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屈原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语文活动探究课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的一 种课程。“自主探究”需要有较宽松的教学氛围和较强的学生参与意识,还要有 较厚实的学生经验,综观当下的农村教育现实,一切都围绕着排名和升学率,教 师不能完全自主,学生的时间更多地被各种作业和辅导班占据,虽然农村现在大 部分地区都有网络覆盖,但学生能上网的时间是奢侈,更别说农村学生的语文素 养语文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了,笔者有幸聆听一些教师或专家们的活动探究课, 感觉“秀”的成分多,实实在在落实的成分少,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纸上谈 兵,大多数活动课都不伦不类,给人的感觉活动课不像活动课,讲读课不像讲读 课。基于此,根据本
2、单元的特点学校的校情和学生的学情,我将屈原的活动探 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对学生进行端午文化、名风习俗以及屈原、郭沫若 等中外名人的相关知识普及;第二课时主要训练学生有激情的朗读。【活动耍求】(一)了解剧本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掌握剧情冲突的背景基调。(二)了解屈原生平及作品,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树立学 生的核心价值观。(三)吟味文章的语言,体会风雨雷电等的象征意义及象征手法的运用。(四)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训练学生激情的朗诵,通过朗诵体悟剧中人物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五)学习本文拟人、反复、排比、
3、呼告等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设计说明:屈原剧本的活动探究预设两节课,每节课40分钟共计80分钟完成,第一 课时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相关传统文化的普及,关注民生和民间风俗文化,了解作家作品,了 解屈原;模拟角色的诵读应该是第二课时活动探究的重点和难点,在探究诵读的过程中,理 解语言中的深意,完成屈原品质精神的内化,从而引导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 一、指点迷津(一)必知点:1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 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 与郁达夫、成仿
4、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 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武则天 等戏剧,也写出了像李白与杜甫这样令人齿冷的作品。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 迅之后文化界公认的领袖。【设计说明:郭沫若是仅次于鲁迅之后文化界公认的领袖,对作者本人及其作品的全面了解 是必要的,但对于郭沫若,鲁迅也骂他是“无耻文人”,可引导学生对其主要成就的引导, 全面公正的看待历史上的名人,这对当下的追星、流量文化的引导和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还是 很有必要的。】.屈原简介: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 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
5、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 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 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 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 多年。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 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 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
6、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 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 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殛、礼魂;九章九篇:惜诵、 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 风;天问一篇等等。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标志着 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一一楚辞,开 创了我国古代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直接影响到汉赋的形成,被誉为“衣被词人”,也开创 了 “香草美人”(香草美人【释义】也就是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的传统。 因而他被评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设计说明:00后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是有些缺失
7、而片面的,随着外来文化的 冲击和流量经济、小鲜肉文化的过度渲染,以及一些自媒体的“缺乏责任意识”的宣传,学 生们对一些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很多的盲区(每年听测的普通话考生中,经常有学生把端午节 说成是为了纪念李白苏轼等,虽然有些属于口误),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具体 内容和形式,屈原的作品以及其高洁傲岸的精神品质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对农村学 生来说,普及这方面的知识,无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民间风俗的学习,更好的认识屈原这一 爱国者的形象,还是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都是完全有必要的(课前的了解和普查,更进 一步坚定我对学生做这方面知识普及的决心)】。2 .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意图:屈原写
8、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 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 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他从抗战的现实斗 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 湃的诗情,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 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 “借 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用作者的话说当时是“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 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9、。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 时的时代”。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 “被囚”“雷电颂”五幕。作者借屈原的悲剧,展 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塑造了伟大诗人屈原的“独 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等崇高的精神品质和高尚的爱国情怀,撼动了进步人民 的灵魂。【设计说明:写作背景对于学生理解剧本的创作意图是必要的。实际上,屈原呼风唤雷 的激情,毁灭诸神的愤怒,磅礴宇宙的气势,直接显露了郭沫若鲜明的个性、冲动的气质、 炽热的感情,接近于郭沫若式的自我倾诉。而且具有深沉的现实指向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重点:屈原:剧中屈原是正义的化身。他痛恨黑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九年级 语文 下册 17. 屈原 节选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