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怀疑与学问》学案(定稿;集体备课).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怀疑与学问》学案(定稿;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怀疑与学问》学案(定稿;集体备课).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学案班级姓名学号谈语言王力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 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 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 工具。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爸来总想 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 雅” 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 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 人民群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
2、生动的。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 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 么说,这叫“故作姿态”。还有篇报道,出现“他算着七月流火在好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 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 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 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 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 说,文章
3、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 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 是一种启发。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 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 哪里就说到叨卜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 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 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 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
4、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 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那么,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 上制造混乱。 比方,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 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 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 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又比方,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 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 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 九年级 初三 语文 上册 怀疑 学问 定稿 集体 备课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