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文言句式-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句式-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11文言句式Of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级),不同的句式和用包括法:判断句、 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 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不熟悉、不 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 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判断句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3)题。苏子旦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韭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 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2、周衰,诸侯相并,齐、晋、 秦、楚皆千余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 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节选自东坡志林卷五,有删改)参考译文:苏先生说:圣人不能创造时势,也不能违背时势。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不 违背时势罢了。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以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势。周朝衰 落,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的国土都到达方圆一千余里,他们的势力足够 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国君都称了王,做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没有分封诸 侯。世
3、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已经很久了,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1.掌握实词置、并、势(1)(2023新编,3分)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置:诸侯相并并:*其势足以建侯树屏势:答案:设置 吞并 势力(每题1分)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句中,“罢侯置守”是君主想对诸侯做的 举措,“罢”和“置”是两个相对的词语,“罢”为罢免、废除,“置”应为设立、设置。 联想项脊轩志中“内外多置小门墙”可知,“置”为设置。句,“诸侯”是主语,“相” 是“互相”,作状语,“并”是谓语。联系作品的背景一一战国诸侯争霸,再联想过秦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人马
4、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2)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带长狭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3)、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 语+者”的格式。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国之孺子之游者(在外求学的年轻人),无不含甫也(勾践灭吴疆土之新辟者,移种
5、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治平篇)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4)、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 语+者”的格式。例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穷苦人)。(孟子 梁惠王下)5)、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例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使楚)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铸以
6、为金人十二3、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 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认句,由“不、毋、莫”等否认词表示。例如: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秋水)“莫己假设”应理解为“莫假设己”。2)、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
7、又羡慕什么呢?)而今安在哉?(而今在安哉?现如今又在哪里呢?)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4)、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5)、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8、6)、“相”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7)、“见”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的宾语。慈父见背。(陈情表父“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8)、“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4、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 “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四种情况:1) .
9、含有介词“于”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 除少数仍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这种情况下,介词“于”可解释为“向、 在、把”。例如: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2) .含有介词“于”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 少数仍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形容词前做状语。这种情况下,介词“于”可解释为“比、 同、跟”。例如:青而青于蓝。(劝学)长于臣。(鸿门宴)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3) .含有介词“以”的介宾短语,翻译时,一般都做状语。这种情况下,介词“
10、以”可 解释为“用、拿、把二例如: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4) .还有一种含有介词“乎”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这种情况下,介词“乎”可解释为“在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风乎舞零。(论语先进)固定句式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5)(17)题。或日: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日:游侠土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世 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 *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骏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
11、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 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那么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 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 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假设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 之也。(节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参考译文:有的人说:徐君是古代游侠一样的人。魏禧说:游侠因为崇尚义气而使国家陷入动乱, 徐君因为崇尚义气而保护了百姓,这是他们的不同。盛世的时候,在上的官吏洁身自好、励 精图治,使在下的官吏获利;下级尽心尽职来为上级做事,上下都相处和谐,因而盗贼不能 兴起。等到国家衰败的时候,大
12、官们贪婪放纵,以武力来监督下属;小官们剥削百姓,既要 供养自己,又要供奉上司,小百姓就无人可以依靠了。正当这个时候,一千人的村庄中,一 百户人家的村落中,如果有豪门的大人物,崇尚义气看轻钱财,能帮助一方有急难的人,那 么穷苦百姓在受饥挨饿的时候有人帮助他们,在遇见战争和强盗时有人可以依靠,就不肯丧 失操守而仓促地成为盗贼。又有人敬畏这些人的威望,感怀他们的恩德,不敢胡作非为,不 忍心辜负他们。所以乡里有崇尚义气的人,足以弥补朝廷治理的缺乏,补救宰相和相关官员 的过失,从而对老百姓有恩德。像徐君,大概跟这样的人差不多吧?唉!这篇文章不是只为 徐君写的啊。15 .掌握实词或、利(15)(2023新
13、编,2分)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或: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 利:答案:有的人 使受利(每题1 分)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句,由日可知“或”为名词,再联想 其常用义,可推知“或”的意思是“有的人”,句意是“有的人说:徐君是古代游侠一样的 人”。句,可联系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推知“利”是“使获利”的意 思,句意是“在上的官吏洁身自好、励精图治,使在下的官吏获利”。16 .掌握虚词其、乎(16)(2023新编,2分)写出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选择其正确的释义。其庶几于是者与其:词(他;大概)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乎:一词(啊;吗)答案:副 大概 助 啊
14、(每题1分)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句中包含固定句式,根据“其 与”的句式,可以判定“其”是副词,在这里表推测,可译为“大概”,句意是“大概跟这 样的人差不多吧”。句“嗟乎”表感叹语气,“乎”在这里作助词,可以译为“啊二17 .准确翻译固定句式(17)(2023新编,3分)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假设徐君者,其庶几丁是者与?答案:像徐君,大概跟这样的人差不多吧?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本句既是固定句式,又含有倒装结构,翻译时应先调整 语序,”其庶几于是者与”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于是者庶几与,调整语序后很容 易看出“其与”在这里是表推测的固定结构,译为
15、“大概吧。固定句式1分,倒装 结构1分,句意通顺1分。名师点睛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既然是固定结构,那就是说一般搭配是固定的, 并且翻译也是固定的。所以在识别和翻译时就要从其特征入手,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 .牢记搭配。考生要注意将固定结构的固定搭配掌握牢固,不要胡乱搭配或张冠李戴。 如上题第(1)小题,“死法孰与死敌”中的“孰与”,是一个固定结构,可以翻译成“与 比,哪一个更这种固定结构即使在别的语境中出现,也仍然要翻译成这种形式。2 .灵活套用。虽为固定结构,但有些在形式上也可能会灵活变通,但在实际翻译的时 候其意思是一样的。如上题第(2)小题“今奈何忽为此举”中的“奈何”和“虞
16、兮虞兮奈 假设何”中的“奈何”意思是一样的,都翻译成“把怎么样“对怎么办”“为什 么(为何)所以,对固定结构还要注意灵活套用。3 .异中求同。有些固定结构从外在语言形式上来看虽有不同,但是翻译时其意思是一 样的,如“岂耶”岂乎”“独哉”都可以翻译成“难道吗因此,考生平 时复习时要注意归纳相同点,区别不同点,准确辨识。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结构1 .表判断语气。(1)常见的有“无以” “所以”或“者”也”等。故不积陛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一荀子劝学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一一李密陈情表“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方法”。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一韩愈师说“所
17、以”相当于“是用来的”。亚父者,范增也。一一司马迁鸿门宴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一一韩愈师说“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2)“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 一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意为“叫作”称作”认为”“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一一夫子之谓也J译:“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一一(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 的人。“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者,我之谓也。”译:俗语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自
18、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己。”这说的就是我呀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2 .表疑问语气。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拟多,常见的有:(1)如何、假设何、奈何;中间可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译为“把怎 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排)”。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 “如何(何如)、“假设何”、“奈何”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 的“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等。例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
19、有莫愁。一一李商隐马嵬“如何”相当于“为 什么”。译:为什么做了四十年的天子,还不及卢家夫婿能长伴莫愁? 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一一战国策荆轲 刺秦王。“何如”相当于“怎么样呢”。译:荆轲说:“我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救燕国的忧患,又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 么样?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一一司马迁鸿门宴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一一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奈何”相当于“怎么样”。(3) “何也”“何为”一夫作难而七庙琪,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一一贾谊过秦论“何也”相当于“为什么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
20、然也? ” 一一苏轼赤壁赋“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当于“为什么(4) “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里(怎么)呢”例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我(是向他学)习道理,那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5) “奚(何)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 么)“何(奚、曷)力 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何以伐为?译:为什么要讨伐他呢?3 .表反问语气。往往由疑问词和语气词两局部构成,一般为前面是疑问代词,最后是语气助词。常见的 有:(1)“不亦乎”,语气比拟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
21、乐乎?译: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践它,不也是很愉悦吗?(2) “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一列子汤问译:这不算是离人远看起来小而近看起来大的道理吗?(3) “何为”奚(何)以为”可以翻译为“何必呢”“要干什么呢” 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一一司马迁鸿门宴译:现在人家正好比菜刀和砧板,我们那么好比是鱼肉,何必告辞呢?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一一班固苏武传“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何为”相当于“干什么呢”。我决起而飞,枪榆防而止,时那么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22、?一一庄 周逍遥游“奚以为”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4) “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句:夫晋,何厌之有?一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何之有”相当于“有呢”。通常用在疑问句宾语前置句中。翻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5) “其乎(邪)”译为“难道吗”例句: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一一韩愈师说翻译: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b其孰能讥之乎?一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其乎”相当于“难道吗?翻译: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6) “安哉”,“安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呢” “怎么呢”。例句: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 句式 备战 2023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考点 新高 专用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