梦,与之一起破碎的还有那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 人儿。/r/n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个王朝没落的罪名就可以压在一个女子的身上, 只因“红颜祸水,祸国殃民”。可是,给这样一位红颜祸国权利的人呢?难道真就是 “自古红颜多薄命”吗?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那该是怎样的绝世 容颜啊?白居易用如此优美的诗句描述杨贵妃的美貌,是在为
2、红颜的香消玉损而惋 惜吗?/r/n李、杨之间的爱结局早已注定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就已 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悲剧。这就是君王的悲哀:/r/n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r/n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r/n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J /r/n我不喜欢历来的文人们将历史政治生硬地套入文学作品中,那样反而掩盖了 作品本来所要表现的美感,我读长恨歌,我是将长恨歌理解为一部纯粹的 爱情故事的文学创作,是应与历史事实加以一定区别的。我更着眼于作品中人物 形象的塑造,以及那富有悲剧意义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沿用历史题材的长 恨歌中的明皇与杨贵妃是来源于历史原型而高于现实的。
3、我以为诗人是持歌颂 同情的态度去还原李、杨之间的纯粹的爱,作品描写的爱情悲剧也不再仅仅是帝 王宫妃的悲欢离合,而是具有普通男女爱情悲剧的性质。他们相爱,相爱不是罪。 只因身份的特殊,他们的爱就永远不能摆在第一的位置。君王一旦重色轻社稷, “渔阳雉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将是早晚的事。而这样的结局唯有这 祸国的女子来承当,只因明皇的爱终究是抵不过六军不发。/r/n长恨歌,所恨为何?长恨歌写情缠绵俳恻,书恨杳杳无穷。“天长地久有 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J谁的恨?白居易有恨?杨贵妃有恨?唐明皇有恨?爱情有 恨?/r/n古有“诗言志、诗传情”的说法。诗人或许是有恨的吧?他在那个压抑封闭的 年代对初恋
4、者湘灵的思念及不能与之结合的“绵绵之恨”成为其创作长恨歌的 感情的原由,借对历史人物感情悲剧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抒发自己的痛苦 与深情也不无道理。也许是诗人自身有过爱情悲剧的经历,有助于他对李杨二人 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使得长恨歌肌理细腻、情真意切、打动人心吧。/r/n杨贵妃也是有恨的吧。“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只因自己的倾 国容颜。仅是一个普通的女子,“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长生殿的誓 语仍在耳畔回响,曾发誓生生世世相守的爱人呢?造化弄人,岂能不恨?恨不能与 君相守到白头,恨不能朝朝暮暮,恨红颜终究是薄命。/r/n“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是他用情专一
5、于杨氏的表达。处于明 皇的地位,面对无数佳人却只为一人肝肠寸断,这是令人感动的。而在此诗中明 皇的宠爱随句可见,然当相爱却不能相见时就会生恨,恨天、恨地,“上穷碧落下 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只因自己无能力的保护,而痛失了爱人的玄宗必然最为 悔恨自己:“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悲翠衾寒谁与 共J这或许也是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吧。/r/n长恨歌的想要表达的是挖苦唐玄宗痴迷女色导致国家动乱也好,还是讲 述李、杨之间的纯粹的爱情也好,亦或是其它更深刻更复杂的内涵。这些都不是 我想要去关心、了解、感受的,我所欣赏的喜欢的感悟的仅是这首诗的优美语句 与它所表达的凄美爱情故事,还有那
6、千古流传的不可磨灭的爱情的誓言,“在天愿 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r/n【相关文章】长恨歌主题我见/r/n内容提要: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之一,其主题有讽谕说、爱情 说、风情说、又有爱情与讽谕双重主题说等多种。其中以讽喻说、爱情说以及双重 主题说为主要争论派别。各个派别均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学界也可谓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因此,本文针对其中的爱情说作出赏析。/r/n关键词:长恨歌、主题、赏析、白居易、爱情/r/n文学作品的主题通常是指作品中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的思想感情。而白居易作 为中唐时期重要的一位开宗立派的大诗人,其感伤诗的代表作长恨歌一经面 世就受
7、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和传诵,流传千古。因而他的这部长恨歌的主题也就 受到多方面的学者的揣测和分析。由于在探求作品的主题时,读者会受阅读习惯、 文学观念、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产生了对长恨歌主题的不同理解,其 中以爱情说尤为具有说服力。/r/n认为长恨歌是诗人白居易用来抒发感情,赞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是比拟多的。诗中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加以修饰,对于 杨贵妃的出身等不好的事情那么一笔带过,把他们的爱情描写的极为坚贞美好。“杨 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许多学者也以此为依据,把此诗的主题定为爱 情。如长恨歌及同题材诗详解中说到:杨氏先为寿王妃是事实。白氏对此绝 对
8、知道,而又为什么偏偏这样说呢!因为作者他们的后果,因而以同情的心情 要把他们写成一对极为引人同情的牺牲者,创造成为文学作品中爱情悲剧的典型 人物。这是以爱情为主而进行创作的。同时,长恨歌抒情成份十分浓厚,加以 景色烘托人物感情,诗中的句子无不蕴含着无限的感情。“黄埃散漫风萧瑟,云栈 萦纤登剑阁J“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J“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 不泪垂。”由此可见,长恨歌的诗歌风格与白居易一贯的讽喻诗(如秦中吟) 的风格有所出入,反倒是与感伤诗(如琵琶行)柔婉感怀的风格有所相似。/r/n或许深入地了解一下白居易的感情经历能更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诗的爱情主题 的理解。白居易少年时期住在符离
9、,和东邻之女湘灵姑娘相爱,感情深厚。“娉婷 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J (邻女) 当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和前程,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江南。临行离别, 白居易与湘灵姑娘定下了爱情誓言,双方都发愿永远相爱,不负少年之约。在前 往江南的途中,白居易更写下了三篇思念湘灵姑娘的诗篇一一寄湘灵、寒闺 夜,以及长相思。“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 凭栏杆单独愁。”(寄湘灵)其中长相思中的“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更为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 理枝”的前身。/r/n当白居易取得功名时 他心中挂念的仍然是
10、符离的湘灵姑娘,依然记得她的 一颦一笑。于是,白居易向他的母亲提出要娶湘灵为妻的要求,但是却遭到了母 亲无情的拒绝,原因就是门第。在白母以死相迫下,白居易放弃了与湘灵姑娘的 誓言,娶了杨氏,离开了符离。二人此次别离,见面便是无由。时光的漫长和境况 的改变并没有断绝白居易对湘灵姑娘的思念,他一再在诗中提到湘灵姑娘。“何堪 最长夜,俱作独眠人”“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二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 居易贬江州司马,在被贬谪的途中,大概是天意怜人,竟然让他再次遇到湘灵。此 时的湘灵已经40岁了,依然遵诺守身未嫁。此次分别之后,二人再也无缘相见。 哪怕后来他还曾四处寻觅她的踪迹,但人世的变幻无常还是
11、毫不留情地为他们的 故事画下了句点。/r/n在了解了白居易坎坷悲情的爱情经历之后,我们或许就可以理解白居易在长 恨歌中所倾注的的哀伤之情。或者我们可以做出这样大胆的假设:长恨歌就 是白居易抒发对自己的爱情的遗憾的一首叙事诗。以唐明皇喻己,以杨贵妃喻湘 灵。诗歌的第一段贵妃受宠即白湘二人少年时代无忧无虑的时期,感情真挚动人, 甜蜜和谐。第二段的贵妃之死即白湘二人受各方面的压力而不得不分开,白居易 带着满腔悲伤离开家乡。第三段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大概也是白居易心中 所想吧。第四段的李杨相遇,大概也是指多年后的白湘二人相遇吧。至于结尾,我 们何不认为它是诗人对自己有遗憾的爱情的一种美好的向往呢?
12、由此角度,“长恨 歌”中的“恨”字也就不难理解了。/r/n读史读到伤心处云:睹物生情最是伤人,一句“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 似”,问得人心中难过。都是爱过的人哪,怎会不懂得这诗中萦回不休的惆怅之情? 只有情到极处,才会成为诗作里最深痛的局部。而他最真挚的眷恋,从始至终只 给过一个人。那首传唱千古的长恨歌是这样结尾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 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r/n后世的人们曾经为这首叙事长诗的主旨进行过激烈的辩论,“讽喻说”和“颂 情说”各执己见。而白居易自己将此诗归入到感伤诗中,其实早已给出了最准确 的答案。/r/n“诗言志,歌永言。在李杨情殛的背后,是白居易在缅怀自
13、己未遂的爱情。 /r/n再者,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自身对这部作品的态度来推测一下其中所蕴含的 主题思想。/r/n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末戏赠元九李十二中说到“一篇长恨有风情”, 可见“风情”是长恨歌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在这篇以风情为主要内容的诗 歌中,以爱情为主题是显得恰当不过的了。相反,假设以讽喻为主题的话就会显得 格格不入。白居易中解释到: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长恨歌即“歌长 恨”,歌咏爱的长恨。先写热恋情景,次写兵变妃死,悲剧铸成。这是悲欢荣辱极 端比照的写法。再写物是人非及刻骨铭心的无望思念。最后写天人永隔之长恨。 如此由乐而悲而思而恨,构成全诗的感情脉络,其间因果关系密切而清楚。/r/n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 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宛转动人,缠绵俳恻,恐怕是它最大的 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面对如 此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宛转哀伤的句子,我更愿相信这部名篇是为了歌颂唐明 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所诞生的,而不愿它与那严肃的讽喻沾上一点点的关系。“天长 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我相信这也许也是白居易的想法悼念所失去的美丽的爱情。*AT*18Ao40c7c15D43E0B2c6D743B4B24F1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