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思考:依托统编教材实施大单元教学的审视与思考.docx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思考:依托统编教材实施大单元教学的审视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思考:依托统编教材实施大单元教学的审视与思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思考:依托统编教材实施大单元教学的审视与思考【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推动了大单元 教学,但实践中出现了唯“大”是崇、一统无遗、忽视学情等现象, 其根源在于单元目标取向出现偏差、人为拔高目标、单篇教学被弱化、 学习浅尝辄止等。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目前可行的做法应该是: 切实领悟新课程标准和大单元教学精神,依托统编教材单元教学资源, 遵循小学生的阶段性心理特征,尊重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在夯实单篇 教学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整合。【关键词】大单元;教材单元;局部整合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特别是配 套教材的出台和使用,对大单元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掀起
2、了热潮;一些 小学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也积极跟进,尝试借助现行教材实施大单元 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 准”)有关“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构建,更助推其成为小学语文教师 必须直面的课题。由于与新课程标准配套的教材并未出版,为了落实 新课程标准理念,有必要对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加以审视,总结经验和 教训,为教师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一、实践中大单元教学的若干表现关于大单元教学,国内率先进行研究的崔允渊教授概括出三个要 点和七个设计步骤lo三个要点是:“强调其统摄中心之大”,即要 有统摄整个单元的“大概念” “大任务”“大问题” “大项目”等“学 习主题”;“强调教师进行
3、教学设计的站位之高即要从整体着眼, 成某件事,我们的确有时甚至经常需要将多个文本整合起来阅读,但 那也要以读懂单篇为基础。试想,尚未读懂甚至误读单篇的多篇整合 阅读,与不夯实地基而兴建楼阁有何异?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夯实单篇 阅读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多篇整合阅读奠定基础。再 者,有一些基本训练项目必须在单篇教学中才能得到落实,比如朗读。王荣生教授认为,“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大概念实际上是跨学 科或学科核心的概括性知识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则是“事 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也正是“概括性知识”的基础。17单 篇课文教学,学生所得更多的是“事实性知识”;而大单元教学本质 上是追求对统摄单元
4、的“大概念”一一“核心的概括性知识”的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看,单篇课文教学也是“大单元”或者单元整合教学的 基础。获得事实性知识更多凭借形象思维,而理解核心的概括性知识 则需要更多的抽象思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 为四个阶段,其中7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也是形象思维向抽 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诸多心理科学研究都证实, 10岁左右才是儿童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折期。这也说明在中年 级尤其是低年级实施大单元教学,有违学生的心理特征,弊或大于利。2.基于教材立足单篇谋整合基于教材立足单篇谋整合,更适宜采用局部整合的方式。局部整 合有两层意思:其一,无须将现有教材
5、单元全部设计为大单元教学, 尤其是低年级;其二,中高年级的教材单元,资源整合基础较好,可 以进一步整合实施大单元教学,但无须在形式上追求“高大上”,完 全可以设计成“准大单元”或“半大单元其含义是:提炼出的“学 习主题”,不必强求覆盖整个教材单元所有的教学资源、教学目标和 系列学习任务;允许每篇课文既可以有统摄于“学习主题”的学习任 务,也可以有独立于“学习主题”之外的学习任务;完成统摄于“学 习主题”的学习任务可进行适度整合,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完成 “学习主题”之外的学习任务宜采用单篇教学。一般说来,“学习主题”之外的学习任务由每篇课文的特点决定, 同时教学目标又往往是必须着力培养的关键
6、能力,必须篇篇训练才能 练就;而可以整合的学习任务,往往是学习过程中可以触类旁通、实 现学习迁移的。以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课文古诗三首四 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全是抒情性的,单元语文要素为“体会 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是体会动态、 静态描写还是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或许有人会认为,篇篇抒情性文 章都要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不重复吗?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静态描 写和动态描写,在表达上有共性,但抒发的情感却具有个性。从阅读 的对话本质和阅读教学关键能力的培养以及抒情性文章的文体特点 看,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必须是教学重点,这种与作者对话的关键能 力,非千锤百炼不能成就。对于领悟作
7、者情感的目标,单篇教学更有 利于实现,因为领悟情感通过体会文字实现。“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 描写”属于初步领悟写法的目标,其重要性低于领悟情感。体会写法 上的共性,可以作为局部覆盖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单篇教学中可 不涉及,集中1课时进行整合教学,这样既夯实了单篇教学,又提高 了效率。一个新的理念或教学方式出现时,正确的态度不是冷眼旁观或断 然拒绝,但热情拥抱它的同时还必须具有审辨思维,因为检验真理的 标准毕竟是实践而不是新理念或教学方式本身。领悟大单元教学精神, 结合教材实际和学情灵活运用,在尝试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不失 为更理性的选择。从大处着眼,超越单一的知识点和技能,对单元学习资源和学
8、习任务 要依据“学习主题”进行统整;”强调时间维度上学生学习历程之完 整七个设计步骤是:从教材中提炼“学习主题”;为单元命名并 规划课时;研制单元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同时也是学习任务;细化 课时目标和评价任务;设计检测和作业;小结和反思。纵览已有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单从形式上考察,其设计过程 基本走过上述七个步骤,也努力践行三个要点。但是,实施大单元教 学,在笔者看来,深刻领会其背后的意图比掌握上述要点和步骤更重 要,否则就会为了大单元而大单元。事实上,这种现象已经显露苗头。1 .唯“大”是崇以“大”为上,视“大”为大单元教学的最高标准和最高追求, 从而“大”而化之,甚至一 “大” 了之。至
9、于为何要“大。该如何 根据教材单元现有的教学资源准确把握和设计“大。则考虑欠周, 甚至未作深入思索。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乡 村画卷二阅读方面,四篇课文都描绘了古今乡村的美丽景色,体裁 包括古诗和现代散文;表达方面,“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转述”,习 作是“我的乐园二有专家建议,以“诗意的表达”为“学习主题” 或“大概念”,将此单元设计成大单元进行教学。有教师尝试以“大 任务”为统摄:“举办一个乐园打卡分享会”,让学生完成一篇写 景习作,并向同学、老师分享自己的“乐园”。围绕这一 “大任务”, 又设计了若干子任务:(1)摘录描写乡村和城市的词语;(2)探究诗 文怎
10、样用“关键语句”为乡下人家代言;(3)学习课文用“关键语句” 表达感情的方法,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4)分组向 同学和老师展示自己的习作,加上或视频,根据评价标准评选“星级 乐园”。不难发现,其单元整体目标指向了写作。指向写作的“大概 念”或者“大任务”,以及围绕它们而设计的子任务,符合阅读教学 的根本取向、新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吗?我们并未见到 有建议者或设计者作出有理有据的说明。2 . 一统无遗大单元是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概念,而现行统编教材则是与义 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配套的教材,教材单元的组织和 呈现并非大单元教学的范式。因此,现有教学资源难以全部统
11、摄到合 乎大单元范式的“学习主题”之下。但我们所见的一些案例,或许是 为确保教材资源的完整性,便不假思索地囊括所有资源,将其统整到 “学习主题”之下,并据此设计系列学习任务。例如,四年级上册第 三单元编排的课文有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古 诗词属于经典的文学类文本;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科学小 品文,是实用类阅读文本。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态度 和取向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有教师依然不管不顾地将三首古诗也统整 到“做自然观察员”的单元“学习主题”之下。诚然,无论古典诗文还是现代文学作品,无论文学性表达还是实 用性表达,观察能力都是表达的基础。但文学作品中的观察是审美取 向的观察,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课程 标准 解读 思考 依托 统编 教材 实施 单元 教学 审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