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思路.docx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思路.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成碘因珈第膻蜜螭演近年来,成渝地区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成为西部大开发和高质量发展 的先行者。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时间窗口,全力建设双城经济圈,加快 形成与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比肩的发展引擎和创新高地,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位势、顺利开启第二个百 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1 .更好拓展战略纵深,维护总体国家安全成渝地处四川盆地,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地区 与滇藏边疆
2、的枢纽要地,也是东亚、东北亚进入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的主要通道。对于高原山地的西南边疆而言,成渝 地区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后方基地。抗战时期,成渝地区作为“大后方”,西迁企业在此组织生产,有力支持了前线抗战, 并由此奠定了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工业基础。“三线建设”时期,在四川、重庆集中布局了一批工业项目,由此形成 了相对独立、门类齐全的重工业、能源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在西部纵深地区建设了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成渝地 区的迅速崛起,在内陆地区形成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增长引擎和战略支撑地区,将为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保障边疆 安全稳定发挥重要作用。2 .更好畅通国内大循环,凸显强大国内市场优势成渝地
3、区人口总量大、密度高,创新要素相对富集,具有较大的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 的区域。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成渝地区(以规划范围为界)总人口达9764.93万人,占全国的6.92%, 较2014年提高0.16个百分点,相当于关中一天水、兰州西宁、呼包鄂榆、滇中、黔中、天山北坡、宁夏沿黄7个城市 群人口的总和。20102020年,成渝地区常住人口增加700余万人,占西部12个省(区、市)常住人口增量的近三 分之一。成渝地区人口规模大,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是沿海地区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近年来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 移的同时,依靠扩大开放吸引了大量境外直接投资,发展了面向国际
4、市场的加工制造业,人口回流也形成了巨大的市场 需求,与东部沿海不同的开放发展路径彰显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与东部沿海的发展差距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 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间,成为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依托。3 .更好优化开放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开放水平不高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一带一路”建设打开了向西开放的新空间,西部地区由内陆 边陲一举成为开放前沿。成渝地区也因之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战略的交汇点。连接亚欧大陆两端 的“中欧班列”从这里起源,迄今仍以成渝两市为国内最大始发城市。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为基础发 展形成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了“
5、一带”与“一路”有效衔接的国际大通道。以开放为引领促进成渝城市群崛起,并在城 市群协同推进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和城乡区域协调等国家战略,有利于形成全方位对外合作竞争新优势,建设更高水平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利于把城市群从开放高地推向创新发展高地,并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由东西分异转向南北分化的背 景下,引领西部高质量发展,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成渝地区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 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生态建设方面看,成渝地区的发 展基础不断夯实,
6、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1 .经济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919.2亿元,比上年增长8.5%,经济增速继续领跑西部,比 西部地区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成渝地区以占全国1.9%的面积承载了 6.5%的经济总量,这一比重2014年为5.49%, 7年间提高了 1个百分点。从西部来看,成渝地区以不到3%的面积承载了 30.8%的经济总量,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分别 占西部地区的23.7%、31.2%和3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西部地区的38.8%,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当之无愧的“发 展先锋”。重庆2021年GDP达27894.02亿元,自199
7、7年设立直辖市以来,实现了 11%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成都GDP 达到19916.98亿元,居全国城市第7位、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成渝地展地处西部地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十分 不易。2 .城镇格局持续优化一是重庆、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显著。重庆、成都两个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快速推进,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 的引擎作用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在GaWC发布的世界城市评级中,成都由2014年的Gamma-级提升至2020 年的Beta+级,重庆由此前未进入榜单连续提升至Beta级。“六普”到“七普”期间,成都和重庆常住人口增加量分别达到 582万人和320.8万人,增量在全国分别列第3位和第7位。二
8、是核心城市加快推进“相向发展工成都提出并大力实施“东 进”战略,积极推动龙泉山东侧的简阳、简州、淮州、空港4大新城开发;成都成为继上海、北京后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 场的城市,重庆大力发展渝西片区,定位为产业升级引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开放试验田、高品质生活宜居区。 三是中小城市发展活力逐步显现。地区内中小城市发展质量有所提升,集聚人口和产业能力不断增强。3 .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一是先进制造产业快速发展。成渝地区已经形成汽车、电子信息等万亿级产业集群,新型显示、5G示范应用、信 息安全等部分领域跻身全国前列。“十三五”期间,重庆和成都专注于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 新兴产
9、业布局,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成功转型。二是协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成渝 地区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规模和集聚度名列中西部前茅,推动以“一城多园”模式高标准共建西部科学城,建立了北京大 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中科院成都天府新区科技创新交叉研究平台、中国(绵阳)科技城激光产业基地等。4 .交通互联互通提速一是铁路日趋完善成网。成渝地区已形成北、东、南三个主要方向对外铁路通道,与周边地区的时空距离大幅缩 小。渝贵通道、成渝通道、西成通道基本实现客货分线运输,有效提升了通道能力和服务水平。成渝中线高铁成为重庆、 成都双城发展主轴上的“大动脉”。二是航运、空运更加便捷高效。成渝地区
10、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提速,截至2021年底,成 渝地区枢纽机场累计开通航线737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236条。2021年,成都双流机场和重庆江北机场旅客吞 吐量分列全国第2位和第4位,合计占全国机场旅客吞吐总量的8.4%,货邮吞吐量分别列全国第7位和第8位,三是 轨道上的经济圈加快形成。成渝高铁完成提质改造,实现350公里达速运营,成都至重庆实现1小时通达,中心城市与 周边城市间1小时交通圈、通勤圈正加速形成。5 .域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国际消费目的地加快打造。重庆是国家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试点,成都是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人 的国家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消费集聚辐射能力,2021
11、年两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1787.2亿元、8118.5亿元, 分列全国城市第3位和第6位。二是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多点突破。两地联合开展交通通信、就业社保、医疔卫生等六大 便捷生活行动,实施16项便民举措,让公共服务有温度、政策保障有力度。三是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渝地区拥 有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2个、世界自然遗产2个、国家5A级景区25个,自然和文旅资源禀赋突出。巴蜀文化具有 5000年发展历史,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将自然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的良好基础。6 .内陆开放新高地逐渐成势一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大通道。2021年全年中欧班列(成渝)共计开行
12、超4800列,开行量占全国比 例超过30%,运输超40万标箱,回程班列占比超50%。目前,中欧班列(成渝)已成为全国开行量最多、运输货值最 高、区域合作最广泛、运输最稳定的中欧班列。2021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6117列,同比增长 33%;重庆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货物11万标箱,其中有四成货物来自四川。二是高水平开放平台加快建设。成都和 重庆分别有20家、11家总领事馆等外交机构,多家领事馆的领区超越传统西南大区范围,延伸到西北大区、中南大区。 在共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方面,共同制定了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总体方案,已经实现目标、 领域、政策、产业、机制
13、和时序协同。三是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海关通关一体化, 外商投资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2021年,川渝两地的外贸进出口总值分别为9513.6亿元和8000.6亿元,位列西部地 区前两位。2010年以来,川渝两地平均每年利用外资均超过100亿美元。7 .共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从统筹城乡起步。两地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等领域改革。20072021年, 重庆城乡居民收入比从3.91 : 1下降至2.4: 1,成都则从2.63: 1下降至1.8: 1,二者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农村 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成渝城乡改革最重要的探索是其对农村产权制度的
14、改革试验,在对农村各类产权进行全面确权、登 记、颁证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方式推动产权规范流转。三是持续开展城乡融合发展探索。经过十余年的改革探索,成 渝两地形成了一整套城乡改革经验,大部分向全国范围内推广。2019年底,四川成都西部片区、重庆西部片区入列国 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继续为全国城乡改革发展探索新经验。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挑战成渝地区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目标和使命, 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发达区域相比,在基础设施完备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经济规模和质量,以及创新能 力等方面,仍有不小差距。1 .经济规模和
15、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国际层面,据统计,2017年世界六大城市群GDP分别为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4.03万亿美元、日本太平 洋沿岸城市群3.38万亿美元、北美五大湖城市群3.36万亿美元、长三角城市群2.06万亿美元、英国中南部城市群2.02 万亿美元、欧洲西北部城市群2.1离亿美元,成渝地区则刚过1万亿美元,差距较大。国内层面,成渝地区2021年GDP为7.4万亿元,人均GDP约为7.6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渝地区经济 总量约为京津冀的80%、长三角的四分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60%。从人均水平看,成渝相当于京津冀的90%、长三 角的三分之二、大湾区的一半。为此,担当与沿海三大发达地区比肩
16、的带动全国发展的引擎重任,迫切需要成渝地区在 巩固近年来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大台阶。2 .城镇体系和空间结构有待优化完善成渝地区拥有成都和重庆两个超大城市,使其在西部所有城市群中处于引领地位,但内部缺少重要的节点城市, 长期面临“中部塌陷”问题。除了重庆、成都两大中心城市之外,绵阳和宜宾GDP刚过3000亿元,其他城市的GDP规 模大多处于1000亿一2000亿元之间。作为对比,中西部地区有10个非省会的地级市经济总量均高于绵阳、宜宾。2019 年成渝中部地区常住人口 1492万人、经济总量5541亿元,分别占成渝地区的15.5%、8.9%,人均GDP为3.71万元, 不到双城的一半,
17、属于成渝之间的发展“在地”。成渝中部的资阳、内江和遂宁发展水平也都不高。因此,加快培育除 成都、重庆以外的其他城市,变“中部塌陷”为“中部崛起”是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3 .产业发展存在同质竞争,协同和研发能力不足成渝地区资源禀赋相近,主导产业相似度较高,近年来,重庆、成都与周边中小城市产业的关联不断加强,出现 遂宁、广安等城市为重庆汽车产业配套,成都与周边的德阳、资阳、眉山等市也逐步显现出分工势头,但是协同配套、 错位发展的格局尚未普遍形成。从研发投入角度看,成渝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比较明显。2020年,四川、重庆研发经费分别为1055.3亿元和 526.8亿元,分列全国第8和第14
18、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2.17%和2.1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成 渝地区缺乏具有引领性的大平台、大项目。两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仅15个,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也排在南京、 西安、武汉之后。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央企总部在成渝地区内仅有2家。区域内没有一家全国性的高端要素交易市场。4 .交通基础设施内畅外联仍需提升成渝地区对外通达性受山川阻隔,东向沿江到长三角地区高铁尚未全线打通,沿江港口建设缺乏统筹,三峡大坝 货物过闸能力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缺口,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南向进入云南只有一条需向东南绕行贵 州的高铁,经云南穿缅甸进入印度洋的快速通道尚未形成。西北方向联系
19、通道少、运行时间长,与兰州、西宁均没有快 速通道,兰渝铁路由于货运价格偏高,开通后运能长期不能充分发挥,影响对西北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区域内城际铁 路大多按照区际干线实施,城际客流与对外客流重合,对城市群内早晚高峰车次和停靠站点分配不足。市域(郊)铁路 既有铁路站间距大,对沿线城镇覆盖不够。高速公路、民航支线机场等密度不高,部分节点城市没有高等级公路铁路联 通。能源和水资源保障水平有待提高,重庆电力保障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跨区域的引水补水网络建设缓慢,城市主城 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滞后。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思路双城经济圈是基于成渝地区发展格局和特点,充分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的战略谋划。建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区 双城 经济圈 建设 新思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