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1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谢灵运用他游荡在山水间的身影指出了一个方向,即和凶险的社会相对立的和谐而可亲 近的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自然在建安诗人那里是凶恶的,是社会凶恶的陪衬和帮凶,一直 到陆机,我们看他的赴洛道中作,自然也是令人退避的,是人生险途的征兆。但在谢灵 运那里,自然却是心灵的益友了: “清晖能娱人,游子檐忘归。”不但能由迷恋而忘归,而且 还能启发心智、安慰心灵。他是第一个发现山水的美感的诗人,他虽然没有说山水“可居”, 但他指出了山水的“可游”
2、,并在山水的美感与人的心灵之间架起了第二条山水与人之间互 通的桥梁。在这之前,一些哲人也谈到过山水,如孔子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孔子的山 水往往是伦理道德的象征,孔子由此架起了人与山水相通的第一道桥梁,即山水的“以形媚 道”与人内心的道德情操之间的桥梁。在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人隐于山水,正是看中了山 水的凶恶,因为山水的凶恶恰可衬显隐者的道德崇高。山水在这些隐者那里是没有美感而只 有道德感的。他们和孔子一样,是只有第一道桥梁的。正如陶渊明不是去描写田园生活的艰 辛,而是描写田园生活的美一样,谢灵运向我们展示的,也是山水之美。虽然他不至于真正 归隐山水,但山水之美经他阐发却深入人心了。他
3、架设了人与山水相通的又一桥梁。孔子的 是伦理的桥梁,他的却是美学的桥梁。伦理的山水使我们敬畏,而美感的山水却可供我们退 避栖身。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登池上楼明显地分为三层:叙事、写景、议论。叙事乃叙进 退失据的矛盾心境,然后从远跳青山、遥闻海涛的景色引发感慨,对人生有一番彻悟。写景 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他的名句,他自己得意,后人也激赏。议论部分却给人 言不由衷之感。就全诗来看,事、景、情的结合并不十分自然。春光怡人突转伤感,是了不相关而强作 高明;自我称许,也只会让读者掩口而笑;堆砌辞藻、雕凿失真的弊病也难免。总之,就题材开创和形式创新而言,谢灵运虽差可与陶渊明比肩,但若论单篇质量
4、和总 体艺术成就,如情、景、理的圆融无碍,人格与诗格的浑然一体,他怕还不能望陶之项背。但是,撇开诗艺不谈,到和社会政治相对隔绝的山水中去寻求摆脱痛苦,逃避现实中的 纠缠,以巨大的代价来换取心灵的平静,这就是陶、谢这一代人的新姿态。由于代价巨大, 谢灵运犹豫反复,并最终被体制吞噬;也由于肯付出这一巨大的代价,陶渊明不仅赢得了自 参 *考 *答 *案 , K解析LB.实现了人格与诗格的浑然一体”错误,由“但若论单篇质量和总体艺术成 就,如情、景、理的圆融无碍,人格与诗格的浑然一体,他怕还不能望陶之项背”可知,是“还不能望陶之项背”。故选Bo2. A.“孔子认为山水正是伦理道德的象征”“这样的山水常
5、常令人敬畏”错误,由“但孔子 的山水往往是伦理道德的象征”可知,原文有限制词“往往”,且这是作者的观点不是孔子 的观点。由“孔子的是伦理的桥梁,他的却是美学的桥梁。伦理的山水使我们敬畏”可知, 是“伦理的山水使我们敬畏B. “因为在有些隐者心目中,山水只有道德感而没有美感,所以他们常用山水的凶恶来衬显 自己道德的崇高”因果倒置,由“在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人隐于山水,正是看中了山水的 凶恶,因为山水的凶恶恰可衬显隐者的道德崇高。山水在这些隐者那里是没有美感而只有道 德感的”可知,“山水的凶恶恰可衬显隐者的道德崇高”是原因,“山水只有道德感而没有美 感”是结果。D. “其中又以个性差异最明显”错误
6、,原文是“山水诗景与情的艺术建构呈时代、个体时空 差异”,没有体现哪个差异更明显。故C。3.A.描写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体现的是萧瑟、悲凉,没有体现山水的美感。B.描绘隐居之处的景色,用山水景色衬托诗人的清高风度,不是山水的美感。C.描写初春深林之中社鼓之声不绝于耳,夕阳照耀着打渔的人家。前者喧闹,后者宁静淡然, 给人一种美感。D.描写暴雨让路途充满泥泞,污浊的石浆纵横流淌。是诗人处境险恶,内心悲愤恐怖的体现, 没有美感。故选Co4.由“依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之数,会意山水诗需要了解其概念内涵的构建要素” 可知,本题的答题区间在下文。由“有些山水诗标题明示诗作内容以山水描写为旨归
7、,依此,凭标题可剥离明显与山水诗对 立的诗作”可以概括出“旨归明确的标题:由“山水诗描写的自然对象应符合存在规律,是自然山水或自然山水上附着景物”可以概括 出“符合存在规律的自然对象”。由“山水诗中所言自然山水景物词句须在整诗中居主体地位”可以概括出“占内容主体的山 水描写由“山水诗,必以自然山水及其景物的审美为模写目标,绝非纯指山水表象”可以概括出“以 自然山水及其景物的审美为模写目标”。5第一段,将谢灵运诗中的山水与建安诗人进行对比,由此引出谢灵运对山水诗的贡献一一 他是第一个发现山水的美感的诗人,指出了山水的“可游”,并在山水的美感与人的心 灵之间架起了第二条山水与人之间互通的桥梁。第二
8、段,运用对比论证,之处孔子的山水往往是伦理道德的象征;谢灵运的山水是山水之美。 第三、四段,列举了谢灵运登池上楼一诗,指出其优缺点,然后在第五、六段与陶渊明 山水诗进行比较,指出二人不同的人生归宿。K答案X1.B2 .C.C3 .旨归明确的标题。符合存在规律的自然对象。占内容主体的山水描写。以自然山水及其景物的审美为模写目标。4 .首先引出话题,概括指出谢灵运对山水诗的贡献。然后将谢灵运与孔子作比较,突出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展现的不是道德感而是山水之美。 最后通过与陶渊明诗歌的比较,指出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以及二人不同的人生归宿。K解 析1 6.D. “更突显文章维护生态平衡这一主旨错误,保护树林
9、只是他们做的事 情中的其中一件,本篇文章通过大老黑、三娃子和黑姑的生活主要展现了饥荒年代陌生人之 间能抱团取暖的美好人性,并不是“维护生态平衡”。故选:Do. A.“本文开头对黑姑病容和愁容细致入微的描写”错误,依据原文“他们后面又跟着一个 带病愁容的农家姑娘”“那个面带病容的姑娘叫黑姑,是大老黑的远房侄女”可知文章开头 只是简单交代了黑姑面带愁容和病容,并没有细致入微的描写。故选:Ao.“夜间林中的蚊子蜂拥而来,向两个瘦弱的人猛烈进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夜间 林中的蚊子当作人来写,写出了蚊子之多,表现了大老黑和三娃子工作环境的恶劣。把解板 工作比作“古老的音乐”,“他们就像一对壁虎,胸脯
10、贴住地面拉锯”把大老黑和三娃子比作 一对壁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老黑及三娃子对解板工作的专注和敬业。“他们先是站着解,接着就不得不佝偻着腰他们跪着,跪在地上解胸脯贴住地面 拉锯”通过“站” “跪” “贴”等传神的动作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解板工作的艰辛。7 .依据“大老黑和三娃子赤膊赤足,纵身下水,他们舍命捞,拖回来就舍命解。他们常常在月光下架起一个大木桩,将木料劈成方块,弹上墨线,用四只大抓钉钉住木桩。人站 着,就用那把大锯子肢解木料。大老黑和三娃子光着上身,汗涔涔的胳膊鼓起一个个肉疙瘩”“他们先是站着解,接着就不得不佝偻着腰,最后,那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他们跪着,跪在 地上解。当锯子移到木头最下
11、端时,他们就像一对壁虎,胸脯贴住地面拉锯”可知大老黑勤 劳善良、吃苦能干。依据原文“这样摘下去,日后子孙要骂娘的,我们得管一管林子”“粗大的紫血藤是森林的 恶魔,用巨藤围绕树木,吮吸树汁,严重的竟能让整座山林渐渐颓败。要锯断它!大老黑 愤愤地说。那些光占领空间但早已衰败的古树,它们承受阳光雨露,可已经停止生长,它们 横七竖八,压制嫩苗,处处作梗。要搬掉它!大老黑说。那些抵御不了大自然的打击,被 雷炸裂的,被虫蛀空的,寄生在林中的树,它们瘫痪了。要拖走它!大老黑说”中对不同 的树木采取不同的办法,可见大老黑眼光长远。依据原文“大老黑整天乐呵呵的。他会唱川江号子,唱好多好多古老的四川民歌,还会说
12、三国水浒”“大老黑的样子很神秘,又很兴奋”可见大老黑等人在逆境中能保持乐观 的精神。原文“后来才知道两个男的是陌路相逢,乡下遭了灾,在流落途中结识的” “黑姑点着一 盏豆油灯,抖抖瑟瑟倚在门口,给他们缝衣服。大老黑和三蛙子把解好的木板拿到镇上, 换来一点粮食和现款,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这个临时家庭的经济收支是由大老黑掌 管的。他对三娃子和黑姑的吃用开销相当大方,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等展现了饥荒年代陌 生人之间能抱团取暖的美好人性。依据原文“我和他们做了邻居”苦难中“我”在和他们做了邻居后,通过相互了解“他很 喜欢我”“有一次,他背着他们交给我一笔钱,要我替他保存”“谋生之余,只要稍有闲暇,
13、两个解板匠,我,还有我那一大群牛,都参加了这项吐故纳新的工程” “我呆呆立在岸边, 心头袭上一阵难言的惆怅”,可见“我”与两个解板匠结下了真挚的友情。K答案U.D6 . A.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夜间林中的蚊子当作人来写,写出了蚊子之多,表现了 大老黑和三娃子工作环境的恶劣,把解板工作比作“古老的音乐”,把大老黑和三娃子比作 一对壁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老黑及三娃子对解板工作的专注和敬业。通过“站” “跪” “贴”等传神的动作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解板工作的艰辛。7 .大老黑具有勤劳善良、吃苦能干、眼光长远等优秀品质。大老黑等人在逆境中能保持乐观的精神。大老黑等人展现了饥荒年代陌生人之间能抱
14、团取暖的美好人性。苦难中“我”与两个解板匠结下了真挚的友情。K解 析H io.翻译为:进去洞里,里面透漏玲珑,钟乳石像天花散漫一样,下垂的样子好像 要落地。“之”作“入”的宾语,“其中”引出后面的陈述,二者中间需要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天花散漫”作“如”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若是“散漫垂垂欲落”则逻辑不通, 据此排除C项。故选:Bo1LC “本文指的是道观”错误,本文的“丹房”应该是“神仙的住所”,并非“道观“。 故选:Co12 . B. “认为苏轼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钟,而没看到上钟山亦然”错误,应是作者认为 苏轼没有看到两座山均因山形似钟而得名。故选:Bo.“隙”,裂缝;“遭”,遭
15、遇,相遇;“兹”,这;“然。这样。译文:但凡有裂缝,风和 水相遭遇,都有噌链鞫的声音,为什么只有这山(石钟山)是这样(命名)呢?“烛”,点着蜡烛;“气”,气候;“如”,像;“许”,左右。译文:点着蜡烛攀登,地势平 坦,气候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的干燥粪便积累了一尺多。13 .结合原文相关语句“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 形论,不当以声论”可知,作者的结论是“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结合原文相关 语句“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日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 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
16、之山 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吠锤鞫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 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 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 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 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 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 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可知,不是作者本人得出来的结论而是根 据他的亲家公彭雪琴侍郎的陈述
17、再进行总结概括出来的。K答案10. B1LC. B12 .但凡有裂缝,风和水相遭遇,都有噌链鞫的声音,为什么只有这山(石钟山)是这样 (命名)呢?点着蜡烛攀登,地势平坦,气候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的干燥粪便积累了一尺多。 14.“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山得名是由山的形来的。不是。彭雪琴。参考译文:苏轼的石钟山记感叹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至今游览石钟山的人,都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我的亲家公彭雪琴侍郎驻守江西时间最久,(他)对我说:“湖口县有两座钟山,一座在城西,在鄱阳湖边上,叫作上钟山;一座在城东,面临大江,叫作下钟 山。下钟山就是苏轼(游览)作记的地方。但是苏轼说山石与风水
18、相吞吐,发出的声音像音 乐演奏,这个恐怕不是这样。天下水中的山有很多,但凡有裂缝,风和水相遭遇,都有噌吠 链的声音,为什么只有这山(石钟山)是这样(命名)呢?我久住在湖口,每到了冬天水面 落下,则山下有像门一样的洞出现。进去洞里,里面透漏玲珑,钟乳石像天花散漫一样,下 垂的样子好像要落地。小路蜿蜒曲折,像龙一样。峭壁上都粘着干枯的蛤蝌,就像鳞甲似的。 洞中宽敞,左右可以通向别的(洞穴),可以容纳千人。最上层则昏沉黑暗不可辨别。点着 蜡烛攀登,地势平坦,气候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的干燥粪便积累了一尺多。旁边 又有小洞,像蛇一样爬着进入,(洞)又变得宽可以容纳三个人坐下。石壁上刻着丹房两 个
19、字,而且有很多小诗,语句都很好。比如写着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写 着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没有年代姓名,不知道是什么人作的。大概因为全 山都是空的,就像钟覆盖着地面一样,所以得到钟这个(山)名。上钟山也是中空的。这两 座山(的命名)应该以形状而论,不应该以声音来说。苏轼当天,就像从门口过而没有进入 它的室内一样JK解析X 15. D. “暮春时节的典型意象”错,“梅花”不属暮春时节的典型物候。故选Do.“红叶青山水急流”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意思是,举头四望,两岸青山之 间,层林尽染,红叶夺目,只是水流迅疾,归行似箭。“急”字表面是刻画水流的迅疾,但 通过“水急流
20、”的刻画,可以想见舟行的迅疾,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 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依依不舍的心理状态。 从结构看,首句“解行舟,第三句人已远”,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那么,本句“红叶青 山水急流”写舟行迅急,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6 .本题具有开放性,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来解答,首先亮明观点,然后抓住特点,从艺 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等角度分析结尾句即可。如果认为许诗结尾更好,尾句“满天风雨下西楼”是一种景物描写,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 宕开写景,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相吻合。从艺术手法看,属于 以景结情式的结尾,这样借景寓情,
21、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 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如果认为贾诗结尾更好,尾句“离恨空随江水长”依依离情,却像那悠长的江水一样,绵绵 不绝。运用比拟修辞,“空随”二字似写诗人的“离恨”随行舟远去,把“离恨”具象化。一个“空”字,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而又恋恋不舍的深情。这种直抒胸臆的手法比借景抒情 更能表现离别的痛苦,感染力更强。K答案UD15. 急指“水急流”,间接写舟行迅疾。诗人目送行舟,觉得舟行太快,表达对友人的不舍。 承上启下,承接首句的“解行舟”,引出下句的“人已远二示例一:许诗结尾更好。“满天风雨下西楼”是景物描写,是以景结情,比直抒胸臆(或
22、 直接抒情)更显得含蓄委婉,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再登楼目送友人远去的不舍和牵挂之情。 示例二:贾诗的结尾更好。“离恨空随江水长”直抒胸臆,比拟,将抽象情感具象化,说“离 恨”可随江水远去,比许诗以景结情更富有感染力,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无可奈 何和痛苦难过。谢亭送别译文:唱罢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 在急急地东流.当天色已晚,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 个人独自走下了那西楼! 赏析: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 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
23、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 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 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劳歌一曲解行舟”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 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 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红叶青山水急流”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 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 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
24、聚的可恋,别离 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 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 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 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 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J句则是表明诗的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长沙市 宁乡 2021 2022 学年 高二下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