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倒装句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类活用倒装句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词类活用倒装句式第一篇:词类活用倒装句式利用语法判断词类活用和倒装句式句子成分组成的基本模式:(定语)+主语+状语+谓语+ (定语)+宾语+补语主语主要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主要由动词充当;宾语主要由 名词或代词充当;定语主要由形容词充当;状语主要由副词和介词结 构充当;补语主要由介词结构充当。如果将这些成分代入即可演变成:名、代(主语)+副词或介词结 构+动(谓语)+(形容词)+名、代(宾语)+介词结构-.名词用作状语天下玄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响、景:像大彩、回声、影 子一样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一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而相如廷叱之
2、廷:在朝廷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二名词用作动词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函:用匣子装。流血五步,天下编素。编素:穿孝服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质于 -秦。 质:做人质2、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3、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同上)4、诗曰:孝子不匮,永锡而类。其是之谓乎!(左 传郑伯克段于鄢)5、巫妪、弟子是女子也。(史记西门豹治邺)6、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论衡问孔)
3、二、下列句子,有的是被动句,有的不是,请把是被动句的找出 来,并译成现代汉语。1、以勇气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 纪)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4、尚复被水旱之灾,(论贵粟疏)5、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 谏)6、操吴戈兮被犀甲。(楚辞国殛)7、(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三、把标横线的句子或分句作句法结构分析,并指出属于双宾语 句哪一类型或是其它句式。1、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画蛇添足)2、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 能为之足?(同
4、上)3、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4、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5、不如早为所,无使滋漫,漫,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6、晋人来治杞田,季孙将以成与之。(左传昭公七年成: 地名。)7、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赤壁之战)8、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晋灵公不君)9、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孙膑)10、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 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1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北冥有鱼)12、吕后日夜泣日: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史 记刘敬叔孙通列传)13、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
5、专属之昭奚恤。(战国 策江乙对荆宣王)四、用画线法把下列句子中的特殊语序标示出来,并说明其所属 的语序。1、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2、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制割者,便饮其麻沸散。 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三国志华佗传)3、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搜神记李寄)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5、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6、子昆莫新生,傅父布就翕侯抱亡,置草中,为求食。(汉 书张骞传)7、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8、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 臭,如好好色。(礼记大 学)9、物莫能陷也。(韩非子难势)10、前世不
6、同教,何古之法?(商君书更法)五、阅读短文,找出文中的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双宾语句,并 语译下文。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日:请以垂棘之璧与 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日:夫垂棘之 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 将奈何? 荀息日: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 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犹取之内皂而著之外皂也。君奚 患焉? 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 以假道于虞而伐虢。(吕氏春秋权勋)六、说明下列成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唯利是图、唯命是听、唯马首是瞻、我无尔虞,尔无我诈、夜以 继日、何去可从、皮
7、之不存,毛将焉傅、孰令致之 第三篇:09词类活用和句式郭建设高考讲座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一、考点解说(-)词类活用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 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以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 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 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 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精华藏用作状 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 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
8、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 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 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 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 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止的卜,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 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 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 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 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籍吏民,封府库, 而待将军
9、,置人所瞥渔腹中,,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顺流而东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名词用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外连 横而斗诸侯,吾喝甚,具汤浴我,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 病,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求木之长者,必固 其根本,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故明主峭其法而严其刑也,夫定 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过当则伤和,是以微其齐(剂)也, 名词的 使动用法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郭建设高考讲座,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族秦者秦
10、也,非天下也, 魏置相,相田文,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 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且愚人尚羞之,况于将项乎,大将军 邓鹭奇其才,且夫我曾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 金玉, 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虚心而师百氏。,吾与子渔 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诗者,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 景从,豕人立而啼,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斗折蛇行,
11、明灭可见 表示动作、行为 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 视,欲遍布之,恐不可户说,辄以是疏先焉,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乃丹书帛日陈胜王 ,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如,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陆贾)迺病免家居,童子隅坐而执烛, 郭建设高考讲座,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如,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月明星 稀,乌鹊南飞,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
12、,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动词 用作名词如,歹单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形容 词用作名词如,将军身披坚执锐,是故圣亦圣,愚亦愚, 形容词用作动 词如,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素善留侯张良 数词用作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二)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 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 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 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 记.了涉世家)2. 也。判断句中,有时
13、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 实汉贼也。(资治通鉴)3.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 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 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 策)5.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 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 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 乃、必
14、、亦、即、诚、皆、贝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 前出现的是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 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 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 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 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郭建设高考讲座1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
15、 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 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 仪”发出来的。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2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 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 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 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 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 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即为 此种用法。3 .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 将为人
16、所并。(资治通鉴)4.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 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 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 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一谓一宾 定(状) 一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 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 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
17、叹句中,就把 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 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 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记)这种 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 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 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 要
18、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 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 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 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 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 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
19、出中 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 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 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 皆是也。(苏轼石钟山4郭建设高考讲座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 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4、介词结构作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 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 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 作状语。如:青,取之
20、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 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 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 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 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 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 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 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 的省略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21、1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 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 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省略其或彼)歹单其地之 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 毒疣,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 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如:(省略其或彼)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省略 渔人)具答之。(省略其或彼)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 来。2 .省略谓语谓语是句
22、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 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3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 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 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 不足与谋! (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 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 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 充出来。4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 后数日驿至,
23、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 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 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五、疑问句式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 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 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另外,还有些表 示反问的习惯用法。六、否定句式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 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七、固定句式郭建设高考讲座文言固定句式例释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
24、常有帮助。现将 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1 .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 的办法。例:故不积腔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 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 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三.名词使动用法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汗牛充栋汗:使出汗汗马功劳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四名词意动用法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 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友风而子雨友、子:以为友;以为 子女幕天席地以为幕布;以为席子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五.动
25、词用作名词歹单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 心得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作、制:措施、制度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搜捕活动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饮料、汤食少仲尼之闻闻:见识六.动词使动用法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屈:使弯腰以天梅病梅为业天、病:使弯曲,使生病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发出声音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2 . ,抑,译为是, 还是一或,或者。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 察其成败的事
26、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3 .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 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 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4 .无所,译为没有一的“。(人、物、事)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 序)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 乎没法逃脱而死。5 .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 对怎么样 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 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 说:)现在出来了
27、,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6 .如何,译为对 怎么办。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7 .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 他们怎么办? 8 .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 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 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9 .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10 .不亦一乎,译为不也是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28、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 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 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11 .有以,一无以,一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 来,的。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 你活下去的办法。例2 :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 的东西。12 .庸乎,译为哪 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以 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13 .其乎(邪),译为难道吗?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的
29、没有千 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14 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 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郭建设高考讲座怕不免穷困吧?15 .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16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 啊! 大概说的就是吧。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 系吧。17 .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 哪里比得上。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 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18 .
30、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这 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19 .有者,译为有个人。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县里有一 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20 .与其孰若(无宁),一翻译为与其一哪如一哪里比得 上(不如)。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 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21 .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诚信却 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22 .(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例:今以钟磬置水中
31、,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 记)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 响,又何况是石头呢!23 .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例1 :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 别)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例2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 谏)一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第四篇:文言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学案文言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一)例句:范增数目项王。左右欲刃相如。二月草已芽。非能水也。判别:(二)例句:其一犬坐于前。(比喻)大喜,笼归,举家庆贺。(方式)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2、。(工具)卒廷见相如。(处所)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时间)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趋向)判别:三)例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汗牛充栋判别:(四)译法:例句:鱼肉百姓粪土当年万户侯稍稍宾客其父判别:二、动词活用(-)例句:弹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判别:(二)例:项伯杀人,臣活之。卒廷见项如,毕礼而归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判别:三、形容词活用(-)例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将军披坚执锐。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判别:(二)例句:素善留侯张良。秋毫不敢有所近。山多石,少土。判别:(三)译法:例句:今媪尊长安
33、君之位。足以荣汝身。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判别:(四)译法:例句:登泰山而小天下。邑人奇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判别:四、数词活用数作动例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判别:五、动词名词的为动用法动词、名词带宾语,表示为宾语怎样。译法:例句:等死,死国可乎?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名我固当。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 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 .规律:实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惑也。(韩愈师说)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
34、有光项脊轩志)夫 战,勇气也。(左传曹刽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爰莲 说)2 .规律: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保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 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3 .规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4 .规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非不高也,池非不深 也,兵革非不坚利也5 .规律:例如:刘备天下枭雄。刘豫州王室之胄。二、疑问句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
35、词(谁、何、曷、胡、安、孰、 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用疑问代词的,例如:谁为哀者?且焉置土石?独五人之嗷嗷,何 也?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人非生而知 之者,孰能无惑?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壮士,能复饮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三、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 被动。1.规律: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 万之众,受制于人。6 .规律:例如: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有如此之势,而为秦
36、人积威之所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7 .规律: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8 .规律: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9 .规律: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四、省略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每假借于藏书之 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 .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37、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 ,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项王曰:壮士 !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谋。此人为()具言所闻。4 .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激昂()大义, 蹈死不顾。出入()乱尸中。五、变式句所谓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5 .古之人不余欺也。沛公安在?(在安)
38、不然,籍何以至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6 .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 在皆是也。规律:7 .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 语,古代汉语里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得双石于潭上。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六、固定句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 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 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 的种类分为四种:L表陈
39、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 (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 到的时候)、为所。例如:故不积度步,无以致千里。山峦为晴雪所洗。2 .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 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如:如 太行、王屋何?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3 .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 何之(怎么这样啊)等。虽有君命,何其速也!(虽然有国君的命令,干嘛那么飞快啊!)吏 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 是那样凄苦!)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
40、亦,,乎 (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 为(为什么呢)。如:国仇未报,何以家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日饮食得无衰乎?第五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答案)词类活用就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 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 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那么怎么辨别词类活用呢?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 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 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一、名词Q)、名词作状语L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朝 夕,分别充当
41、动词谓语济 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 到黄昏)烛之武退 秦师2、既东封郑(方位名词东作动词封的状语,表处所:在 东边)烛之武退秦师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时间名词日放在动词参省的 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劝学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 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 面上,在地下)劝学5、秋水时至(名词时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秋水6、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 向东)秋水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 席 包 囊分别作卷 举 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 为的状态象席子那样,像包裹那样,像口袋那
42、样)过秦论8、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云 响分别作集 应的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过秦论9、赢粮而景从(名词景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 态:像影子那样)10、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词内 外分别作立 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对内,对外)过秦论1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夜充当驰的状语,表示 动作行为的时间:当夜,当晚)鸿门宴12、日夜望将军至(时间名词日 夜充当动词望的状 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每夜)鸿门宴13、吾得兄事之(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对待 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那样)鸿门宴14、园日涉以成趣(日作动词涉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 经常性:
43、天天;每天)归去来兮辞15、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雾 星用作列和驰 的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星一样飞驰)滕王阁序16、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隶作动词使的状语:当作奴 隶一样)五人墓碑记17、内外多置小门(方位名词作状语)项脊轩志18、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博不目见耳闻(名词舟 目 耳 分别作动词行 见 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用船,用眼睛,用耳朵)石钟山记19、士大夫之族一则群聚而笑之(名词群作动词聚的 状语,表示动作的情态:成群)师说20、辇来于秦(名词辇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来所用的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生死而肉骨生、肉: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惊天动地使惊奇吏感动可烧而走也使逃走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使灭亡既来之,则安之。使来归七 .动词为动用法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动用法,为哭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为国事而死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哀:为哀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为他而死八 .形容词作名词1 .义不杀少而杀众。(公输少:很少的人;众:很多的人。)2 .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美:美好的事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