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中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高中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预习问题:1、这是一次的演讲(目的:品文)可以引用引用原文来回答2、这是一位.的先生(目的:品人)一、导入有这么一个人,他历时37年,以一人之力翻译出完整的莎士比亚全集,成为中国迄 今为止,独自一人翻译莎翁全集的第一人。他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作品,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被后 人誉为一代宗师。这个人就是梁实秋。冰心有一段文字这么评价他,“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者女人。花有色、香、 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 秋最像一朵花。”同学们想了解梁实秋这位作家吗?(了解一个作家要了解他的主要人生经历、代表作品。)梁实秋
2、,现代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浙江余杭人。其作品风格:风趣幽默、朴实 隽永。主要著作有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 北京大学等校。这位为世人所景仰的巨匠,却深深折服于一个人。我们先来猜猜梁实秋折报的人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1、他是广东新会人。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4、他著作颇丰,著有1 4 8卷,长达1 0 0。余万字的饮冰室合集。5、他被喻为“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他是谁呢?一一梁启超同学们学过历史一
3、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 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二、标题释疑:1、何为演讲?演讲,是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或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2、标题理解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 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三、品文这是一次的演讲(动人、印象深刻)第一段。依据:“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过去也
4、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意思是说,只有梁启超的演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分析:开场白 我们先看看梁启超是怎样进行自我介绍的“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梁实秋是如何评价这句开场白的? “这样谦逊同 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抓住两个关键词。1、谦逊“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在这篇文章里,除了这一句近似调侃的谦虚外,你从文中的其他地方 还能感受到梁启超先生谦虚的品质吗?请结合课文分析。2段:“他的演讲是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为必自己 学识浅薄的学生演讲,能事先写好讲稿已经难能可贵了,梁启超先生
5、竟然还整整齐齐的写在宣纸 上”,可见他是既打了草稿,又认真誉抄了的。从小小的讲稿中我们不难发现梁启超先生一个大 大的美德一一以谦逊的态度,严谨认真做事。作者笔下饱含着对梁启超先生严谨治学的无声称 颂。谦逊:预先写好讲稿整整齐齐誉抄勤勉治学(严谨治学)2、自负“可是也有一点喽! ”你认为梁启超有实力说这样一句自负的话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观点。(1)、演讲的内容A、箜篌引十六个字的箜篌引,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以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有情节,有背景,有人 物,有情感一一极强的演绎能力(朗诵和解释),讲解生动,演绎精妙(活画出一出悲剧)。B、桃花扇“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
6、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C、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2) .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背诵得出。”(3) .书法秀丽“他的书法是很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自负:讲解生动学识渊博书法秀丽一一有实力、有底气、有人格魅力如果你是这样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师,你也可以自负。怪不得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 怀着无限的景仰! 或许这不能说是自负,而是自信,是因为实力而底气十足。四、品人这是一位.的先生1、作者眼中的梁任公是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人物形象分析:(1)、人
7、物描写: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明确:A、外貌:身材一短小精悍肖像一秃头顶、宽下巴眼神一光芒四射步履一稳健气质一潇洒穿着一肥大长袍B、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追问:这是形神兼备的塑造出了梁启超先生的形象,那么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 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明确: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
8、、心理外貌等方面的独特之处。用 语准确,在读者面前展现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2)、事件中写人A、箜篌引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个狂夫,在冬天早上,他在河边披头散发, 乱流而渡,他妻子从后面赶上拦住他,没拦住,就被水淹死了,他的妻子就作了这首引。a、全体学生齐读箜篌引,并且试着把这首词翻译成现代文。请生回答,师作指导。b、箜篌引主题:你明明知道是送死,还要去渡河,为什么要这样义无返顾的奔赴死亡呢?波 涛在前,命运已定,前进就是死亡,却依然蹈死而不顾。这种执著,缘自于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 量,命定要作无望之极的抗争。公无渡河:劝诫。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该渡。渡河就是死亡
9、。所有的人,甚至渡 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公竟渡河:质疑。为什么渡河?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 的荒诞,为什么竟然还是去了?到底是什么超越了死之恐惧的力量,令他毅然而行?c、你对强行渡河行为的看法。明确:梁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之所以这般感慨,是因为诗中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的执着,有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梁启超先生在朗诵这首短短十六个字的公无渡河时,为何会如此涕泪横流, 也许我们只看到了一个疯狂到堕河而死的男子,而任公讲这首诗的时候想到的是自己和如自己一 样奋不顾身的人,所以才能演绎得如此精彩。先生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 先生如此之悲,是
10、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后来谭嗣同被杀,其实谭嗣同 本来可以不死的,当时日本使馆已带他做好了逃亡日本的准备,但谭嗣同坚决不肯逃离,他说各国 变法,无不流血而成。在监狱墙壁上题了一首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 同甘愿牺牲以报国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绪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 因为先生自己的一腔爱国情怀,为了坚持变革的理想,颇有“飞蛾扑火”绝不后悔的气概,颇有飞 蛾扑火亦绝不后悔的气概。“感”的是直面死亡的勇气先生的演讲引用了很多内容,但为什么作者偏偏提到了桃花扇和“剑外.”这两个例子?B、桃花扇桃花扇讲的是什么?为什么先生讲到桃花扇时
11、,先生悲从中来?a、它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这里的“高皇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他 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 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易主,他也自杀身亡。b、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己近300年,和梁启超乂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 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触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 呢?先生如此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谁?C、先生由崇祯帝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 实权掌握
12、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 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 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 梁启超逃亡到日本。梁启超逃亡到日本,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用“饮冰室主 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d、小结:“悲从中来”的原因,可见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光绪帝,他悲 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
13、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悲”的是国家的衰亡,即亡国之悲。C、闻官军收河南河北a、梁任公先生读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鸣的,先 生讲“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为什么笑?先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 此时诗人听说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自然喜极而泣。b、那么,先生讲“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为什么笑?明确:
14、梁启超和杜甫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喜闻蓟北光复,喜极而泣,手舞足蹈,惊喜欲狂,而 梁启超处在风雨如晦的世纪之初,又何尝不希望光复中华、民族富强、国泰民安呢?当他读到剑外 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在感受“剑外忽传收中华啊”那种喜悦不言而喻。“笑”的是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讲箜篌引,他想到救国理想的破灭,想到同志的牺牲,心生悲情;讲桃花扇,他为国家的 衰亡痛哭流涕;讲杜诗,他为失地的收复张口大笑。他的悲,他的哭,他的笑,无不源于他对国家 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源于他满腔的爱国赤诚,而这种爱国真情的自然流露,深深感染了十三岁就考 入清华的天才学子梁实秋,使这次演讲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二十多
15、年后他还能记忆 犹新。小结:作者选材具体正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所选材料是为了塑造任公先生的性格服务的!任公先生是一位热心肠的人,有一颗赤子之心(爱国情怀):感的是直面死亡的勇气悲的是国家的衰亡笑的是战乱平定,国家安定2、你眼中的梁启超是什么样的人?梁启超( 1 8 7 3 1 9 2 9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 主人。广东新会人。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1 8 9 5年追随康有为发送“公车上书,1 8 9 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 9 1 6年策动蔡铐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 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
16、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 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上个世纪初,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时,就是梁启超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美哉,我少年 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的壮语,他就是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梁启 超穷尽一生积极投身于爱国救国行动,虽屡次失败,甚至不被理解,但始终抱着热心肠,执着于 自己的理想。齐读少年中国说。3、梁启超九个子女皆俊才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次梁思永,考 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三子梁思忠,英年早逝的炮兵上校;次女梁思庄,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四子梁思达,著名的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
17、女梁思宁,共产党员,光荣的 革命军人;五子梁思礼则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五、探究本文的抒情方式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答案:直接表达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完全含蓄的表达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 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六、小结先生是最多情的,因为他也是最痛苦的,他的晚年是真的不谈政治吗?他专心学术,热衷演讲的目 的就是为了 一一培养我中国之少年来实现他少年中国之梦想。这就是我们敬仰的梁启超.诗 经中有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品德,光明正大的行为。任公先生就是那高山, 我们仰慕他,更要学习他将爱国精神融注在自己的生命中,为了国家富强安定而行健不息须自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