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高考考向核心卷语文试题(新高考卷)(解析版含作文审题立意).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届山东省高考考向核心卷语文试题(新高考卷)(解析版含作文审题立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山东省高考考向核心卷语文试题(新高考卷)(解析版含作文审题立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届高考语文考向核心卷新高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夏商直到春秋时期,文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那时虽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 帛丝等文字载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它们在文学传播方式中还不能居于主导地位。汉 书中有“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全在 竹名故也”。也就是说,诗经虽然在秦代被焚毁,但是汉代还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因 为人们相传,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 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
2、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叶期甚至出现了 “佣书”,即专 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为世人 追捧,出现过“每有一诗到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土庶皆通”的场面。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进入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统治者的 鼓励。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人编著的书林清话记载:“书籍 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而其间分三类:日官刻本,日私宅本,日坊行本。” 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现的特征宫府、私人和民间集体共同参与,刻书地域分布广泛, 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
3、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箝刊刻 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 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摘编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材料二: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术逐渐成熟并渗入日常生活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土人敏锐感受 到了印刷术发展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急遽增多的书籍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 士人不得不放弃抄本时代字斟句酌的反复咀嚼。获取书籍的便捷,在级解记诵压力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土人读书的粗疏。尽管如此,时代确实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前发展。上人的阅读方式和知识结构持续改 变。曾让杜甫沾沾自喜的“读书破万卷”,对宋人而言不再是什么了
4、不起的事。王安石自称 而与尉头连兵。超捕斩反者,击破尉头,杀六百余人,疏勒复安。(汉和帝永元)十四年, 班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书乞归日:“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 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朝廷久之未报,超妹曹木冬上书,帝感其言, 乃征超还。八月,超至洛阳,舟为射声校尉。九月,卒。(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 注:文中“部善” “疏勒”“龟兹” “于闻”“尉头” “安息”均为古西域国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天大风/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 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B.会天大
5、风/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 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C.会天大风/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 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D.会天大风/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虎/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上三十余 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假司马,旧时官名的“假”字有代理、非正式之意,假司马即代理司马、非正式的司马。 B.卿曹,是“君等”“你们”的意思、。卿,古代也用于表示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 卿”。C.纳子为质,质即质子,指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的外交
6、使节,多为王子等出身贵族之人。 D.大家,古时可用来尊称学识高、品德好的妇女,班超妹妹的丈夫姓曹,故她被称为“曹 大家”。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都善王广原来对待班超恭敬有礼,但后来突然疏远,班超敏锐地洞察出是北匈奴使者的 到来致使都善王广改变了态度。B.班超向随从们仔细分析形势,将他们当时的危险处境比喻为虎穴,提出只有主动出击, 才能化险为夷,使出使取得成功。C.匈奴使者被杀一事震惊整个都善国,班超借机告知汉朝的国威与恩德,都善王广叩头谢 罪,表示臣服汉朝,不再有二心。D.疏勒国两城归降龟兹,并且和尉头国连兵,班超逮捕斩杀了叛变者,还打败了尉头国, 使疏勒国恢
7、复了安定。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令割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2)还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14 .班超为什么“久在绝域”,最后才呵I到中原地区?请简要说明。【答案】10.AII.C 12. B. (1)如果让割善王逮捕我们送交匈奴,那我们的尸骨就会永远被豺狼吞食了,我们应 该怎么办?(2)班超回来,向窦固票告了出使经过,窦固十分高兴,上书朝廷详细报告班超的功劳, 并请求另行选派使者出使西域。13 .当时边疆尚不稳定;班超想要实现原来的志向;西域民众多相挽留;朝廷没有 及时召回。(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
8、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正赶上刮大风,班超于是就顺风放火,(营帐)前后鼓声齐鸣,喊声震天,匈奴众人 惊慌失措,班超亲手格杀三人,手下官兵杀死北匈奴使者及随从共三十多人,其余一百多人 全被烧死。“吏兵”做“斩其使”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虏众”是“惊乱”的主语,“虎众”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 ”指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的外交使节”错误。质子,指作抵押的人质,不是外交使节。 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 ”将他们当时的危险处境比喻为虎穴”分析错误。“虎穴”不是比喻他们当时的危险处 境,而
9、是比喻匈奴使者的住地。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收”,逮捕;“骸骨长为豺狼食矣”,被动句,“为”表被动;“长”,永远;“奈 何”,怎么办。(2) “白”,禀告;“具”,详细地;“功效”,功劳;“更”,另行。【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由原文“疏勒两城已降龟兹,而与尉头连兵。超捅斩反者,击破尉头,杀六百余人,疏勒复 安”可知,这时疏勒已有两城归降了龟兹,并与尉头国联合兵力。班超逮捕斩杀叛变者,击 败了尉头国,杀了六百多人,疏勒又恢复安定了。由此可知,当时边疆尚不稳定;由原文“超亦欲遂其本志,乃更还疏勒”可知,班超也想完成他原
10、来的志向,于是更改路线I可到疏勒。由此可知,班超想要实现原来的志向;由原文“超还至于阅,王候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 行”可知,班超在归途中经过于闵,王侯以F的人都哭号着说:“我们依赖汉朝使者,就像 依赖父母一样,您确实不能离开啊!”他们相互抱住班超的马脚,使他无法前行。由此可知, 西域民众多相挽留;由原文“朝廷久之未报,超妹曹大家上书,帝感其言,乃征超还”可知,奏书呈上,朝廷久 不答复,班超妹妹曹大家上书,皇帝被班昭的奏书感动,于是征召班超回国。由此可知,朝 廷没有及时召回。参考译文:(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实固讨伐北匈奴,派假司马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到了 郡
11、善,郡善王广用十分周到的贵宾礼仪待班超,后来忽然改变了态度,疏远怠慢班超等人。 班超说:“这一定是有北匈奴的使者来到,(而梆善王)犹豫不知归附谁的缘故。明智的人 会看到事情没发生时的迹象,更何况已经很明显了。”于是他召来侍胡,假装已知实情,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如今在哪里呢? ”侍胡惊慌地说:“已经来了三天,距离此地三十里。” 班超就把侍胡禁闭起来,把自己带来的三十六个官员全都会集起来,与他们一起饮酒,饮到 酣畅之时,趁机激怒大家说:“你们与我都在绝远荒域,现在北匈奴使者才来了几天,都善 王广对我们的礼敬立即停止了,如果让都善王逮捕我们送交匈奴,那我们的尸骨就会永远被 豺狼吞食了,我们应该怎
12、么办? “官员都说:“现在我们身处危亡境地,愿跟从司马您同生 共死。”班超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现在的计策,只有乘夜用火攻匈奴使者,使对方 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马,他们一定非常震惊恐惧,这样便可将他们一网打尽。消灭了北匈奴 使者,那么都善人就会胆战心惊,我们的事情就会办成也可以建立大功。”刚入夜,班超就 率领官兵奔向北匈奴使者的营帐。正赶上刮大风,班超于是就顺风放火,(营帐)前后鼓声 齐鸣,喊声震天,匈奴众人惊慌失措,班超亲手格杀三人,手下官兵杀死北匈奴使者及随从 共三十多人,其余一百多人全被烧死。第二天,班超叫来都善王广,拿出匈奴使者的首级给 他看,都善全国震恐。班超将汉朝的国威和恩德告诉
13、郭善王,让他从今以后,不要再跟北匈 奴交往。广叩头,“我愿归属汉朝,没有二心”,于是把王子送到汉朝做人质。班超回来, 向窦固票告了出使经过,窦固十分高兴,上书朝廷详细报告班超的功劳,并请求另行选派使 者出使西域。明帝说:“像班超这样的官员,为什么不派遣,却另选他人呢?现任命班超为 军司马,命他完成先前的功业。”(汉章帝建初)元年,皇帝下诏召回班超。班超将要动身 返回,疏勒全国忧虑恐慌:疏勒都尉黎奔说:“汉朝使者抛弃了我们,我们必定再次被龟兹 灭亡,实在不忍心看汉朝使者离去。”于是拔刀刎颈自杀。班超在归途中经过于闻,王侯以 下的人都哭号着说:“我们依赖汉朝使者,就像依赖父母一样,您确实不能离开啊
14、!他们 相互抱住班起的马脚,使他无法前行。班超也想完成他原来的志向,于是更改路线回到疏勒。 这时疏勒已有两城归降了龟兹,并与尉头国联合兵力。班超逮捕斩杀叛变者,击败了尉头国, 杀了六百多人,疏勒又恢复安定了。(汉和帝永元)十四年,班超久在绝远荒域,因年老思 念故土,上书请求回国,奏书说:“我不敢企望回到酒泉郡,只愿能活着进入玉门关。现在 我恭敬地派遣我的儿子班勇随同安息国的进贡使者入寒,趁我尚在人世,让班勇能亲眼见到 中原的风土。”奏书呈上,朝廷久不答复,班超妹妹曾大家上书,皇帝被班昭的奏书感动, 于是征召班超回国。八月,班超到了洛阳,被任命为射声校尉。九月,班超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
15、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岑参年纪蹉院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葬俊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注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 映光而读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无聊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先写自己“年纪四十”,“头白始为郎”,有年华已逝、自伤身世之感。B.颔联描写了作者读书的清幽环境,既照应题目,也为下文的抒情言志做了铺垫。C.颈联通过写“惊蝉”“求高树”,“旅雁”“厌后行”,直露心迹,明确地表达了自己 的愿望。D.全诗
16、写作者于秋夕读书之时,生幽思、发慨叹,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之妙。16 .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 C 16.直抒胸臆:首联“蹉昵”“自怜”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 借景抒情:颔联借写秋景,表达了岁月蹉昵的悲凉之意:用典抒情:尾联运用凿壁偷光的 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 等多个层面。C项,“直露心迹,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错,颈联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 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的愿望。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
17、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题目问的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也就是从抒情手法的角度思考、诗人先写自己“四十”始“为郎”,有自伤身世之感,“蹉吃”“自怜”直抒胸臆,抒发了 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接着一句是“雨滋苔辞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此联借景抒情, 在时序交替中抒发了岁月蹉跣的悲凉,同时也使他悟到,没有外力的作用,没有他人的提携, 要想使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走“干谒”这条道路了。那么 向何人献诗进行干谒呢?岑参想到的是李进。“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明白地 表达了自己欲选调之意。“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这两句诗用了匡衡凿壁引 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
18、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两句借先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周瑜卓越战 绩。(3) “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 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 ”【答案】 .伏清自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谈笑间 .榴橹灰飞烟 灭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寄蜉峭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长风破 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
19、以下字词:直、厚、谈、橘橹、沧、蓝、暖、蜉蟒、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他并不是一位农民伯伯,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张连印。退休后,他 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望着一片光秃秃的荒山,张连印下定决心:”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树造林 作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个战场。”但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它 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张连印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但是他放下曾经的特殊身份,拜专家为师,学习植树防沙的知识。此外,他还通过去部队老战友那里走访、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与
20、金融部门进行接洽等多种形 式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到处奔波。在荒山上,张连印,总是抢在劳动第一线,带头与村民们吃住在 一起。由于经脸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张连 印一坐就是半天,心情很差。在失败的打击下,他没有灰心,而是, 及时总结,又悉心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植树方法。(1)四年多的风餐露宿,四年多的含辛茹苦,四年多的甜酸苦辣,张连印终于收获了 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2)黄鸥鸟来了,杜鹃来了,黄羊也来了。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
21、不得 改变原意。20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不耻下问 身先士卒 重振旗鼓.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他到处奔波,走访部队老战友,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又 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19 .两组排比句,分别展现了张连印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的经历和感受,以及所取得的丰硕成 果;两组排比句,句式整齐一致,节奏感强,第(1)组极尽铺陈之势,突出了植树造林的 艰辛程度,第(2)组则具体可感,形象地表达了植树造林取得成功的喜悦之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强调曾是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的张连印放下曾经的特
22、殊身份,拜农林 专家为师,学习植树防沙的知识,可填“不耻下问”。“不耻下问”意思是向比自己地位低、 知识少的人请教,不觉得耻辱。第二空,语境是强调张连印总是抢在劳动第一线,冲在前头带领大家干活。可填“身先土卒”。 “身先士卒”指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土兵前面。现代也指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第三空,语境是强调张连印失败之后没有灰心,而是重新振作,总结教训并摸索出适合的植 树方法。可填“重振旗鼓”。“重振旗鼓”比喻失败后,重新整顿再起。【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方法是将长句划分层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作为一 个短句出现即可,注意不要
23、丢掉信息,不改变原意。本句主干句是“他到处奔波”,然后将几个非主干句提炼出来,第一句是奔波的目的,”为 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然后是其中解决问题的几种形式,第二句是“去部队老战友那里走 访”,第三句是“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第四句是“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最后 将这几句话连缀成通顺句子即可。【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效果的能力。两句均采用了 “四年多的”和”来了”的句式,三句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了排比结 构。分析排比这一修辞的效果,可从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句子的气势,更好地体现表 达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等角度分析。第一组句子,四年多的“风餐露宿”“含辛茹苦”“甜酸苦辣,是张
24、连印带领村民植树造 林经历的各种困难、不易的真实概括,运用排比能集中体现这些经历和感受,铺陈之势,突 出了植树造林的艰辛程度;第二组句子,张连印带领人民坚持植树绿化,终于收获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 亩,“黄鹏鸟来了,杜鹃来了,黄羊也来了”,通过写这些动物因为绿树成荫环境变好纷纷 而来,具体可感,形象地表达了植树造林取得成功的喜悦之情。两组句子使用排比,从节奏、效果角度看,句式整齐一致,节奏感强,能增强句子的气势, 更好地表达内心感受。(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山东省 高考 核心 语文试题 新高 考卷 解析 作文 审题 立意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