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方戏曲大全.docx
《山东地方戏曲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地方戏曲大全.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东地方戏曲吕剧,化装扬琴、琴戏,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 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 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1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山东梆子,流行于鲁西南、鲁中。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 其高昂激越,人称舍命梆子腔。荷泽称曹州梆子;济宁、汶上称汶上梆子下路 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的大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 子。2008年,山东梆子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
2、安徽。又名弦子戏北调子糠窝子, 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 时。既有北曲豪放粗犷,又有南戏委婉细腻。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五音戏,山东省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唱腔婉转、妩媚,北方 越剧。经历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和五音戏四个时期,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莱芜梆子,流行于山东中部莱芜、泰安、肥城、章丘等一带,又名莱芜讴。道白字 正、声硬、音直,唱腔粗犷激昂、刚劲豪爽、高亢奔放,多在高音区,没有大幅度的旋律 变化和音符跳跃。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腔,肘鼓子传
3、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形成柳腔,流传于即 墨胶东青岛。清新质朴,风趣生动。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茂腔,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最初称周姑调肘子鼓。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 噢啼罕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喻罕老拐调。1895年左右,苏北人老满州”携 儿女沿临沂向北演唱,将柳琴戏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 这种唱腔,当地群众称之为打冒或打鸣,取其谐音,本肘鼓逐步衍变成茂肘 鼓,解放后定名茂腔。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且茂腔中女腔尤为 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平调,又名大油梆、大梆
4、戏,流行于豫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冀南等地,已有 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梆子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 的音调低,故称大平调。它的音乐板式结构多与豫剧相同,艺术风格则比豫剧更加粗犷火 爆。大平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大平调、西 路大平调和河东大平调。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平调,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成,花鼓曲调配乐,六棱高胡作为乐器,梆子戏的打击乐 器,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由于四平调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 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中国戏曲发展的缩影,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着特殊的
5、 地位。稀有的地方剧种,四平调仅流行于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接壤地区,因它以 花鼓为主,吸收评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而形成,有人也称它为四拼调,后改称 四平调。2006年商丘四平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乡四平调 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四平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两夹弦。流行于山东西部以及河南东部及北部,江苏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的地方戏。 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称为两夹弦、大五音。 它与流行在黄河以北的四股弦(也称四根弦、五调弦、五调腔)有密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 地方 戏曲 大全
限制150内