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浮世绘与人情交响乐.docx
《乡村浮世绘与人情交响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浮世绘与人情交响乐.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乡村浮1蜷与人情交口幅罗伟章的谁在薮门是一部在艺术形式设计方面多有用心的优秀长篇小说。通过对文本先后两次的认真阅读, 我认为,借助于艺术形式方面的这些努力,罗伟章所首先试图展示出的,就是一幅当下时代乡村世界的浮世绘。一般意 义上的长篇小说,差不多总会有几个可以被看作中心人物的人物形象存在,但谁在敲门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粗略计 来,在这部长达63万字的长篇小说中,先后登场的那些有名有姓的人物,一共有160人左右。在其中,又有多达三四 十位人物,能够给读者留下相对深刻的印象。但如果想进一步从中确定到底哪一位或者哪几位算得上是小说的中心人物, 却又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即使是如大姐夫李光文这般重要的人
2、物,也很难说就是作品的中心人物。由比即不难得出 结论,罗伟章在谁在敬门中所实际采用的,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叙述策珞。所谭去中心化,就意味着作家采取了散 点透视的艺术聚焦方式,来面对回龙慎的那些普通乡民们的日常生活。如此一种艺术聚焦方式的背后,很可能潜藏看作 家某种带有-点“齐物论”色彩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所谓“齐物”,当然是从古老的庄子那里借饕而来的一种说法,它很显然 意味着,在罗伟章这里,现实生活中那些地位身份不同的人们全都是不分高下,应该等量齐观的。很大程度上,正是因 为去中心化叙述策略的采用,才使得谁在敲门成为一部没有主人公的长篇小说。在文本中陆续登场的那些人物, 可以说都是小说的主人公,也可
3、以说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换句话说,每一个人物,都因此而在得了现代意义上一种充 分的主体性。而伴随着小说人物主体性的普遍获得,谁在敲门自然也就成了一部具有人物群像式展览结构的长篇小 说。我们之所以把谁在敲门判断为一部当下时代乡村世界的日常生活浮世绘,根本原因正在于此。所谓.浮世绘”, 按照辞海中的解释,乃指“日本德川时代(1603-1867)兴起的一种民间绘画。浮世是现世的意思,故其描绘髭材大 都是民间风俗.优俳、武士、游女、风景等,具有鲜明民族风格。浮世绘一般以色彩明艳、线条简炼为特色,因多 数反映当时的民间生活,普得到广泛的流传和发展,至十八世纪末期逐渐衰落。这里,我们意在借用这一绘画术语来
4、指 明罗伟章谁在敲门的基本思想和艺术风格。既然是当下时代乡村世界的浮世绘,那自然也就会有普通乡民生存境况的真实呈现。比如父亲许成祥,因为母亲 代珍的早逝,一个人校扯七个子女长大。那一年,大哥春山19岁,二哥春树17岁,大姐春红12岁,二姐春花8岁,“我” 也即三子春明5岁,幼子春晌2岁,鼓小的幼女春英还不满3个月。在生存条件格外艰难的川东乡村,一个单身男人, 要想把这七个子女全都拉扯大,让他们都成人成家,其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正因为生存艰难,所以,父亲才被 迫把幼女春英送给了别人家。但即使如此,许成祥肩上的担子也谈不上会减轻多少。不曾想,等到他的七个子女都已长 大成人,且成家立业之后,业
5、巳步入晚境的许成祥自己的养老反而成了一个问题。依照乡村的社会伦理,既然父亲育有 四个儿子,那养老的问题就应该由四位兄弟来承担。因比,他的三个女儿,尤其是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大姐春红,虽然 也可以想方设法以贴补的方式各尽孝心,但却不可能越俎代庖地替代四位兄弟。由于三子春明也即叙逑者“我”,人在省 城工作,家在省城,但父亲却在大城市里怎么也待不惯,所以,他先是跟着幼子春晌一起生活,没想到的是,明明知道 父亲牙口不好,吃不了硬东西,弟媳却总是故意煮锅巴饭给他吃。这种情形被大姐无意间发现后,就硬是把父亲拉到大 哥家,让他和大哥他们一起生活。但仅仅只过了一个月时间,父亲就强烈要求还是要跟春晌一起住。大姐只
6、好又把父亲 拉进了二哥家,没想到,这一次,他只住了十夭,就自作主张地一个人拖着拐杖跑到了春晌家。尽管叙述者没有交代具 体原因,但父亲在大哥和二哥家无论如何都待不住,大约总是感到不舒服的缘故。问题是,跑回春晌家后,没过多久, 就又因为弟媳背若父亲,独自溜空儿在家炒肉吃而发生冲突,父亲竟然提出要一个人去后山住岩洞。在我闻讯赶回去 之后,经过一番协商,父亲最终还是坚决表示,岩洞可以不去住,但却一定要一个人单住。“谁知睡个嗑睡起来,我拎着 包准备下山,父亲却又反悔,拉住我流眼泪,说他还是跟春晌。就这样,折脚来折滕去,父亲到最后还是选择了和儿子 一起住。问题的关键是,既然弟媳对父亲并不好,父亲却为什么还
7、是要坚执于此呢?原来,“他是担心弟媳跑了,不要兄 弟了:因为此前发生冲突时,弟婉曾经说过想要禹婚,所以,离这个词,像一把大侧刀,没把兄弟吓倒,却一直悬在 父亲头上,这样一未,作家的定锋便由养老问题巧妙地转向了对父亲心理状态的一种精神分析式挖掘。或许与春晌乃是 父亲最小的儿子有关,只要有一点可能,父亲都会想方设法地尽一切可能去庇护他。正因为如此,村里人才会戏谑地说: “许成祥想照顾春晌一辈子,如果春晌活八十岁,许成祥要活一百三十岁才能丢手。也因此,即使在弟媳那里受虐,父 亲也仍然要坚持跟着儿子一起过,其背后所深刻揭示的,就是他内心深处一种奉挂春晌的精神情结。与此紧密相关的, 还有两个细节。一个是
8、,只要他和春晌住在一起,“我每年给出的三千元,就可以貌似“合乎情理”地转绐到春响手里。再 一个是,在他80多岁的生日宴上,父亲曾经一再强调,自己一定要争取活到一百岁。因为按照县里的规定,每位百岁 老人都会奖励一台彩电,父亲想给春晌挣回一台彩电来。比如,乡村的普遍空心化。只要是身体条件允许的青壮年,都背井离乡地去外地打工。先是“我们1家:“比如今年, 大嫂跟她女儿在浙江,二姐一家在湖北,幺妹两口儿在广东,小字辈更是星散各地,别的小字辈倒还有个实在的去处, 大哥的儿子四喜,谁也不知在何方落脚,他五分钟前给这个打电话,说在北京,五分钟后给那个打电话,就可能说在海 南。.一个家族的人,大半都跑到外地去
9、打工,肯定是因为在本地生活艰难,挣不下钱的缘故。正因为大家教一窝择地出 去打工,所以,等到在燕儿坡为父亲办丧事的时候,要想找到能够干体力活的青壮年,竟然也梆成了一个问题。折国东 折腌去,能够抬棺的壮劳力,也只是特务、许兴、狗屁、石头他们四位。以至于即使是“打井(川东方言,意为挖墓) 这样的男人活,也只能让如侯大娘这样年迈的妇人们去干了。乡村的空心化达到了何种程度,可想而知。但问题却并没 有到此结束。关键在于,即使到了后来,打工巳书不来什么效益,“外面的厂子即使没拆,没挎,也只敢储偷摸摸上夜工, 做一夜躲几天,无非挣个假钱,这些外出打工者却也不回乡。老人倒麻秆似的死去,又不见年轻人回来安居乐业,
10、即 使外面的厂子挎了,不得已回到老家,也是打个响片,养两天神,便又飘回城里;他们在城市里游荡,听此起彼伏的车声, 吹横七竖八的风,一身的体力,不知去哪里出卖,便在风里耗散,或在风里变得凌厉。”在这里,很显然还存在着城市与 乡村之间的文明落:差问题。一个残酷现实是,城市文明较之于乡村文明总是要更高一个等级,想让这些在打工的过程中 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城市文明气息的打工者,舍弃城市重返乡村,其实是戏之又难的一件事。再比如,精准扶贫中的某种滑稽乱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燕儿坡担任第一书记的,来自省档案局的华运翔。燕 儿坡第L书记华运翔,自己的家境并不好,老婆在省城摆地摊,晚上才敢摆出来,儿子刚上初中,正是
11、用钱的时候,可 一听贫困户哭穷,他就摸荷包。想不到的是,他后来的一种莫名窘境,正是摸荷包给摸出来的。那一次,因为听到一个 名叫马翠的妇人哭穷,华运翔心有不忍,马上从荷包里摸出三百块钱递过去。这一递,可就捅了个马蜂窝:“刚递出去, 面前就是一堆手。他就一户一百地给。那天,他身上揣了七百块,都是百元券,绐了马罩三百,只能再给四户。可在场 的不下十户。给完了,他两手撞开,说没有了。没拿到钱的,先是失望,继而怀疑.版之变得凶狠。他清晰地看到了那 眼神的变化,便把口袋翻过来,说真没有了。可面前的手不仅没收回去,还伸得更直。”就这样,一场根本就料想不到闹 剧上演了: “不给钱,英想走人!他们喊着说。/华运
12、翔打了个塞战,别开众人就走。/没走几步就被推获。/毕竟是军人 出身,脖颈和膀子一甩,再走。但已不是走,是跑。/却又摔倒在地。是有人向前一扑,扯住了他的裤腿。/当他挣扎着 向前跑,裤子就像被剥皮那样剥掉了。/他是穿着内裤逃回村委会的。这种场景的出现,着实让人情何以堪。华运翔的 本意是竭尽所能地帮助困难的乡亲,没想到的是,被帮助的乡亲们却不仅不承他的好意,反而变本加厉地把他最后剥得 只剩下了一条内裤。出现于罗伟章笔下的这个场景,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鲁迅先生当年对于所谓看客的揭示,以及对看 容心理的洞察与批判。燕儿坡的这些简直不知康肚的吃瓜群众,其实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甚至较之于看客还要更 等而下
13、之一点。以上种种远不足涵盖出现在罗伟章谁在敲门中的其实乡村图景,在其中,敏感的朋友当然可以感受到作家某 种扉利尖税的批判目光的存在,因为优秀如罗伟章者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生活的粉饰者。但仅有批判二字,却又不足以 涵盖罗伟章写作的全部努力方向。某种意义上,包括批判在内的一种更富表现力的浮世绘式的世相呈现,或许更切合谁 在敲门的基本面貌。然而,抓住了当下时代乡村世界的浮世绘,却仅仅是抓住了谁在敲门的一个方面,与乡村世 界的浮世绘相比,更为重要的,是罗伟章对曲折幽微的人情世故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更愿意把谁 在敲门判定为鲁迅先生曾经极其称道的以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和表现为显著特色的“人情小
14、说,黄德海之所以会把谁 在敲门与红楼梦相比附,我想,这恐怕也是他的着眼点之一。关于人情小说二鲁迅先生发表过极精辟的见魁:作 者之于世情,盖城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优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 变幻之情,随在显见,同时说部,无以上之,故世以为非王世贞不能作。”故就文辞与意象以观金瓶梅,则不外描 写世情,尽其情伪,又嫁衰世,万事不纲,爱发苦言,每极峻急,然亦时涉隐曲,杀蕊者多。全书(指红楼梦) 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遗,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盍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 所亲历,正因写实,林成新鲜。而世人忽珞此言,每欲别求深义,揣测
15、之说,久而遂多。参照鲁迅先生的精辟见解, 在我看来,所谓“人情小说,就必须在人情世故的揣摩和表现上下极大功夫,千方百计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以曲尽人情 世故之幽微曲折。比如,关于何老三和大姐夫合作经营挖挖机和采砂犯。作家先是描写何老三一大早在大姐夫还没有起床的时候, 就赶过来给大姐夫付钱结账,大姐夫的态度也非常坦然,问题在于,大姐却忌讳:大姐倒不忌讳我,忌讳父亲。不忌讳 我,是觉得我肯定比大姐夫挣得多,忌讳父亲,是觉得我家那些兄弟姊妹,个个都没个饱足,你挣一百块,就恨不得你 拿出九十块给他用。但大姐果真不忌讳我吗?答案只能是否定的。等到何老三告辞出门后,大姐刻意为我解释:“何老 三昨年下半年就没给
16、过我们钱。她的意思非常明显,何老三之所以一下子就拿出那么几捆钱来,是因为枳攒了半年都未 付账的缘故。但其实,大姐夫早巳对我说过,何老三坚持每月按时结账,这是他雷打不动的规矩。大姐和大姐夫两相对 照的结果证明:“大姐到底是防着我的。这里,肯定不能说大姐不信任我或姐弟俩的感情有什么问题,然而,虽是嫡亲 姐弟,但大姐却偏偏就要这么说,甚至还不如大姐夫坦诚。这一点,或许可以用“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俗语来解释。别的 且不说,单只是国绕何老三一大早登门送钱这样一件事,就搐出了这么多应该或者不应该有的弯弯绕,人心之叵测,人 情之曲折幽微,于此可见一斑。再比如,同样是给妻家的兄弟几位拿烟来抽.大姐夫却时我”明显地
17、育眼有加。时其他兄弟,给的是十五元一包的 “巴香湾”,虽然已经算是“巴香清.三种档次里的上品了,但同样是妻弟,只因为我不仅曾势上过大学,而且后来还在省 城工作,所以,大姐夫便对“我格外地另眼相看:“他就把我领进里屋,给我拿烟。打开橱柜,满满当当全是烟,他给了 我一条软中华,便把橱柜闭了。分明有整排大重九,还有南京、贵烟、黄鹤楼,全是极品的,为什么不随便再给一条? 我当时就是那样想的。.明知道大姐夫对自己巳经另眼相看,但“我”却依然贪心不足,拿到一条烟后并不满足,还想着为 什么不再给一条。这种潜意识里的贪婪心理,很快就被大姐夫稍后的L段话验证。那一次,在给了其他兄弟各自一包红 壳子后:兄弟说:要
18、拿多拿一包麻,给一包,插在左边右边翘,插在右边左边翘。大姐夫朝我眼睛一晚:我说啊! 是指他早上说的给外人拿烟和给亲人拿烟的话,现在得到了验证。实际的情况是,一大早起来,大姐夫就针对亲人和别 人之间的区别发表过一番百试不爽的“高论”:“亲人仗着是你亲人,做起事亲,拖工期,踩假水,总不尽心,问你要钱的 时候,脖子却比牛脖子还粗。找外人就不一样了,一是一,二是二,不得把二说成三,也不得把二说成一。外人把事情 给你做得巴巴适适,还对你恭恭敬敬.感山谢水。这好比你给外人拿包烟,外人对你有说不尽的好话,你给亲人拿包烟, 他心里却在冒泡:为啥只给一包,不是给一条?一不如不给。”事实上,不只是其他的几位兄第,
19、即使是被大姐夫高看 了很多的知识分子“我在这一点上,也都如同其他兄弟一样没出息,都想着大姐夫为什么就不能慷慨一点,为什么就 不能多给一条或者一包。一方面,大姐夫对几位妻兄弟的区别对待,固然说明着人情世故的无孔不入与无处不在,但在 另一方面,“我们”几位兄弟“没有出息”的表现,却也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说明着人性本能中贪婪心理的普遍存在。事实上,在这部长达63万字的长篇小说中,人情世故四个字几乎是无处不在。比如,原本总是寡言少语的兄弟春 晌,关于到底该如何办丧事的一番长篇大论:合伙办有个毛病,就是将来分礼金的时候,又会扯淡话,闹矛盾。谁家亲 戚送的,归谁,这个很明白。谁结交的朋友,朋友送的归谁,这个也
20、很明白。不明白的,是那些百客,百客跟几兄弟都 认识,却跟谁都没有深交,他们送的该怎么分?按理该平分,但先前那些人家做事,可能甲去了,乙没去,他是冲着甲 来还情的,结果乙也得了;即使甲乙都去了,上礼的轻重也有别,回过来的礼,却是平分了”到底该不该上礼?到底 该怎么上礼?收入的礼金又该如何处理?围绕这一系列问题.一贯寡言少语的兄弟春晌,甚至可以说是干脆给我们上了 一堂形象而生动的人情课。内里的那些细致和幽微,竟然让“我梆会产生一种云山雾罩的感觉。说到底,特别看重现世 人生、此岸世界,而多少有点忽略彼岸世界的中国,是一个非常看重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人情大国。之所以是在中国 而不是在别的国家出现诸如金
21、瓶梅红楼梦这样杰出的人情小说,根本原因正在于此。从一种文学谱系的角度 来说,罗伟章的谁在敲门也正是金瓶梅红楼梦这种人情小说传统在中国当代结出的果实。很大程度上, 人物众多的谁在敲门也如同红楼梦一样,作家能够摆脱单一视角,深入体察不同人物的处境和性格,写出他们 各自的人情和道理。诚所谓大姐有大姐的道理,大姐夫有大姐夫的道理,大哥有大哥的道理,兄弟春晌也有春晌自己的 道理。如果套用音乐术语来打一个比方,那罗伟章就像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家,正是在他掌控自如的悉心指挥调度下,大 提琴、小提琴、长号、短号等一众乐器一齐发声,彼此错落有致地构成了一曲镇浑的中国乡村世界的人情交响乐。大凡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总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村 浮世绘 人情 交响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