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卷(七)语文试题.docx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卷(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卷(七)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试卷注意事项:L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中国10万人口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就有22个,在社会的大变动中他们如何长期 生存下去?特别是跨入信息社会后,文化变化得那么快,他们就发生了自身文化如何 保存下去的问题。我认为
2、只有从文化转型上求生路。要善于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求 得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共同的问题。所以我说“文化自觉” 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其 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 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实际上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后,中华文 化该怎么办是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也是谈论文化自觉首先要面临的问题。这也促使我想从理论上进一步搞清一些问题,如个人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社会性和 历史性问题等,以
3、利于推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入。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化的认 识。我们真要懂得中国文化的特点,并能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必须回到历史研究中 去,下大功夫,把上一代学者已有的成就继承下来。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边好的东 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 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我 们一方面要承认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好东西,进一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历史, 以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一方面要了解和认识他 人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摘编自费孝
4、通论文化自觉) 茶房的吹箫;既有自己独处的闲适,又有友朋相聚的快乐,生活并不寂寞。作者在 这里能体会到与个人意趣甚相契合的浓浓“古味”。从茶馆名日“凤凰”,到眺望长 江想起古时美人,再到“么师”悲哀的箫声,都让作者体会到古味浓厚的文化特色。9.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细腻的笔触来表现四川的民俗风情。如成都大茶楼飞来飞 去的茶壶,吟诗楼前的江水景致的缺憾,以薛涛井水作号召的心态,茶馆老板娘的富 态、健谈与精明,都体现出作者“细”与“实”的写作风格。同中见异,抓住茶馆 的“特色”来选材。作者对四川茶馆做了细致区分,省会地方有别,繁华偏僻各异; 即使同一城市,也善于抓住各自特色来写,自然风景、人文风情兼
5、具。文章在以入 蜀行程来安排写作大框架的同时,又能以自己独特视角来选择材料,安排顺序。其中 把“凤凰楼”安排在最后,这既是文中行程的终站,又因为这是作者最有感情的地方, 自然地带领读者一道加深对茶馆的体会,正体现了朱自清先生的“有选择地有条理地 写出来”。【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 “意在讥讽成都人的附庸风雅”错误。此处所写要表现的是成都人的风雅和茶座的 精明,虽然雅而有“俗”,经不起推敲,增添的是文章的情趣,并未“讥讽”。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B.“严格依据自己的行程来写错误。文章虽有大致的入蜀行程,但中间并未都是“严 格依
6、据自己的行程”来写的,而是根据自己选材的需要来安排材料。故选Bo【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首先找到“我很喜欢这茶馆”这句话,在第9段,然后结合上下文,筛选作者喜欢“风 凰楼”茶馆的原因。由“到重庆后,定居在扬子江滨,地方荒僻得很,住的地方左近有一家茶馆,榜曰凤 凰楼”“因为无处可去,我们整天一大半消磨在那里”可知,作者待在这个茶馆的 事件最长;由“就算是我们工作的地方,所以对于里边的情形相当熟习”可知,作者 对这个茶馆非常熟悉,对这个茶馆印象最深。由“到重庆后,定居在扬子江滨,地方荒僻得很”“老板弟兄三人。除老板管理茶馆 事务外,老二是郎中,专管给求医者开方,老三则
7、司取药之责”“无事时泡一杯菊 花坐上一两个钟头,再要点糖渍核桃仁来嚼嚼,也颇有意思” “卷起竹帘就可以远 望对江风物,看那长江真像一条带子 “么师(茶房)就轻轻的吹起了箫”“有 时朋友们也在凤凰楼里打打Bridge”等可知,作者虽然在偏僻之处,但是在凤凰楼茶 馆既可以欣赏美景,又可以闲适独处,还可以和朋友欢聚,因此作者喜欢。由“尤其是在烟雨迷离的时候,白雾横江,远山也都看不清楚了。雾鬓云鬟,使我想 起了古时候的美人。有时深夜我们还在那里,夜风吹来,使如豆的灯光摇摇不定” “像 幽灵一样的玩弄着短短的箫,那悲哀的声音,就从那里飘起来”等可知,作者在茶 馆中可以体会古风古韵,由长江想到美人,由箫声
8、体会古味,因此喜欢。【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题干的关键点是“现在所需要的是仔细的观察,翔实的描写。一种风格,一种人情, 一处风景,只要看出它们的特异之处,有选择地有条理地写出来”,也就是“仔细的 观察” “翔实的描写”“特异之处”“有选择地有条理地写出来”,因此结合关键词 分析文本是如何仔细观察、翔实描写,如何表现不同之处,如何选择材料,如何有条 理地写作的。“细”与“实”:“大些的茶楼如春熙路上玉带桥边的几家,都可以坐上几百人。开 水茶壶飞来飞去,总有几十把,热闹可想”描写成都大茶楼的热闹;“那个老板娘, 胖胖的一脸福相,穿得齐齐整整,坐下来和我们攀谈起来。一开头,就
9、关照灶上,说 茶钱不用收了”“现在酒精多少钱一加仓,和从此到梓潼还得翻几个大山坡,需要再 添燃料了。最后就说到她还藏有几桶酒精,很愿意让给我们,价钱决不会比市价高” 描写老板娘的外貌、健谈、精明;“像薛涛井畔就有许多茶座,在参天的翠竹之下, 夏天去坐一下,应当是不坏的罢”描写薛涛井畔茶座的景色等,笔触细腻,观察仔细, 体现了 “细”,表现了四川的民俗风情,体现了 “实”。不同之处:作者写了很多茶馆,但是各有各的特色。如广元的茶馆写的简单,侧重喝 茶看山;成都的茶馆,人多茶馆多,春熙路的茶馆异常热闹,规模较大,薛涛井畔的 茶座翠竹参天;武侯祠的茶座古柏森森,兼营菜饭,品茗之余,又可小酌等。既有大
10、 都市的茶馆,又有偏远地区的凤凰楼,同中有异。选择材料和条理写作:由“一路入蜀,在广元开始看见了茶馆”“后来入川愈深,茶 馆也愈来愈多。到成都”“到重庆后,定居在扬子江滨,地方荒僻得很”等可知,文 本整体大致按照入蜀行程进行写作,安排写作顺序。但是在选择材料上又有作者自己 的思考,如先写大都市,再写偏远地区,最后写自己最喜欢的“凤凰楼”,从而表现 作者的情感,可见作者在写作时是有选择的,并非完全按照行程来写。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易日:“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 将欲以匡君之过,矫
11、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 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 君,宁危身。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日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 烛趋进谏日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 戟将斫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日:“君奚不斫也?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 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参此二人者,不亦可 乎? “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 自击之。晏子日:“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日:“诺。” 晏
12、子举戈而临之日:“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 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日:“夫子释 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日:“敢有谏者死。”舍人有 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日:“子 来,何苦沾衣如此? ”对日:“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 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 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日:“善哉!” 乃罢其兵。(节选自说苑正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
13、确的一项是()A.令左右日/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日/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 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B.令左右日/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日/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 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C.令左右日/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日/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 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D.令左右日/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日/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 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
14、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内”在文中指使入内、接纳,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的“内”字含义 相同。A. “数”在文中指数落、责备,与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数”字含 义不同。B. “敢”在文中指有胆量去做,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的“敢”字含义 不同。C. “委身”指托身于人,“委”与归去来兮辞曷不委心任去留”的“委”字含 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景公耽于海上游玩,六月不归,并下令反对者将处死刑。颜烛匡正君主过错,是 为忠臣。B.齐景公因为心爱的马被杀,十分愤怒,晏子毫不畏惧,对齐景公举戈相向,以劝君 主冷静。C吴王一意孤行,坚持讨伐楚国,少
15、孺子劝说吴王不能只谋取眼前利益,却不顾身后 祸患。D.君主有失而臣子不谏,可能危及君主,忠臣不忍。但臣子坚持进谏可能会危及自身 安全。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2)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14 .同样是臣子规劝君主,三人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C 11. D 12. B(1)君主有过失,是危国亡身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 的危亡。(2)舍人中有个名叫少孺子的,想要进谏却又不敢,就怀揣弹丸、拿着弹弓,在后 花园游走。13. (1)颜烛犯颜直谏;(2)
16、晏子婉言进谏;(3)少孺子譬喻讽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他对跟随在左右的人下命令:“有敢先说回国的,处死不赦。”颜烛快步上前 劝谏说:“君王您喜欢治理海上,不喜欢治理国家,所以六个月不回去。那国内如果 另有治理国家的人,您将怎么能够在这海上游乐呢? ”齐景公拿起长戟就要砍杀他。“言归者”作“有”的宾语,动宾之间不断开,排除AB;“彼”作主语,“有”作谓语,“治国者”作宾语,主谓宾之间不断开,排除D。故选C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内”字含义相同,都为“使入内、接纳”。句意:在半路上听说都城中有人图谋 不让他入城;/
17、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B. “数”在文中指数落、责备/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含义是“理 数”。句意:请让我替您列举数落他的罪过/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C. “敢”在文中指有胆量去做/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的“敢”含义是“冒 昧地”。句意:有敢于劝谏的人处死/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D. “含义相同”错误。“委身”在文中指弯着身子。/归去来兮辞曷不委心任 去留”的“委”表示“顺从”,含义不同。句意: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捕取鸣 蝉/为什么不顺从自己的心意欲进则进,欲止则止呢?故选Do【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对齐景公举戈相向”
18、错,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 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可知,晏子举戈相向的是马夫。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萌”,萌芽;“轻”,忽视;“是也”,判断句。(2) “怀”,怀揣;“操”,拿着;“游于后园”,状语后置,在后花园游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能力。结合原文“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君乐治海上, 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分 析可知,颜烛犯颜直谏;结合原文“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
19、汝使吾君以马之 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分析可知,晏子没有直接说国君的过错,而是细数马夫的 过错,间接让国君明白马夫罪不至死,可见其婉言进谏的特点;原文少孺子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事例来进谏君王,劝其罢兵,可见他善于譬喻 讽谏。参考译文:周易上说:“王室的臣子刚正忠直,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臣子之所以要刚正 忠直冒着危难去劝谏他的君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匡正君主的过错,矫正君主 的失误。君主有过失,是危国亡身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 的危亡。轻视君主危亡的行为,是忠臣不忍心做的。君主有过失而不进谏就
20、会危及君 主,君主不纳谏还要坚持进谏就会危及自身;与其危及君主,不如危及自身。齐景公 在海上游玩而乐此不倦,六个月不回国。他对跟随在左右的人下命令:“有敢先说回 国的,处死不赦。”颜烛快步上前劝谏说:“君王您喜欢治理海上,不喜欢治理国家, 所以六个月不回去。那国内如果另有治理国家的人,您将怎么能够在这海上游乐呢? ” 齐景公拿起长戟就要砍杀他。颜烛快步上前,整理好衣服等着他砍,并说:“您为什么不砍呢?从前有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您的贤明,不同于这两个君 主;我的才能,也比不上这两个臣子;您为什么不砍呢?让我在这两人之后成为第三 人,不也可以吗? “齐景公心悦诚服,于是回国,在半路上
21、听说都城中有人图谋不让 他入城。齐景公有匹马,被他的马夫杀死了,齐景公大怒,操起长戈要亲自去杀马夫。 晏子说:“这样会使他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死了,请让我替您列举数落他的罪过,让 他知道自己的罪过再杀死他。”齐景公说:“好吧。”晏子举起长戈对马夫说:“你 为我们国君养马却将马杀死,你的罪当判以死刑;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养 马人,你的罪又当判以死刑;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人,传到四邻诸侯,你 的罪又当判以死刑。”齐景公说:“先生放了他,先生放了他!不要因此伤害了我仁 爱的名声。”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左右的人说:“有敢于劝谏的人处死。”舍 人中有个名叫少孺子的,想要进谏却又不敢,就
22、怀揣弹丸、拿着弹弓,在后花园游走。 露水打湿了他的衣服,像这样有三个早上。吴王问他:“你过来,何苦把衣服打湿成 这样? ”少孺子回答说:“园中有棵树,那树上有只蝉。蝉在高处唱哀歌饮露水,不 知道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捕取鸣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 边;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取螳螂,却不知道弹丸在它的下边。这三种动物,都想要努 力获取它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身后有祸患。”吴王说:“讲得好啊!”于是就停止 进攻楚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猎罢夜饮示独孤生(其二)陆游关辅何时一战收,蜀郊且复猎清秋。洗空狡穴银头鹘,突过重城玉腕骗。贼势已衰
23、真大庆,士心未振尚私忧O一樽共讲平戎策,一樽共讲平戎策,勿为飞莺念少游。【注】玉腕骚,骏马名。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弟少游曾劝说马援: 读书人一生但求衣食丰足,乘坐短毂车,做一个郡吏,也就可以了;再想求得更多, 只是自找苦吃。马援南征时,身在沼泽迷雾之中,强敌未灭,毒气熏蒸,见到天上飞 鹰掉入水中,想到从弟的劝告,心有戚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疑问起笔,表现诗人对时局的关切,又以“蜀郊”“清秋”点明出猎的地点 和时令。B.颔联写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暗含报效朝廷、北伐杀敌 之意。C颈联对仗工整,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敌寇势力衰微的庆
24、贺,对我方士气低靡的 担忧。D.全诗写诗人出猎归来,豪情满怀,表示自己已经得到朝廷重用,立志抗金,驱逐侵 略者。16 .本诗与苏轼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近,词的下片“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与本诗尾联都运用了典故。请分析两首诗歌在典故运用上有何不同?【答案】15. D 16.苏词正用典故,运用朝廷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典故, 以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效力,抗击侵略者。陆诗反用典故,运用 马援在困难之际看见飞莺想起堂弟劝告的典故,反用其意,劝勉朋友克服困难,为北 伐抗金、收复故土而努力,不因战争环境的艰苦而退缩。【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情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昆明市 云南 师大附中 2022 2023 学年 下学 适应性 考卷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